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特色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示:本文对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发展阶段、根本任务、改革开放、经济制度、发展战略目标、经济体制、发展策略、政治体制、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战略等方面,以及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对社会主义的共性及中国特色的个性的哲学角度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关键词: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继承 发展 共性个性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和伟大实践。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科学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将有助于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健康、迅速发展。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的科学命题。 1982年9月, 他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深刻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其后, 他又反复讲到这一问题。这里,邓小平同志不仅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而且还对其作了至少如下规定:

关于发展阶段,他确认:“我们搞的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2〕“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3〕因此,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4〕

关于根本任务,他作了系统的论述:“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5〕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6〕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7〕“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

关于改革开放,他确认“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9〕, 是一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革命,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10〕“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子。”〔11〕同时,他还认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2〕因此,“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13〕

关于经济制度,他确认必须是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他反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14〕“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15〕“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16〕分配制度的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17〕“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18〕。“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19〕,与此同时,他还强调实行“一国两制”必须以“整个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为前提〔20〕,即“除了资本主义,还有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在坚定不移地搞社会主义的大陆主体,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资本主义进入,“这也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是主体这个前提下进行的”,因而“不会改变它们的社会主义性质。相反地,对外开放有利于壮大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21〕

关于发展战略目标,他确认是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2〕但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和我国的国情,平均发展、同步富裕是不可能的。因此,“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3〕“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24〕

关于经济体制,他确认“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5〕。“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26〕因此,“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27〕

关于发展策略,他确认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他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28〕“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29〕“广东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0〕

关于政治体制,他确认必须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他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并且,“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31〕但是,“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32〕“中国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同社会主义法制相辅相成的”。〔33〕“要讲社会主义的民主,也要讲社会主义的法制。在强调发展民主的同时,要强调教育我们的人民特别是青年要有理想,守纪律。”〔34〕通过民主和法制建设,“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35〕

关于政治保证,他确认“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36〕“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37〕特别是“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38〕因此,“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39〕

关于祖国统一,他确认“最终将靠‘一国两制’把我们国家统一起来。”〔40〕这是因为,“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才制定‘一国两制’的政策,才可以允许两种制度存在。”〔41〕“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42〕

关于外交战略,他确认“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43〕但是,“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44〕。因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5〕

在邓小平同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有紧密内在联系的科学概念。其“中国特色”,是包含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而不是与社会主义没有直接关联的中国的一般性特点,它只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完全显现出来;其“社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是通过中国特色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而不是与中国实际没有联系的一般社会主义。

(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

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中有其思想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和预测西欧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种种情况的基础上,曾对社会主义建设有过原则的设想和论述,尽管这些设想具有普遍意义,但他们并没断定这些设想是唯一的。相反,马克思在回答未来实施社会主义步骤的问题时,曾明确指出:“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46〕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进行具体的描述。后来,列宁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作了较为具体的论述。他说:“在人类从今天的帝国主义走向明天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上,同样表现出这种多样性。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都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类型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47〕“他还指出:“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的革命有更多的特色。”〔48〕无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还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们都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各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本国国情出发,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走适合自己的建设道路,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蓬勃发展。但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曾经出现过将统一的模式和统一指挥中心强加于人的现象,出现过一切照抄的做法,给国际共产主义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总结历史经验,指出,“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49〕“我们的原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我们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0〕他揭示了社会主义道路多样化的发展规律,具有伟大的思想解放作用,为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保证。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从中国实际和世界历史新特点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坚持生产力标准,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旨在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清醒估量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和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而我国则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才能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因此,我们始终把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作为根本任务。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共同规律,也反映了中国的特色。但是,由于当前的社会主义还“不够格”,不仅经济技术落后,资金和经验不足,而且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弊病,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了尽快把生产力搞上去,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政策。在从根本上变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经济体制,建立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新经济体制过程中,我们否定了对社会主义的某些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固有观念,而代之以新的科学认识,提出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成分”的新概念;提出了“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提出了“三步走”、“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和“通过部分地区先富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等等,既表现出中国的特色,又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与此同时,我们强调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从根本上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轨道前进。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相适应,我们党制定了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一整套方针政策,提出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使它们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实践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的道路,是通过改革开放焕发生机和活力的道路,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道路。它的最主要之点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经济,坚持改善人民生活。这条道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切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中国最大的实际,因而是在中国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使中国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道路。当然,由于中国国情是一个动态因素,在其发展变化中必然出现新的情况、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如何适应国情发展变化的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主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丰富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关系,邓小平同志作了明确的说明:“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我们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方针,所以才能取得胜利。过去我们以农村包围城市,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一点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里是没有的。现在我们还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里有继承的部分,有发展的部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51〕

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当然,这种继承不应该是简单的照抄照搬。邓小平同志在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并创立其理论的过程中,继承并始终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生产力标准判断是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吸收和利用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充分发展教育、科学、艺术,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必须是经济、政治、思想全面发展的社会等,这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过论述的东西,他不仅没有抛弃,而且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同时又作了深化和发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讨,没有丢“老祖宗。”〔52〕

但是,任何理论即使是最科学最完备的理论,也往往会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反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不例外。100 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他们自己那个历史条件下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本精神是正确的、有效的,但同时也证明像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样的问题,他们的设想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已经不完全符合实际,至少不完全符合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的实际,需要作出新的规定。特别是,“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53〕。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造。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把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设想,当成不可变动的教条和社会主义唯一的具体标准,用来裁决和规定当今的社会主义现实发展。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新事物、新生活,总结出新经验、新理论,找寻出新方法,才能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显现出应有的光彩,也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同志通过实事求是的探索,抛弃了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探索,抛弃了那些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甚至扭曲的认识,抛弃了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乃至极“左”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理论,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一系列规定,对在当代中国条件下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作了最新最确切的回答,澄清和纠正了以往我们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糊涂观念和扭曲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按照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与以往所理解的被扭曲了的社会主义有着许多差别。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坚决摒弃了超越阶段的错误和主张在中国补资本主义课的右的思潮,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因而,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坚决摒弃了“阶级斗争动力论”,坚持改革的根本方针,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坚决摒弃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论”,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在社会主义价值目标问题上,坚决摒弃了把共同富裕当作同步富裕、平均富裕的认识和做法,强调允许并提倡部分先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所有制问题上,过去认为公有制的程度越高越好,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现在则讲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过去讲社会主义偏重于物质文明建设,现在则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环境问题上,过去只讲两种制度的对立、排斥和斗争,而现在在讲对立和差别的同时,承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共同点和相容点,因而紧紧把握住和平与发展的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坚持对外开放的根本方针,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努力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同时,坚持用“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祖国统一问题。

可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当代中国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的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又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加以充实、丰富和发展。我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既不能抛开继承的部分,也要认清发展的部分,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果离开继承看发展,就容易在认识上陷于误区,以致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看成是离开马克思义科学基础的无本之木,从而贬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失去它的生命力和指导价值。如果只讲继承,而不讲发展,势必会用固有的思维定势去观察这些新观念,也就很容易把它们视为“异端邪说”,甚至产生怀疑和困惑,动辄责问“姓社还是姓资”,回到僵化、贫穷的老路上去。

(三)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二者密不可分,更不能对立。

有继承就是有共性,有发展必然有个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它既具有中国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个性、特殊性即“中国特色”,又有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共性、普遍性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共性、普遍性和中国特色的个性、特殊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共性、普遍性寓于中国特色的个性、特殊性之中。唯物辩证法认为,无个性即无共性。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54〕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并不是脱离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形式而孤立存在的抽象模式,它只有通过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才能体现出来。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不可能有一个各国普遍适用的模式。如果离开个性讲共性,即只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忽视本国国情,照搬社会主义的某种模式,抹煞社会主义各国的个性,就等于抹煞社会主义的共性。这样做的结果,社会主义建设不仅难以成功,甚至还要遭到严重的挫折。

另一方面,中国的情况无论如何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遵循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但脱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是没有的。社会主义寓于中国特色之中通过中国特色表现出来,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如果离开共性讲个性,即只强调民族特点和中国国情,忽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特征,脱离了或者背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会成为脱离开共性的个性,自身也就成为没有意义的创造。这样发展下去,就会迷失方向,其至走到邪路上去。

既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两方面的基本含义和基本要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与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的统一,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的具体形式和具体做法的统一,那么,我们在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就必须既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原理和社会主义道路,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又要全面地了解和把握中国的国情,对我国的历史和现状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民族传统及自然环境作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中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途径和形式,走自己的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形式和具体方法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特点。(收稿日期:1995年10月4日)

注释: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20〕〔21〕〔22〕〔23〕〔24〕〔25〕〔26〕〔29〕〔30〕〔33〕〔34〕〔38〕〔40〕〔41〕〔42〕〔43〕〔44〕〔45〕〔49〕〔50〕〔51〕〔52〕〔5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379、252、370—371、63—64、172、264—265、373、113、117、142、373、265、111、138、139、155、219、103 、364、373—374、195、373、148—149、28、378、249、245、 208 、358、217、218、105、383、57、292、135、191、169、258—259页。

〔18〕〔19〕〔27〕〔28〕〔31〕〔32〕〔35〕〔36〕〔37〕〔3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6、152、236、367、168、175、176、164 、173、391页。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154页。

〔47〕《列宁全集》第23卷第311页。

〔48〕《列宁选集》第4卷第692页。

〔54〕《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1卷第320页。

标签:;  ;  ;  ;  ;  ;  ;  ;  ;  ;  ;  ;  ;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