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凤芹 伍惠凤 温碧云 凌少梅 梁锦贞 罗韩静 胡结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 广东顺德 528300
【摘 要】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应用利多卡因冷却后创面止痒的效果。方法 将150 例Ⅱ度烧伤愈合过程中创面瘙痒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3 组,(低温10℃生理盐水组、室温0.5%利多卡因组、低温10℃0.5%利多卡因组),分别用各自组的溶液按规定计量予以创面喷涂治疗,比较各组间止痒效果、止痒时间及治疗前、后焦虑程度和睡眠质量。结果 10℃0.5%利多卡因组止痒的有效率达94%,与另外2 组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温10℃(生理盐水与0.5%的利多卡因)比室温0.5%利多卡因组在止痒的起效时间和缓解间隔时间,均有显著差异;低温 10℃0.5%利多卡因在止痒的缓解间隔时间与其他组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低温10℃0.5%利多卡因组焦虑评分和睡眠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其他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利多卡因冷疗喷涂烧伤创面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瘙痒症状,减轻焦虑症状,改善患者的睡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Ⅱ度烧伤;创面瘙痒;利多卡因;冷疗The effect of theTreatment with Cooling Lidocaine to Burn Wound ItchesCheng Fen-qin,Wu Hui-feng,Wen Bi-yun,Lin Shao-mei,Liang Jin-zhen,Luo Han-jing,Hu Jie-zhen(Department of Burn,Shunde People’s Hospital,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dong,5283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on of cooling lidocaine treatment to burn wound itches.Methods 150 patients of 2 degreeburns with wound itchin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3 groups(the treatment method:normal saline at 10℃ group,lidocaine at roomtemperature group,lidocaine at 10℃ group).The burn wound was treated with respective liquid in each group according to formularymeasurement.The antipruritic effect,the antipruritic time,anxiety level and sleep quality after the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among thegroups.Results The antipruritic efficiency of lidocaine at 10℃ group was 94%,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P<0.001).Compare with lidocaine at room temperature group,lidocaine at 10℃ group were more effective in antipruritic effect time andremission time interval(P<0.001).lidocaine at 10℃ group were more effective in remission time interval than the oher two group(P<0.001).Compare with the other 2 groups,lidocaine at 10℃ group were lower in score of anxiety level and sleep quality(P<0.001).Conclusion To the burn patients,10℃ normal saline can effective reduce wound itching,relieve anxiety,improve sleepquality.It is worth to appliment in clinic.Key words:2 degree burns;wound itches;lidocaine;cold treatment
烧伤愈合后的创面瘙痒症经常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烧伤后创面瘙痒一般认为是深度烧伤患者治疗后期或创面愈合后新皮肤出现诱导抓挠冲动的感觉。统计显示[1],给予干预措施后仍有87%烧伤患者创面在治疗后期或愈合后出现瘙痒,目前尚无理想的止痒办法。
2014 年4 月至2015 年6 月我科对150 例烧伤后创面瘙痒的患者应用冷疗和利多卡因麻药的共同止痒作用,进行立项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止痒效果,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4 年4 月至2015 年6 月本科收治的Ⅱ度烧伤患者150 例。纳入标准:Ⅱ度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出现明显瘙痒、24 小时内未用过任何止痛、止痒药物或有效止痒方法。排除标准:小儿、妊娠期妇女、近期有过敏疾病、轻度瘙痒不需止痒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1 个实验组(低温10℃0.5%利多卡因组50 例),2 个对照组(低温10℃生理盐水组50 例;室温0.5%利多卡因组50 例)。实验组:(低温10℃0.5%利多卡因组50 例)男31 例,女19 例,平均年龄(42.02 ± 14.46)岁,烧伤面积在5-30%;对照组:(低温10℃生理盐水组50 例)男34 例,女16 例,平均年龄(40.54±13.17)岁,烧伤面积在4-28%;(室温0.5%利多卡因组50例)男35 例,女15 例,平均年龄(41.82±13.50)岁,烧伤面积在3-29%。致伤原因:烫伤95 例;火焰伤28 例;电损伤7 例;电炉烧伤6 例;化学烧伤11 例;电弧烧伤3 例。3组患者间比较,在性别、年龄、烧伤原因、烧伤面积及烧伤深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2.1 温度、浓度的选择:人的痒觉、疼痛觉都由相同的感受器介导,受同一脊髓节段神经支配,所以采用程凤芹等[2]报道的结论:以10℃冷疗效果最好、0.5%利多卡因浓度为佳。
1.2.2 溶液配置,用耳鼻喉科专用的(由上海市嘉定区医疗设备厂生产)的喉头喷雾器经消毒后,分别盛装200ml 上述3 种不同溶液、消毒后的喉头喷雾器放在冰箱中冷藏30 分钟即达到10℃实验要求的温度。
1.2.3 止痒方法 由专门培训的主管护士实施,当患者出现明显瘙痒时,3 组患者均按1%面积喷涂8-10 毫升溶液至创面湿润。
1.2.4 观察指标 连续3d 收集3 组患者止痒的效果、止痒的起效时间、缓解间隔时间。(1)止痒效果判断 参照镇痛疗效判断标准[3],完全缓解(CR):即显效,瘙痒症状完全消失或原有瘙痒症状减轻,没有搔抓动作或搔抓动作明显减少,夜间睡眠好,没有抓伤;无缓解(NR):即无效,原有瘙痒症状减轻不明显,搔抓动作不减少,夜间睡眠差或难以入睡,有抓伤。(2)止痒起效时间 自喷涂药物起到开始缓解时刻止。(3)止痒缓解间隔时间:自瘙痒开始缓解到再次要求用药时刻止,如果未再次用药,则为长期缓解,对这类患者不再统计缓解间隔时间[4]。
1.2.5 焦虑程度测定 采用Zung[5]于1971 年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对3 组患者进行焦虑情绪评定。SAS 问卷由专门培训的主管护师专职发放,表格内所有内容均由患者本人填写,填写前按指导语说明填写的方法,填写完当场收回。文化程度低不能理解或视力不佳者,由笔者逐条念出量表的问题内容,让其本人评定,笔者代为填写,但不向患者做任何解释或说明。回收有效率100%。
1.2.6 睡眠质量自测AIS 量表 分数评估:0~3 分:无睡眠障碍;4~5 分:可能有睡眠问题,需要寻求治疗;6 分及以上:失眠,需要寻求治疗。
1.2.7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5.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 检验、F 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3 组治疗方法对Ⅱ度烧伤患者止痒效果的比较,结果显示,低温10℃0.5%利多卡因组止痒有效率最高,达94%,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表1 3 组治疗方法对Ⅱ度烧伤患者止痒效果的比较 n(%)
3 讨论3.1 烧伤患者创面瘙痒的机理 烧伤后创面奇痒的机制较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述清楚[6-7]。一般认为,烧伤后创面瘙痒是皮肤源性瘙痒,也有可能跟神经性瘙痒有关。瘙痒与一种由一些特殊的神经细胞构成的瘙痒感受器的激活有关,科学家把这些特殊的神经细胞称为C-纤维[8],C-纤维的“相貌”和痛感神经细胞一模一样,但功能却截然不同,只负责传送瘙痒的感觉。当皮肤受到刺激,C-纤维携带刺激信号,沿着神经传送到脊髓最终抵达大脑,产生瘙痒。
3.2 冷疗的止痒作用 冷疗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烧伤后创面瘙痒,常用的方法有用冰水或冰袋局部貼敷、冰水浸浴或淋浴等。可能的止痒机制包括:皮温升高(41-46℃)后刺激C 纤维伤害感受器,传导瘙痒有关刺激信号,冷疗通过降低皮肤温度抑制瘙痒[9];另一个可能机制与近年来研究发现的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家族成员CMRI 和VRI 有关[10]。程凤芹[2]等实验证明,冷疗以10℃效果最好。因此本实验温度以10℃为起点,避免过低温对机体的损害。由表2 可见:10℃的生理盐水组、10℃0.5%利多卡因组与室温0.5%利多卡因组比较,起效时间最快,可能与冷疗的作用有关。
3.3 局部麻醉药的止痒作用 对创面进行局部麻醉可以对患者的瘙痒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Kopecky 等[11] 曾采用局部麻醉药物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的混合物治疗创面瘙痒,发现其能明显降低瘙痒症状程度和发作频率。有研究显示,局部麻醉的止痒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纤维细胞之间的联系有关。因局麻药的传入冲动和内脏疼痛冲动都通过同一条途径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将局麻药喷涂于与内脏受同一脊髓节段神经所支配的皮肤上,由于皮肤上传入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反射性影响了内脏器官的功能活动,导致两个冲动相互干扰,使疼痛和瘙痒不易传达到大脑,导致局部组织或相应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的、可逆性的感觉丧失,首先消失的是钝性持续痛、其次是锐性短暂痛、触痛及止痒作用,且作用较持久,进而使疼痛和瘙痒减轻[12]。表面麻醉药短时间内大剂量吸收易导致中毒,有研究结果显示[13],1%利多卡因与0.5%利多卡因在镇痛效果上无明显差异,因此,本研究使用了该实验的依据,选用了0.5%的低浓度的利多卡因,以防出现中毒和成瘾,总量控制在每次不超过200mg,同时为避免利多卡因成瘾和药效降低[14],以使用4-5 次为佳。由表2 可见,止痒的缓解间隔时间以10℃0.5%利多卡因组最长,平均大于4 小时,与其他组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止痒的效果显著,部分患者只需使用一次。
3.4 表面麻醉药冷却后在烧伤患者创面瘙痒中的作用本试验对象中有18 例患者因瘙痒出现烦躁不安;5 例出现脉细数、四肢厥冷、冷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其中2 例诱发心律失常。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瘙痒,将影响患者的创面愈合及日常生活。以往常用药物对症处理,但因创面包扎,外用药物难以应用,或因瘙痒面积大,以及口服药、外用药物的副作用等,常难以取得理想的止痒效果。因此本研究使用了冷疗与利多卡因的止痒作用,治疗Ⅱ度烧伤患者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出现的瘙痒。由表1 可见:10℃0.5%利多卡因组有效例数47 例,有效率达94%,与另外2 组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止痒效果显著。由表3 可见:在治疗前,3 组的焦虑评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10℃0.5%利多卡因实验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其他对照组。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心理治疗对缓解烧伤患者创面瘙痒和焦虑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提示我们也应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
3.5 减轻了病人的瘙痒,保证烧伤患者良好的睡眠,有利于患者创面愈合。据Rose[15]报道,烧伤患者的睡眠改善将延缓生长激素的损耗,有利于创面组织修复,降低机体对热损伤的高代谢反应,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研究结果由表4 可见,干预后实验组睡眠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有45 例患者不需要特殊处理,睡眠良好;而2 组对照组则基本需要镇静、催眠药物治疗。
4 小结本研究表明,低温10℃0.5%利多卡因表面麻醉药在Ⅱ度烧伤患者创面瘙痒时使用,止痒效果显著,且方法简单,不受条件限制和药物副作用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为临床减轻烧伤患者创面瘙痒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在使用时要注意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应慎用。其治疗的确切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1] Casaer M,Kums V,Wouters PJ,et al.Pruritus in patientswith small burn injuries.Burns,2008,32(4):185-191.[2] 程凤芹,伍惠凤,潘宝环,等.表面麻醉药冷却后用于烧伤创面换药镇痛中的效果[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2):43-44.[3] 徐建明,宋三秦,江泽飞,等.克洛曲片对癌痛的双盲模拟自身交叉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9,15(3):178.[4] 张明珠,董运风,周桂芬,等.烧伤患者应用甘油止痒液止痒效果的临床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10):873-874.[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5-237.[6] 高海燕.海普林软膏治疗烧伤愈合创面瘙痒的疗效观察.中国临床康复,2002,6(2):240-241.[7] 赵李平,利天增,祁少海,等.Ci22аmRNA 在人增生性瘢痕肥大细胞中表达及对组胺释放的影响.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7,42(5):498-500.[8] 廷芬,高景芳.针刺治疗烧伤创面瘙痒症38 例[J].针灸经络,2009,31(10):27.[9] Schmelz M , Schmidt R , Bickel A , et al.SpecificC-receptors foritch in human skin[J].J Neurosci,1997,17:8003-8008.[10] MeKemy D D,Neuhauser W M,Julius D,Identificationof a cold receptor reveals a general role for TRP channels inthermosensation[J].Nature,2002,416:52-58.[11] Kopecky E A,Jacobson S,Hubley P,et al.Safety andpharmacokinetics of EMLA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burn pruritus inpediatric patients:a pilot study[J].J Burn Care Rehabil,2001,22:235-242.[12] 张石革.皮肤瘙痒与局部麻醉药和刺激药[J].中国药房,2002,13(11):703-704.[13] 程凤芹,尤毅敏,卢妙英,等.常温下表面麻醉药用于烧伤换药镇痛的可行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1):1682-1683.[14] 顾振纶,卞春甫,张银娣.医学药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02-104.[15] RoSe M.Factors altering the sleep of burnedchildren[J].Sleep,2001,24(1):45-46.立项课题:广东省佛山市2014 年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2014AB001553)
论文作者:程凤芹 伍惠凤 温碧云 凌少梅 梁锦贞 罗韩静 胡结珍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8
标签:利多论文; 烧伤论文; 创面论文; 患者论文; 卡因论文; 统计学论文; 低温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