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伟 甘肃省西和县何坝职业技术学校 742105;王 芳 甘肃省西和县何坝镇何坝中心小学 742105
摘 要:“乞巧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瑰宝。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发生变化,功利心逐渐增强,再加上女孩子全部上学课业较重,成年女性大多外出打工,没有时间乞巧,使得乞巧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出。笔者认为如果把它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和校本课程引入校园,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这对继承和发扬乞巧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承传统文化 乞巧节 校本课程 校园
“乞巧节”是起源并流传于陇南市西和、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历经两千余年的传承演变,成为一种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
国内的“乞巧节”都是在七月初七日当天举行,唯独西和县的“西和乞巧节”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开始至七月初七深夜结束。此俗与秦人祖先祭祀崇拜活动有关,整个过程分为坐巧、迎巧、乞巧、送巧四阶段。坐巧,商定将“巧娘娘”纸扎像请在谁家。迎巧,六月二十九晚上,姑娘们穿戴盛装、列队整齐,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蜡纸品盘,在老年妇女的引导下来到河边,主持者焚香点蜡、燃纸放炮,“巧娘娘”头儿跪迎接拜,其余姑娘则站在河边齐唱《迎巧歌》。 然后唱着乞巧歌将“巧娘娘”接回事先商定好的人家。到初七这一天,乞巧活动达到高潮。上午迎水,这天女孩子们盛装列队先祭神,然后到井里或泉中迎取回第一桶水。将取来的水倒进盆中,掐下早已育好的“青芽”,投进水中,以灯光折射到盆底的投影图像,预测巧拙、卜看前途,谓之“照瓣卜巧”。下午,姑娘们凑份子、搭平伙,吃一顿丰盛的晚宴。宴罢茶毕,姑娘们有的准备照花瓣活动,有的预备送巧仪式,也有的继续唱歌跳舞。照花瓣结束,已是星光满天的时辰,准备送“巧娘娘”返回天庭的时刻到了。主持者又开始设香案进行送神送巧仪礼。鞭炮初响,姑娘们手端香烛及“巧娘娘”纸像,整装列队送到河边,将“巧娘娘”连同莲花台一并挑上,唱着酸楚的《送巧歌》来到河边,接着鞭炮齐鸣、焚化纸香,“巧娘娘”的身材在火中燃为灰烬,姑娘们的歌声哭声慢慢消逝,最后惆怅回家,整个乞巧活动遂告结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西和的“乞巧节”是全国绝无仅有的、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大型民间节日民俗活动之一。2008年“西和乞巧节”(七夕节)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
“乞巧节”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瑰宝,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转型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发生变化,功利心逐渐增强,使得乞巧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出。如果把它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和校本课程引入校园,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这对继承和发扬乞巧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可以让乞巧文化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在校园内的到传承和发展。
一、编写一本教材
“乞巧文化”虽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但在程式上存在差异、唱词有迷信和粗俗的成分。如果编写一本教材,对“乞巧文化”的历史起源、故事传说、文化习俗、唱词舞蹈、乞巧的程式以及与乞巧有关的各种民间传统手工制作等内容结合西和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时代特点、兼收并蓄、去伪存真,对“乞巧文化”进行全面、规范的介绍。同时把它作为一种校本教材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引入校园,这对传承乞巧文化,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富有特色的西和本土文化,感悟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以及对学生在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素质培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开办一个展室
与西和乞巧文化相关的传统手工制作比较多,而且大多都是富有本地特色的艺术作品,但是很多作品都是以民间形式出现。如果在学校内开办一个展室,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刺绣、麻纸、砚台、柳编、剪纸等民间艺术作品进行整合、分类,进行系统、全面的介绍、展示,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和了解富有特色的西和本土文化,感悟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开展一场活动
每年“乞巧节”的时候,学校选拔部分优秀学生结合“乞巧节”活动主题开展一场专门乞巧活动,既是学校的一次教育教学活动,又是一次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对传承乞巧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撰写一篇论文
每学年学校专门安排教研组或专任教师进行走访、调查等,围绕“乞巧节”的历史和目前的现状,撰写一篇乞巧文化的专题论文,将与“乞巧节”相关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妇女的事业发展融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其成为传承中国女性智慧、技艺、美德的大载体,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的大课堂和实现女性全面发展的大平台,这对于广大女性勤劳贤慧、淳朴善良、向往美好的传统美德,激发广大女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乞巧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乞巧节”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责无旁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行动起来吧!
论文作者:杨金伟 王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8
标签:西和论文; 文化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娘娘论文; 这对论文; 中华论文; 西和县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