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经济理论和经济建设的新实际,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诸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经济理论,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一、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创造性地把邓小平经济理论具体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理论上实现了新的飞跃。早在1992年,江泽民同志就提出: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可以为大多数干部和群众所接受的。[1]如果说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为市场取向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的话,江泽民同志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实质是为社会主义经济找到了一种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这在理论上是一次新的飞跃。其一,使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具体。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商品经济侧重于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强调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揭示的是价值规律作用的机制。把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反映了认识从抽象到具体的升华。其二,使改革的对象更加清楚。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是相对的概念,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是把计划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对象,也就使改革对象更加明确;使“多年来争论不清的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从此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个崭新的创造性发展。”[2]
2.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与基本特征,科学完整地解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3]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性的,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也必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特殊性,那就是它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的这一论述,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4]这就划清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的根本区别,指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和基本要求。并且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5]这就区分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相异之处,指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3.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比较完整地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思路和途径,从实践上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培育各类市场,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以间接形式和经济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就必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就突破了传统的国有企业改革模式,它的创新意义在于从总体上找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形式,即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从而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突破口和途径。
4.提出了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转变。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后,我国经济体制的过渡性特征越来越明显,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与问题也相应地暴露出来:一方面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再绝对地起支配作用,经济增长方式却仍然起主导地位,但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日益突出,经济增长面临市场需求的制约。这表明,我国经济已处于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相互转变的时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这种转变加速完成,尽快使我国经济转到集约型增长的轨道上来,是彻底解决当前诸多问题的唯一出路。“两个转变”的提出,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转型的实质。因此,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靠提高效率、结构调整、科技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思路。
二、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提出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做出了新的概括。十五大明确地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并对公有制的含义和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作出科学的阐述,从根本上清除了对非公有制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的偏见和歧视,使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平等性和竞争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把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制度,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主要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改革的总体目标的要求等方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同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可以防止严重的两极分化,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2.界定了公有制经济的新内涵,阐明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这一论述大大扩展了公有制的内涵。不能把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仅仅理解为单一所有制形式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还包括公有成分与非公有成分互相交叉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制经济成分。江泽民同志还说:“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仅要有量上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量的优势体现在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资产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无论是在国民经济中,还是在国家财政收入中都应占较大比重。质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和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就是从全局上和战略上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导向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应该主要通过优化组合,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改组,把优质高效的国有资产集中起来,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主导。
3.明确提出公有制可以而且应当有多种实现形式。江泽民同志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6]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任何一种所有制都根据现实情况选择最有利于获取最大利益的有效形式是其内在规律。公有制采取多种实现形式并不会改变其性质。
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发展变化的,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公有制必然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基础的变化不断探索新的实现形式,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积极探索公有制资产经营方式的实现形式,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说,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提出不仅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理论,而且在实践上为公有制经济开拓了新的思路。
4.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进行了新的定位。江泽民同志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7]非公有制经济之所以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超出了“必要而有益的补充”,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保持我国经济高速、持续增长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实情况来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增加就业,促进社会稳定。
三、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分配理论,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原则
1.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条件的分配方式作了初步探索,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8]他在否定平均主义的同时,对分配制度又作了重大改革。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这一原则的提出,打破了我国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单一的按劳分配模式,从而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2.江泽民同志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作了许多新的探索。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要求分配制度、分配方式要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如果单纯考虑效率,而忽视公平,必然会出现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必须通过政府对收入分配实行宏观调控,将贯彻效率原则引起的收入差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维护社会公平。党的十五大在新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所必须遵循的特殊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共有分配原则。构成生产力发展要素的除劳动力外,还有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等。不同的生产要素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效能。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就不可能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参与经济建设,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也不利于我国市场体系的形成,因而也就没有市场经济本身。所以,在坚持按劳分配的前提下,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客观必然性与合法性,把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通过调整分配格局,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江泽民同志指出:“正确处理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普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逐步形成一个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数、中等收入人群占大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使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9]这些论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我国分配理论和制度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四、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经济发展思路
1.提出了总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新的经济发展理论。在经济发展战略上,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国情制定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战略,党的十四大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步骤规定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以后,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即:“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正是由于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江泽民同志针对社会主义中存在的问题,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如“发展要有新思路”[10]“发展经济不能只靠增加投资、扩大规模、铺摊子、上项目等外延方式发展新的生产能力。”[11]“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12]“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3]从而解决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我国经济的健康、协调、稳步发展。
2.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施跨世纪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全面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新形势新问题,科学地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跨世纪的发展战略,如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根据我国经济状况,充分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效益提出的,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性措施。
江泽民同志坚持并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技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等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科技兴国战略,他指出:“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必须大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15]科学技术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为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邓小平同志认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的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中国对人口的增长实行严格的控制,是从我们的切身利益出发的,这是中国的重大决策。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深刻地指出:“我们必须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考虑,从应付世界上的突发事件考虑,从为子孙后代考虑,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6]因此,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的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并在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此,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必须抓紧做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工作。”[17]开发西部,既要借鉴东部发展的成功经验,又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西部实际进行创新,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既要依托西部地区高度密集的自然资源,又不能走破坏环境和大量消耗资源的老路。集中力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根据当地资源等条件,着力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优势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农业化建设。
五、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提出了“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江泽民同志指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素质提高。”[18]从而使对外开放进一步向“均衡”、“双向”、“纵深”发展。当前,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面临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扩大出口等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从深度和广度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2.在加强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对外开放实施了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侧重点的、非均衡的地区的倾斜政策,这对沿海地区吸引外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带动全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战略也有不足之处,突出问题是由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开放力度的优惠政策的不平衡,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已存在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拉越大,成为影响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逐步向内陆边境地区推进,党的十五大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又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把沿海对外开放的做法逐步引向内地,合理规划参与国际竞争的地区分工。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商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并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这样逐步形成了全国对外开放均衡发展的局面。
3.实现由“区域模式”向“产业模式”发展,由“由单向开放”向“双向开放”转变。针对区域开放模式下各地重复引进、重复建设、产业结构雷同,不利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造成资源的低效率使用和浪费现象。党的十五大以来,逐步实行了以产业优惠政策代替地区优惠政策,把对外开放同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通过制定产业优惠政策,把外资吸引到需要优先发展的产业上来。如引导和鼓励外商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领域逐步对外开放,进一步放宽了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对金融业的开放作出了进一步政策调整。在继续大力“引起来”的同时,积极大胆地“走出去”,弥补国内资源、市场的不足,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而不断地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
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综合配套改革理论,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深化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
江泽民同志不仅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了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确保了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
1.推进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80年代我们党就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并在实践中开始了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的改革。但由于这些改革没有触动传统企业体制的产权等关键问题,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解决企业活力不足的问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点,这标志着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已从单纯的“放权让利”进入到“制度创新”阶段。党的十五大在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问题上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一是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二是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出发,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三是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探索和发展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四是把改革、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五是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六是推进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配套改革。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进一步指明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一系列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企业摆脱沉重的历史包袱,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35]在农村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包括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一系列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的基本政策,使我国农村在80年代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村改革和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江泽民同志坚持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战略地位的思想,同时着眼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提出了“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的指导方针,强调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早在1991年,党中央就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的基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全党同志要努力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不足,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的思想,为深化农村经济改革,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指明了方向。
3.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市场经济要有效地配置资源,就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和其他生产要素逐步实现商品化、市场化。对于是否发展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这个问题,社会各界存在很大的争议,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展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根据市场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改革流通体制,健全规划,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毫无疑问,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继续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
4.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依托,存在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社会化水平低、保障功能差、法制不健全、政策不统一等严重缺陷,这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把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性保障,建立城镇住房公积金,加快改革住房制度。这些举措的逐步实施,为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标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公有制论文; 经济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按劳分配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共十五大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