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粮棉产量目标为何下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棉论文,产量论文,目标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部与有关部门近日公布了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预测性目标,其中粮食产量4.9亿吨,比去年实际产量下调1000万吨左右;棉花产量320万吨,比去年实际产量下调63万吨;水产品产量4000万吨以上,比实际产量下调100多万吨。
政府主管部门对粮棉及水产品产量目标下调的信息,引起中外关注。国外一些机构迅速作出反应,一些大型跨国农产品公司打电话询问详情。国内一些专家和企业界人士也在议论:将这些目标下调意味着什么。
中国农业连续五年丰收,实现了农产品供求相对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这是粮棉产量目标下调的基本背景。从粮食看,由于多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加强农业、发展农业的政策,国家、地方和农民加大对农业投入,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取得历史性突破,达到5亿吨左右,随后几年至去年,一直稳定在这个高水平上。粮食连年大丰收,为保障改革开放顺利推进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突出贡献,但也带来了新的突出问题:连年丰收使库存过多,加大了国家收储成本和压力;由于需求不旺,加上国内粮价已高于国际市场,近几年粮食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影响了农民种粮收益。基于这些情况,有关部门提出今年要下调产量目标,这是政府主管部门对市场现实而谨慎的反应,也是为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作出的决策,它体现了政府对粮食消费者和生产者双方高度负责的态度。
棉花也存在供大于求的问题。由于国家提高收购价格、加强棉花生产基地建设,1995年来棉花年产量在400万吨以上,而国内纺织企业限产压锭,国际棉花市场价格偏低,使收购上来的棉花大量积压。去年国家放开了棉花市场,棉花价格由1998年的每担617元落到400元左右,棉花产量回落到383万吨,当年生产的棉花市场流通情况有所好转,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旧棉存放在库内。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和保护棉花生产能力等多个因素,国家今年对棉花产量目标也进行了较大幅度下调。
下调产量目标并不是消极行为,恰恰是给农民一个积极的信息,帮助他们正确判断市场:靠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的时代已经过去,必须在调整结构上作文章,在提高品质上下功夫,在优质优价上实现增收。总产量下调并不意味着每个品种都不受市场欢迎。有关专家提醒:应当大力发展优质粮、加工专用粮和饲料粮,尽快淘汰南方早籼稻、江南冬小麦和东北春小麦中的劣质品种;实行东北大豆玉米轮作计划,大力发展东北优质大豆生产。对于棉花来说,要加快发展优质棉,淘汰夏耕棉,另一方面还要满足纺织业对于多档次棉纤维的需求。
由于水产品市场也出现相对饱合,政府部门今年也发出了产量下调的信号。有关部门指出,今后水产业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名特优新产品的比重;另一方面要加大渔业资源保护力度,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实施捕捞产量零增长。
其实,从1998年起,主管部门就不再出台农业生产的计划目标,代之以预测性目标。前者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后者则更多体现对市场规律和生产者自主权的尊重。专家们认为,今年国家对粮棉预测性产量目标调减,说明政府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日趋成熟。
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预测性目标还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人以上。这表明下调粮棉生产预测目标只是手段,目的是提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促进农民增收,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近几年各地干部群众面向市场,不等不靠,已在发展效益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买方市场条件下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涌现出一批成功典型。有关专家据此认为,今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将会有较大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