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阶段我国“重化工业化”论断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工业论文,论断论文,现阶段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重化工业化”论断综述
自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强势增长,尤其是第二产业增长较快,2003年底,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达52.9%。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重化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不断攀升,2003年底已达到64.3%,进入2004年,重化工业依然增势不减。
第二产业、重化工业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人们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思考、讨论。其中,有些专家、学者提出了“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时代”的论断,认为我国经济正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中国工业经济正进入新的增长平台,并从各自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时代”的理论依据、重化工时代的特征、动因、影响及面临的挑战。其主要内容有:
1.“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时代”的依据。近年来,重化工业在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汽车、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发展速度加快;重化工业的前向产业(如房地产等)和后向产业(如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发展速度加快。(注:李佐军:《警惕地方政府主导重化工业发展》,《经济管理文摘》2004年第21期。)工业增长明显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再次出现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势头,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工业增长始终低于轻工业增长的局面,1999年重工业增速首次高于轻工业1个百分点,到2003年重轻工业增速之差进一步提高到4个百分点。2000年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0.9%,到2003年上升到52.9%。重化工业增加值在工业中所占比重2000年达到近60%,到2003年已跃升至64.3%。200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和隐性城市化等因素,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重化工阶段。(注:李亚莉:《基本判断:重化工时代来临》,《中国科技财富》2004年4月刊。)
2.“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时代”的特征。重化工业化阶段的工业主导部门由传统的纺织、轻工为主的轻工业向汽车、钢铁、化工等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产业转型升级;重化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需要强大的运输支撑,对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联效应强,能够有效地带动产业链、产业群的发展,汽车、钢铁、机械等制造业和房地产、煤炭、电力等前向和后向关联产业的高速发展,相应形成了几个高增长产业群;重化工业发展对环境承载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占有和消耗土地、矿产等大量不可再生资源,对生态和环境压力比较大;我国目前的重化工业发展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制造业扩张及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注:李连成:《重化工业化对“十一五”交通运输需求的影响》,《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19期。)
3.“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时代”的动因。一是内需结构的升级,即汽车、住宅等逐步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带动钢铁、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关联度较为密切的行业快速发展。二是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也为重化工业发展提供了支持。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关注的目标,开始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迈进。由于制造业有相当一部分为重化工业,因此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迈进的过程也就是重化工业大发展的过程。(注:冯飞:《中国经济正进入“重化工业时期”》,《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1月7日。)此外,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为重化工业发展提供了空间聚集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革命对重化工业发展形成了支撑;农业生产的进步和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也为重化工业重新大发展提供了支持。(注:李佐军:《中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七大理由》,《上海证券报》2004年8月18日。)
4.“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时代”的影响。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必然提出对设备制造业、装备工业的巨大需求,也会对基础产业发展提出新需求。重化工业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产业链条长、投资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引致需求大等特点和住宅、汽车消费升级周期长等特点交织在一起,为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历史机遇。(注:范剑平:《2004年中国经济展望及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新视野》2004年第1期。)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带动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由轻纺工业升级到重化工业,并为以后升级到高新技术工业做好准备。(注:高辉清:《中国的重化工业时代是否来临?》,《南方周末》2003年8月25日。)中国经济正在进入重化工业发挥特殊重要作用的阶段,这样的特征并不是随机和短期的,而具有中长期意义。(注:刘世锦:《新重化工业阶段能持续多久》,国研网2004年4月30日。)这个阶段还远未结束,预计还将持续15~20年。
随着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和重化工业化的启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进一步突出。目前,煤炭、冶金等行业就出现了许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与我国加工制造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国际产业转移,也会将一部分对环境影响较大的生产转移进来。(注:张立群:《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2月23日。)一个时期以来,就业、投资、能源消耗、价格等方面出现的某些新情况,一定程度上与重化工业自身的一些特点有关。例如重化工业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同样的投资吸收的劳动力相对较少;重工业能源消耗较大,特别是近年来钢铁和有色金属的快速增长,对电力消耗增长很快;重工业产品供给不足,价格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预期过高、投资过度的问题。(注:刘世锦:《我国进入新的重化工业阶段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1期。)
5.“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时代”的对策。短期内政府不宜采取过度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应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深化宏观调控机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础上,采取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从中长期看,政府应抓住经济自身增长机制不断增强、中长期内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速的良好机遇,将工作重点从短期宏观调控转移到解决长期困扰经济增长的收入差距扩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重大结构性矛盾上。(注:李建伟 米建国:《当前我国投资增长的主要特征、原因及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纵横》2004年第3期。)在重化工业阶段要做好如下几件事: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抑制地方政府直接介入重化工业发展的冲动;二是抓紧落实《行政审批法》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减少地方政府直接干预产业发展的手段和途径;三是进一步放宽重化工业领域民间投资的准入标准,鼓励民营企业发展重化工业,鼓励民营企业兼并收购国有重化工业企业。(注:李佐军:《警惕地方政府主导重化工业发展》,《经济管理文摘》2004年第21期。)
二、对当前“重化工业化”论断的几点反思
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发展形势与近几年十分相似:经过80年代末期经济的低谷,90年代初经济开始恢复增长,1992年以后经济增长加速,第二产业增长速度较快,在GDP中所占比例大幅提高。重工业增长速度也大大高于轻工业增长速度,在工业产值及增加值中的比重逐年增加。面对新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态势,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已基本实现了重化工业化,但在某些环节需对重化工业进行“补课”。周炼石(1997)就认为,进入8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已进入工业化第三阶段——高加工度工业化时期,但由于高加工工业与国内重工业、基础设施的矛盾,又需要对重化工业进行“补课”,因此1992年~1995年,重化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90年代我国经济处于高加工工业与重化工业“补课”同时并存的阶段。(注:周炼石:《中国工业化的新阶段与产业政策》,《工业经济》1996年第11期。)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从1993年开始,我国经济开始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如张晨强(1995)认为,我国当时的经济在总体上处于重化工阶段,经济将出现较长时间的增长,并预计到2000年,三次产业占GNP的比重分别为18%、50%和32%,重工业比重将上升到60%左右。(注:张晨强:《试论我国工业化趋势的新特点》,《工业经济》1995年第4期。)殷醒民(1998)通过对我国1980年以来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分析,认为90年代初我国工业化已进入重化工业发展时期,国家应采取政策推进制造业的重化工业化。(注:殷醒民:《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可见,由于学者、专家针对的经济形势不同、各自的标准不同,对我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的判断也不相同。
工业化处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征,将这些特征予以归纳,形成了不同的标准,产生了各种工业化阶段划分理论。霍夫曼根据20多个国家的时间系列数据,分析了“霍夫曼比例”(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指出了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下降的(亦称为“霍夫曼定理”),并根据“霍夫曼比例”将工业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见表1)。霍夫曼对工业结构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工业化过程中重化工业化的研究。钱纳里则对一百多个国家的结构转变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人均收入为依据,提出了结构转变过程中的时期划分标准,将产业结构转换分成6个时期三个阶段(见表2)。无论是“霍夫曼比例”,还是钱纳里的结构标准,只是反映了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比较符合经济均衡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变化。而对于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跳跃式发展、资源单一等国家,则并不适用。
表1 霍夫曼工业化阶段指标
阶段霍夫曼系数
一
5(±1)
二 2.5(±1)
三
1(±1)
四
1以下
表2 钱纳里的结构转变过程的时期划分
收入变动范围(人均美元)
发展阶段
时期
1964年标准1970年标准1982年标准1992年标准
1 100~200 140~280 364~728 532~1064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2 200~400 280~560 728~1456 1064~2128
3 400~800 560~1120 1456~29122128~4256工业化阶段
4 800~1500 1120~21002912~54604256~7980
5 1500~24002100~33605460~87367980~12768
发达经济阶段
6 2400~36003360~50408736~13104
12768~19152
资料来源:汪斌:《亚工业化浪潮中的产业结构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5页。
目前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在霍夫曼、钱纳里工业阶段划分理论的基础上,根据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以来产业结构变化、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工业内部的结构变化等情况,做出了“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时代”的判断。这种判断是否合理呢?
1.从重化工业化的人均收入标准来看。按钱纳里的划分标准,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1964年的收入标准为400~800美元,1970年则为560~1120美元,换算因子为1.4;1982年收入标准为1456~2912美元,换算因子提高为2.6;1992年收入标准为2128~4256美元,换算因子为1.5;2003年,这一标准会更高。而2003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达到1090美元,即使考虑到购买力平价等因素,恐怕也难以达到工业化中期的收入标准。
2.从重化工业化的起始标准看。从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来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是否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的标准。但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在重化工业的起始阶段,第二产业的比重、重工业的比重都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例如日本1956年开始实施重化学工业化的产业政策,1955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28.9%,重化学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为44.6%。到了重化工业化基本实现的1970年,二者分别提高到39.4%和62.3%(见表3,下页)。韩国1972年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1971年第二产业比重为22.8%,重化工业比重为35.2%,到1981年重化工业化基本实现时,二者分别为31.3%和52.9%。而我国2002年两个指标就分别达到51.1%和60.9%,已超过了日、韩两国重化工业化完成时的水平。
表3 中国2002年与日本、韩国重化工业化阶段的相关经济社会指标比较
日本 韩国 中国
1955 1970 1970 1980 2002
第一产业占GDP 22.7 5.6 26.7 14.9 15.4
比重 就业 41.0 19.3 50.5 34.0 50.0
第二产业占GDP 28.9 39.4 29.1 41.3 51.1
比重 就业 23.5 34.1 17.2 28.7 21.4
第三产业占GDP 48.4 57.1 44.2 43.8 33.5
比重 就业 35.5 46.6 32.3 37.3 28.6
重工业比例44.6 62.3 29.5 51.6 60.9
资料来源:(日)小公龙太郎等:《日本的产业政策》,东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4月版,47页;汪斌:《东亚工业化浪潮中的产业结构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1页;《中国统计年鉴》(2003)。
3.从重化工业化的限度看。重化工业化的过程并不是无限的,重化工比率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出现一个饱和点,其后便会下降或稳定在一个水平。1970年,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已完成工业化,该时期美国的重工业化率为57.4%,英国为61.0%;法国为65.2%;联邦德国为62.4%;意大利为51.7%。日本的重化工比率在发达国家中可谓较高的,1970年重化工化目标完成时,重化工比率为62.3%,其最高值为1985年的69.5%,其后便开始下降。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的重化工业比率基本在60%~65%之间。(注:杨冶:《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8页。)我国2003年重化工比率已达到64.3%。而且我国将用于消费的日用电子、日用电气、日用化学、日用金属制品等产品列入轻工业,而西方国家列为重化学工业或重工业。如果我国按西方国家口径将上述轻工业产品归入重工业,那么重化工业化比率将更高。
一国国内市场对重化工产品的需求有一定限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必须依靠出口来维持重化工比例。如日本、韩国等都是靠大量出口重化工产品,来推动重化工业化的。日本重化工业产品出口在总出口额中所占比重1955年为36.1%,1965年为62.0%,1973年又提高到72.9%。(注:(日)左贯利雄:《日本经济的结构分析》,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而我国机械运输设备等重工业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2002年仅为39%,目前重化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还难以支持重化工比率进一步大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重化工比率过大,就会出现结构失调。
4.从轻重工业发展速度对比看。国民收入变动对投资具有“加速”作用,主要生产资本品的重化工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而生产消费品的轻工业所受的影响较小。在经济加速增长时期,重工业的增长速度要快于轻工业的增长速度,而在经济低谷时期,重工业的增长速度要慢于轻工业。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我国,都是如此。例如我国在1990~1993年,经济增长较快,处于上升期,因此这期间重工业的增长速度也快于轻工业;其后由于实行经济紧缩以及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慢,重工业的增长速度也下降较快。1998年以后,由于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经济重拾升势,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很快又高于轻工业(见图一)。因此,重工业、轻工业增长速度的孰高孰低,只是经济发展不同周期阶段的正常现象,交替并存,并不能据以做出工业化所处阶段的判断。特别是我国经济波动较大,轻重工业增长速度对比很不稳定。
图一 GDP、轻、重工业增长速度
5.从我国近几年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看。我国近几年来重工业比重上升,重工业增长速度相对较快,不能忽视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增发长期国债等措施,加大基础设施、固定资产等投资,增加了对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促进了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二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需求不振,消费需求难以启动,影响了轻工业生产的增长。受上述两个因素的影响,1999年以来我国轻、重工业所占的比重及增长速度出现了较大的反差。
6.从我国重化工业的历史地位看。产业结构由轻纺工业占优势向重化工业占优势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称为“重化工业化”。不同国家走过了不同的重化工业化道路。比如英美等国是渐进式的重化工业化道路,而日本、韩国等国家则通过实施重化工业化的产业政策,在较短时间内就实现了重化工业化的目标。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实行重化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政策,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居主导地位,获得了超前发展。不能否认,建国初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重工业脱离消费需求而超常发展,影响了人们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毋庸置疑,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业政策,毕竟奠定了我国的重工业基础,确立了重工业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除1981、1982年,轻工业由于补偿性增长而占比重超过50%以外,重工业一直在50%以上(见图二)。在我国重工业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目前也就不存在产业结构由轻纺工业占优向重化工业占优的重化工业化的起始过程。当然,这并不排除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对重化工业进行“补课”。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解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的瓶颈,重化工业获得了较大发展。这一时期,GDP增长速度、第二产业比重、重工业比例及增长速度都有很大提高。
图二 工业内部结构
总之,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例如工业超前于其他产业如交通、运输、商业、饮食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重工业超前于轻工业发展;重工业内部,加工工业超前于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采掘工业而高速发展。这就使得衡量工业化程度的各种指标在我国存在着严重的背离现象。如果以单一指标衡量,必然会产生不恰当的判断。从霍夫曼系数、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来看,我国已进入了霍夫曼的第四阶段,达到了较高的工业化水平。但是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城市化比率、人均收入水平来衡量,则还处于较低的工业化水平。国家计委规划司课题组1995年的研究就认为,从农业劳动力、城市化水平来看,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与处于工业化中期国家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制造业份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机械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等指标超过了处于工业化中期国家的平均水平。(注:国家计委规划司课题组,《工业化评价指标及中国工业化的阶段》,《经济改革与发展》1995年第8期。)
我国的经济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性,在重化工业化上也选择了我国独特的发展道路,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模式。
标签:轻工业论文; 重工业论文; 增长速度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第二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