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研究_绩效评价论文

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评价指标论文,社会论文,责任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国家和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并要求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2011年我国内地有817家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同比增长23.2%[1]。企业只有承担了社会责任才有可能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这说明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促使企业在不同程度上承担了社会责任。但企业究竟承担了多少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的效果如何,却没有定量的评判标准。正是由于没有评判标准,导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为了提高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亟待建立社会责任绩效的考核指标。

一、社会责任绩效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

社会责任绩效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和成效[2]。社会责任的内容决定了其绩效具有多因性、多维性等特点。多因性是指社会责任绩效受自身经营业绩、伦理道德、政治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产生的社会责任绩效也不同;多维性是指社会责任绩效结果为多个维度。

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和成效,依据预先设计的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以确定其社会责任履行的业绩。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确定绩效评价指标。

二、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的思路

(一)建立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指标体系

企业是否对股东承担了责任,是否对债权人承担了责任,是否对各个利益相关者承担了社会责任,以及承担了多少社会责任等都可以体现在财务指标上,因此利用财务指标可以评价社会责任绩效。如对股东承担责任的绩效可以通过每股收益评价;对公益事业承担的责任可以通过实际捐赠额评价。而且以财务指标构建社会责任绩效的指标体系时,其定量的数据可以直接取自财务报告。

社会责任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绩效的指标不可能全部通过财务指标评价,如对消费者承担责任的绩效难以对应某一具体的财务指标。为了评价这类社会责任的绩效,需要设计非财务指标。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建立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辅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全面地、科学地评价社会责任的绩效。

(二)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分类设计指标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具有一系列清晰确认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的本质就是利益相关者契约的集合体。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经营者、员工、债权人、客户、供应商、竞争者、政府等,企业已不再是股东的独有资产,而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组合,并共同拥有企业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和控制权。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就是各利益相关者索取剩余收益的方式,社会责任绩效表现为索取的程度。依据各利益相关者对剩余收益索取方式的不同,将各利益相关者分类为股东、债权人、员工、政府、公益事业以及自然环境等六个方面,并按照各类利益相关者的特点设计指标[3]。

(三)依据社会责任的内容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如何科学地评价社会责任绩效,离不开对社会责任内容的理解,只有依据其内涵、外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全面地评价社会责任绩效。所谓社会责任绩效的内涵是指某类社会责任内在的、本质的内容;所谓社会责任绩效的外延是指承担社会责任的种种表象,即承担社会责任的形式。只有根据其内在的本质内容和表现形式设计量化指标,才能准确地评价社会责任绩效。

依据上述分析,应按照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绩效的特点分类,依据其绩效的内涵、外延,设计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辅的社会责任绩效指标体系。

三、社会责任绩效的内涵和外延

按照各利益相关者的类别分析其各自的内涵和外延[4]如下:

(一)企业对股东责任的绩效

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首要目标就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必须保障其对企业所有者的责任履行,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企业的任何投资必须以能给股东带来利润为前提。企业对股东责任的绩效主要通过净利润指标予以反映。净利润是企业对股东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成果,其高低反映企业对股东承担责任的绩效,而且其高低可以反映企业对消费者承担的责任。因为企业产品质量好坏,在对消费者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将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而影响净利润。因此,净利润是企业对股东和消费者承担责任绩效的最好体现。

(二)企业对债权人责任的绩效

企业占用债权人的资金,理应对债权人承担责任,即按时到期还本付息,并为债权人提供借贷资金安全的保障。能否按期还本付息表现为企业偿债能力的强弱,企业偿债能力较强,则可以偿还到期的债务,履行对债权人的责任。因此偿债能力体现企业对债权人承担责任的绩效。

(三)企业对员工责任的绩效

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善待自己的员工,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兼顾员工的利益。企业对员工的责任及其绩效表现为:是否按时支付员工薪酬,员工的薪酬在同行业中所处的水平;员工的工作环境是否得到保障;是否为员工提供晋升、培训、接受教育等机会。

(四)企业对政府责任的绩效

政府作为国家各项事务的管理者,必须行使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职责,为社会的健康运转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国家安全、立法支持、社会服务等。政府履行职能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项税收收入。企业作为市场微观主体,是国家各项服务的受益者,理应对政府承担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企业为政府所承担的责任主要通过缴纳税款予以反映,企业对政府承担责任的绩效是按时按额缴纳税款。

(五)企业对公益事业责任的绩效

企业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能够提升企业形象,赢得消费者的尊重和信赖。企业履行公益事业责任的表现形式较多,如向社会慈善机构、福利机构、贫困地区、受灾地区等提供捐赠资助;提供就业机会,招聘残疾人等。其绩效表现为企业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公益性的捐赠额为多少。

(六)企业对自然环境责任的绩效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以自然资源的退化和衰竭为代价,如空气质量低下,河流污染,不可再生资源耗竭,可再生资源衰退,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等。作为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者和破坏者,企业应当主动承担对环境的责任。其绩效表现为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环保投入,环保投入是否能够降低产品的能耗,是否能够减少废弃物的排放[5]。

四、构建社会责任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分析社会责任内容及其绩效表现的基础上,设计评价社会责任绩效的指标体系[6]如下:

(一)评价对股东承担责任的绩效评价指标

净利润虽然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对股东承担责任的绩效,但作为绝对数的净利润在反映对股东责任绩效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将净利润与股数比较计算每股收益将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对股东承担责任的绩效,股东投资增值后能够获得多少收益也是衡量对股东责任绩效的指标,为此设置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均为反映结果的指标,还需要设置对净利润产生影响的过程指标,即产品合格变动率。

1.每股收益。该指标反映单位股票在会计期间内所实现的生产经营成果,反映企业当期为股东所创造的价值增值,是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经济效益好坏的首选评价指标。企业实现的净利润越高,每股收益就越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越好;反之,每股收益越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越差。

2.净资产收益率。该指标反映股东享有净资产的创造价值能力,用于衡量企业对于股东资金的使用效率。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说明股东资金的使用效率越高,企业利用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企业的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股东资本的保护程度也就越强;反之,净资产收益率越低,说明股东资金的使用效率越低,企业自有资本的获利能力越差,可能会侵蚀股东的权益。

3.产品合格变动率。反映企业产品质量变动的指标。由于产品合格的标准不同,不便于用简单的产品合格率进行衡量。本文采用产品合格变动率指标反映企业产品质量变动的程度。该指标越高,说明产品的质量越好,对消费者履行责任的绩效越好。

(二)评价对债权人承担责任的绩效评价指标

对债权人承担责任绩效的核心是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故通过设置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设置速动比率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然而企业真正的偿债能力是在不影响正常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偿债能力,故设置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由于我国特有的贷款体制,债权人有时更关心企业的利润是否对偿还利息有保障,故设置已获利息倍数。

1.资产负债率。该指标衡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该指标越小,说明负债在企业资产总额中的比重越小,净资产对债权人的债务越有保障,债权人的债务越安全。

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指标将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较差的存货、待摊项目扣除,计算速动资产的偿债能力,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该指标越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该指标反映企业在不影响正常经营活动的基础上,最大的偿债能力,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该指标越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4.已获利息倍数。该指标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反映企业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障程度,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息税前利润,利息支付就会存在较大的困难。具备足够的利息保障倍数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必要前提,也是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重要标志。利息保障倍数越高,说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反之,利息保证倍数越低,说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弱;如若利息保障倍数小于1,说明企业当期生产经营所得不足以支付到期债务,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利息保障倍数的高低说明企业生产经营对债权人资本的保障程度。

(三)评价对员工承担责任的绩效评价指标

企业对员工承担责任的绩效首先表现为是否按时支付员工薪酬,故设置工资支付率指标反映工资的支付情况,此外,还需要设置员工人均工资,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设置员工工资增长率反映员工工资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员工工作条件的保障表现为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人身安全的保障,故设置劳动合同签订率和职工伤亡率指标。企业对员工承担责任绩效表现为不断提高员工的技能,为此设置员工人均教育经费指标,同时还需衡量发生的教育经费在当年实现的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1.工资支付率。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支付工资的程度越好。如果工资支付率较低,说明企业对员工权益的践踏。

2.员工人均工资。该指标用于衡量企业平均工资水平,指标数值越大,说明企业为员工提供了比较完善的保障。为了更好地检验企业遵守国家工资标准情况,可以单独计算企业最低级别工资水平的人均工资数值。

3.员工工资增长率。反映企业为员工及其家属生活水平改善的保障程度。工资增长是企业根据员工的工作绩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通货膨胀程度而对工资水平进行的调整,以保证其收入的实际购买力,满足其生活保障需要和发展前景需要,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工资增长率越高,说明企业为员工提供的职业发展前景越好,为员工提供的生活保障安排越完善。

4.职工伤亡率。能够用来反映企业对员工人身安全的保障程度。职工伤亡率指标直接反映了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从数值上来看,企业应尽量争取将职工伤亡率降低至0,职工伤亡率越高,说明企业在遵守安全生产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越差。

5.劳动合同签订率。该指标反映企业对国家劳动合同法的遵守情况。劳动合同签订率肯定是越高越好,说明企业法律执行比较到位,对员工利益的保障程度较高。

6.员工人均教育经费。反映企业对员工素质提升和未来发展所承担的责任。员工人均教育经费应该是越高越好,说明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比较高,这不但直接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素质水平,加强了市场竞争能力,而且增强了员工的职业发展能力,为社会整体素质提升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7.员工教育经费比率。反映企业教育经费投入程度的相对数指标。由于企业规模不同,单纯从教育经费绝对值数据分析比较企业对员工的继续教育程度可能会有失偏颇。员工教育经费比率越高,说明企业为提高员工素质而投入的培训费用比率越大,并使员工和社会也从中获取了较多的收益。

(四)评价对政府承担责任的绩效评价指标

按照我国公司法规定,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化法律意识,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遵纪守法,合法经营,不得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并按照企业税法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各种税款。为此设置资产纳税率和税款上缴率指标。

1.资产纳税率。该指标主要反映企业利用自身资产进行生产经营,在创造自身价值增值的同时,为政府财政税收做出的贡献,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所得税等。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理应为享受公共资源付出一定的代价,按照法律规定依法缴纳税款,承担市场经济主体对社会所应负有的责任。通过资产纳税率指标,反映企业缴纳税款的程度。

2.税款上缴率。该指标可以用来分析企业是否存在挤占挪用国家税款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因此,指标数值肯定越大越好。

(五)评价对公益事业承担责任的绩效评价指标

企业对公益事业承担责任的绩效难以在短期内显现出来,而且有些公益事业的绩效也难以用量化的指标,尤其是财务指标衡量。但是企业为公益事业支出的绝对数和相对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企业承担公益事业责任的绩效,为此设置捐赠支出额和捐赠收入比指标;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也是为公益事业做出了贡献,因此,设置就业贡献率指标衡量对公益事业承担责任的绩效。

1.捐赠支出额。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心程度越强,企业承担的慈善责任就越多。

2.捐赠收入比。衡量企业慈善责任履行程度的指标。捐赠收入比越高,说明企业利用自身实力为社会共同进步,为实现社会和谐、人类共同发展做出的贡献越大。

3.就业贡献率。反映了企业利用自身净资产为员工提供物质生活保障和职业发展平台的能力,同时也反映了企业为社会解决就业问题的能力。就业贡献率越高,说明企业对员工的保障能力越强,为社会提供的就业能力越强。

(六)评价对自然环境承担责任的绩效评价指标

企业对自然环境承担责任的绩效主要是通过环保投入,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设置环保经费额、环保经费比率、环保经费增长率等指标,从投入的绝对数和相对数角度衡量企业对自然环境承担责任的绩效。此外还需要从投入产生的结果方面考核环保投入的效果,为此设置单位产值能耗降低率、单位产值排废降低率等指标。由于单位产值的能耗量、单位产值排废量没有统一的标准,采用绝对数难以衡量企业对自然环境责任的绩效,因此本文采用相对数,只要是由于环保投入以后,单位产值的能耗量、排废量有所下降,就说明有一定的绩效。

1.环保经费额。该指标是企业为保护环境所投入的所有成本费用总和,包括企业为提高三废处理效率而购买的环保设备折旧额,企业处理污染物所投入的药剂费、人工费等各项处理费用,企业开采自然资源而缴纳的采矿权、探矿权的摊销额等。环保经费额的大小直接反映了企业为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而做出的努力,是反映企业生态责任履行情况的主要评价指标。

2.环保经费比率。该指标反映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力度,指标数值越大,说明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越强。

3.环保经费增长率。环保经费增长率大于0,说明企业环境保护力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指标数值越大,表明企业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越强,企业的生态保护责任落实比较到位。

4.单位产值能耗降低率。能耗量用企业生产经营所消耗的水、电、煤、油等能源的总支出来表示。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越高,能源使用效率越低,不利于对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单位产值排废降低率。该指标反映企业生产单位产品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数值越小,说明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越少,企业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来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根据上述分析构建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下:

社会责任绩效的评价指标的设置可以起到导向作用,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明确目标;可以对企业起到约束作用,规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

标签:;  ;  ;  ;  ;  ;  ;  ;  ;  ;  ;  ;  

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研究_绩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