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降:美国与日本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美国论文,如何应对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90年代,美国、日本先后经历了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降期,但由于之前两国采取的策略不同,因此,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开始下降,美国与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美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降及应对策略
受20世纪60年代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影响,1980年开始,美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逐渐下降,其18~21岁人口从1980年的1730万人,下降到1994年的1 411万人,14年间减少了319万人。①
按照传统的高等教育观念,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且高等学校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适龄人口的下降必然引发高等教育规模萎缩,甚至发生高等教育生源危机。但美国1980年开始的适龄人口下降,却没有发生之前学者预测的严重的高等教育生源危机,其原因如下。
(一)突破传统壁垒把生源拓展到全社会成员
在经过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的扩招之后,美国高等学校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开始恶化,高等教育进入“危机时代”,许多学校被迫关门。从1969-1970学年到1974-1975学年,有132所高校被迫关门,其中104所为私立院校。[1]
为了摆脱危机,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大多数高校都采取了下述扩大生源的策略:一是增加专职招生工作人员,尽力扩大招生对象和范围,鼓励人们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二是增加对学生的财政资助;三是利用各种大众媒介进行广告宣传,扩大公共关系,增强社区意识;四是扩充各种需求量大的课程、教学方式和系科;五是发展各种校外的、夜间的或周末的方便教育计划。其他策略还有改善对学生的服务工作,改善教学工作,改善日间的课时安排,改善学校的交通条件,等等。[2]
通过采取一系列生源拓展计划,传统的高等学校生源壁垒被打破,高等学校的注意力转向了招收“新型”学生②和“非传统”学生③,高校的学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1970年,25岁以及25岁以上的学生在高校的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为27.79%,1980年达到了37.49%。(见表1)
可以说,高等学校在扩大生源市场方面所采取的诸多努力,是整个20世纪70年代乃至后来美国学院和大学在校生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一直保持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适应社会和个人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70年代的美国大学生更具有明显的职业倾向性,越来越多的大学本科生把进行职业准备作为大学的首要目标。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及适应经济和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美国高等学校在70年代兴起了一场“职业教育运动”。许多文理学院设置了一个或更多的职业、专业系科;大量学生从基础性的文理教育计划转入职业性、专业预科性和专业性的教育计划;专门化的职业技术院校与“学术性”院校中带有职业倾向性的教育计划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3]职业技术课程得到了大学尤其是社区学院的接纳,也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美国社区学院入学人数迅速增加;1970年,社区学院在校生数为2223208人,占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5.9%;1973年,社区学院在校生数上升到2790734人,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30.1%;1980年,社区学院在校生为430695人,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36.2%;1986年,社区学院在校生为4416882人,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35.3%。[4]
可见,通过调整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积极适应学生和社会的双重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美国高校的足够生源。
(三)适应学生消费者市场的变化,增强学生的选择性
20世纪70年代,美国各类高等学校不仅在招生方面采取了灵活的态度和措施,同时对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学习时间安排等也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措施。大多数学校在学生规划自己修习课程方面,给予了更大的自主权;同时积极实施了教育与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的课程计划。比如2/3的高校实行延长不超过一年的弹性学制,43.5%的高校允许本科生选择适合他们个人需要的主修计划,52%的高校为本科生设有合作教育或校外工作计划。[5]
在向本科生提供灵活的教育计划的同时,许多高校特别注重通过提供校外或业余时间的学习来吸引大批超龄学生,如开设夜间课程、周末课程、短期课程、夏季课程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的生源。从授予学位的大学来看,非全日制的学生在逐渐增加,由1970年的32.22%增长到了1980年的41.32%,1990年最高,达到43.40%。(见表2)
总之,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美国许多大学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所以,当1980年传统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降时,并没有引发高等教育生源危机,不仅保证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而且使美国的高等教育顺利地融入了终身教育体系。
二、日本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降及应对策略
战后日本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了顶峰,之后逐渐下降。到1992年又出现一次高峰,达到205万人,而后逐年下降。据推测,到2019年日本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下降到117万人,比1992年减少88万人,④传统意义上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逐渐减少。
众所周知,在20世纪80、90年代,少子化问题、老龄化问题就已经成为日本社会各界谈论的焦点问题,18岁左右的人口数量变动趋势是影响日本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和大学改革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针对适龄人口下降,日本高等教育采取了各种相应的措施。
一方面,积极主张确立终身教育体系。自1984年临时教育审议会设立开始,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视点之一就是促进教育体制向终身教育体系演变。1987年8月,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了最后一份带有总结性的有关教育改革的咨询报告,以终身教育的观点对战后教育体制进行了总体性反思和批评,提出了改革教育的三个基本视点:重视个性、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和适应社会变化。同时强调:“当前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克服长期以来存在的划一性、僵硬性、闭锁性的积弊,确立个人尊严、尊重个性、自由、自律、自我负责,即重视个性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必须对教育内容、方法、制度和政策等展开全面的彻底的改革”。[6]
与此同时,报告在高等教育多样化与改革部分,从高等教育的个性化、高度化,大学入学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大学入学资格的自由化、弹性化,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大学审议会的创设,高等教育财政,大学组织运营,大学设置形态等八个方面,全面论述了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问题。“为了充实大学教育和发挥各大学特色,应该认真研究一股教育与专门教育的内容,并在教育研究组织的构成方面使突破现有框架进行个性设计成为可能。此外,还应该重新研究学分制度,发挥学分制的长处,使学期、学年规定弹性化,并增加中途入学、转校、转学部的可能性。为了实现上述改革,必须对大学设置基准做根本性的修改,使其大纲化、简略化”。[7]
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生源市场并增强学生的选择性。针对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适龄人口将下降的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许多大学都尝试招收高中二年级的学生、高龄者、劳动者,以及海外留学生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等教育生源的相对稳定。
但事实上,日本最终并没有切实形成新的高等教育生源市场,传统的18岁左右的青年始终是日本大学的主要生源。其结果是,随着适龄人口的逐渐减少,许多大学学生数量迅速下降。
从日本1977-2007年高等教育在校生的变化可以看出,其适龄人口下降的第二年,即1993年,日本短期大学的在校生数量开始下降;到2007年,短期大学在校生减少了343627人,专修学校学生减少了74252人。比较而言,四年制大学的反应比较迟缓,到2005年才开始逐渐下降。数据显示,2007年比2005年减少了43976人。
与此同时,部分大学发生了生存危机,甚至出现了倒闭现象。1997-2000年,日本有23所短期大学破产,21所短期大学被停止招生;[8]2000-2003年一所四年制大学,15所短期大学被停止招生;据日本全国公私立大学事件情报显示,2006年私立大学未达到招生计划的有222所学校,占私立大学总数的40.4%。[9]有学者分析,在大约710所大学中,今后十年间将有大约200所破产,每年将有20所大学破产。[10]从1950-2007年日本大学数量变化的情况来看,日本大学(包括四年制和短期大学)的数量在2001年达到高峰,为1228所,到2007年下降到了1190所。从2001年到2007年六年间,减少了38所。
对此,日本学者天野郁夫指出:“日本文部省1980年的时候,放弃了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抑制政策,为了维持一定的升学率,在一定范围内容忍了量的扩大”,[11]并且屈服于私立大学的抵抗,将迎接人口高峰期临时增加的大学招生名额的一半变成了正式招生名额。[12]与此同时,对短期大学向四年制大学“升格”采取了宽容政策,对新增设学校采取了“规制缓和”政策。结果导致学校设置相对过剩,使各大学之间业已存在的生源竞争更加激烈,给日本高等教育,尤其是私立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日本私立学校共济事业集团私立学校经营中心细谷小二主任也指出:“国家一直鼓励办学,保护办学者利益。后来由于办学门槛过低,手续简单,条件放宽。于是,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致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时至今日,只招一半学生的私立学校22所,并且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另外,还有86所四年制私立大学也在岌岌可危之中”。[13]
由于日本没有切实建立起新型的生源市场,依然以传统的适龄人口为主要生源。与此同时,没有针对适龄人口下降采取控制大学数量增长的措施,而是基本上任其自由增长。因此,导致了部分大学尤其是私立短期大学的危机。而且,时至今日,依然没有缓和的迹象。
三、结论与启示
据有关研究,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从2010年的11463万人下降到2020年的8208万人。此后,虽然在2020-2030年之间有一个回升期,但从总体趋势来看,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量逐渐下降趋势,到2050年将下降到6938万人。[14]因此,对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降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从前述美国和日本应对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降所采取的策略和效果来看,虽然两国都采取了生源拓展计划,增强学生的选择性,发展职业教育等措施。但两国的效果却截然不同。美国采取的生源拓展计划等,彻底改变了其高等教育的生源结构,使美国的高等教育彻底摆脱了适龄人口的限制,走出了高等教育规模受制于适龄人口涨落的怪圈;而日本由于生源市场拓展不利,加之学校设置过剩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结果使一些私立大学陷入了生存危机,有的学校甚至已经倒闭。比较美国和日本在应对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降中所采取的策略及效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启示。
其一,突破传统适龄人口的束缚,将大学的生源拓展到全社会成员,是彻底走出高等教育规模受制于适龄人口涨落这一铁律的根本出路,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终身教育的必由之路。
其二,增强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不仅是吸引和保证大学生源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增强大学办学活力和走多样化办学之路的必然选择。
其三,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下降,将使各国高等教育理念、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价值观乃至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发生重大变化,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来看,“学生消费者至上”的理念、高等教育灵活性的理念、终身教育的理念、学生选择性的理念凸显;从高等教育制度的变化来看,学分制、自由选择专业、夜间授课制等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推广;从高等教育价值观来看,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得到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理念、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价值观的重大变化,导致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可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降的同时,伴随着深刻的高等教育巨变,对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其四,就我国高等教育而言,如果仍保持现有高校的数量规模,到2020年可能不会出现生源危机。但如果我国高校的数量继续以2008年年增长355所的速度递增的话,恐怕也将出现生源危机。[15]因此,未来时期,如果仍然以适龄人口为主要生源,那么,就应该根据适龄人口数量的变化适度增设大学,切不可盲目发展。否则可能像日本一样因学校设置过剩而导致许多大学出现生存危机。相反,如果突破适龄人口的束缚,将大学生源拓展到全社会成员,那么,则可以像美国一样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当然,这种选择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还需要考虑其他社会因素对大学的影响,这样才能做出具体可行的选择。
总之,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降,将使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价值观等发生巨大的变化。2009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逐渐下降,针对这一现状,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决策者以及教师似乎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对此的确应该认真地进行一下全面的检讨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应对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降可能带来的诸多变化,以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
注释:
①数据来源:美国全国教育统计中心。http://nces.ed.gov/programs/digest/d07/tables/dt07_015.asp.
②“新型”学生,指那些在高中学习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少数民族后裔学生和低收入家庭出身的学生。
③“非传统”学生,指年龄在22周岁以上的学生以及参加非正规教育计划的学生等。
④数据来源: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 http://rihe.hiroshima-u.ac.jp/data_category.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