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希望--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中国的希望--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_邓小平文选论文

神州的希望所在——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优越性论文,神州论文,社会主义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中国人民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反复阐明我们要实现伟大的战略目标,一定要坚持作为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了使全国人民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从1978年以来,邓小平在《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等著作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反复阐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深入学习邓小平的光辉论述,对于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8页。)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论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时,非常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2页。)强调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 39页。)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本质表现。列宁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509页。)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没有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因而生产力的发展较为缓慢。正是鉴于这样的经验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或者说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体现出来。他说:“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主义要优于资本主义,它的生产发展速度应该高于资本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是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注:《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314页。)邓小平还说:“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1页。)

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是最能说服人的。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这20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9年的3624亿元猛增到1997年的747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9.8%,并于1995年提前5年实现了GDP比1980 年翻两番的计划目标。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79元提高到6079元, 剔除价格因素,平均每年实际增长8.4%。到1997年, 我国经济总量已位于世界第七位。这20年中,我国GDP增长速度比世界平均增长速度高了6.5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了7.3个百分点, 比发展中国家高了4.8个百分点。20 年来, 我国工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生产能力大幅提高。1997年,粮、棉产量达到49417万吨、460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62.1%、112.4%;原煤产量逾13亿吨,钢产量1.1亿吨,均居世界首位。对外开放促进了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每年对外贸易额大约只有200亿美元左右。1978年,我国进出口额仅为206亿美元,居世界排名第27位。199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3251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8倍,年均增长15.6%,进出口总额已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6%。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分别由0.9%和0.8%上升到2.5%和3.3%。在世界贸易排名中名列第十位。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1996 年, 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1997年达1399亿美元,仅次于日本的210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这还不包括我国香港的900多亿美元的储备。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的总额已达3483亿美元,其中2495亿美元是1993年至1997年间引进的。这个数字在发展中国家是第一位,即使在全球,也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中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全球1/4以上的人口”,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建国49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年均发展速度达6.7%,最快年份1984年达12.3%,远远超过同期世界农业的平均发展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成倍增长,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1997年的2090元,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5元增加到5160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增长8.1%和6.2%,分别比改革开放前26年高5.6和5.1个百分点。现在,老百姓手里的“余钱”多了,家庭投资方式也多种多样。1997年,城乡居民储蓄以及拥有的外币存款、债券、 股票等金融资产总额超过6万亿元。居民购买力日益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199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27299亿元,比1978 年实际增长20 多倍。 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84元增加到267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7%。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3.5平方米扩大到1997年的8.8平方米,农村居民则由8.1平方米扩大到22.5平方米,“居者有其屋”初步实现。

上述事实雄辩地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已经充分显示出来,并为国际友人所瞩目。世界银行专家评价说:“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它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大量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1页。)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第一次富有创见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根本的体现。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反复加以强调和论述,并创造性提出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构想。他多次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8页。)“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25页。)邓小平明确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374页。)

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原则呢?这是因为:

首先,“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 第167页。)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全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并逐步向更高的水平前进,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绝对不能做到的。邓小平说:“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注:《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167页。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3页。)据1996年7月17日《文汇报》报道,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指出:贫富差距正在继续扩大,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一个全球性的险象。报告称,全球16亿人口,即世界45%人口的收入总和,尚不及358名富翁的财产。在英国和澳大利亚,最富的20 %人群所赚的钱,要比最穷的20%人群所赚的钱高出10倍,美国则为9 倍。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富的越富,穷的越穷。报告还说,在过去30年间,虽然有15个国家经济大幅度增长,但是在89个国家内的16亿人民,经济上比10年前更差了,其中19个国家,现在的人均收入尚不及1960年。另据美国社会学权威伊安·罗伯特统计,美国人中最富的1/5占国民财富的76%,而4/5的美国人仅占有国民财富的24%,其中最穷的1/5只占有国民财富的0.2%。1996年秋,拉美和加勒比33 国农业部长和代表聚会称,该地区各国目前有53%的农村人口和34%的城市人口处于贫困状态。目前有5900万人严重营养不良,有6400万人随时面临贫困和饥饿的威胁。上述事实,正如邓小平所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7页。)亿万劳动人民不能摆脱贫困的命运。也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报告所说,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是富的越富,穷的越穷”。因此,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优越,不能只看少数人的富裕程度,而要看人民的整体富裕程度。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原来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40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仅仅20年,贫困人口就从2.5亿减为5000 万左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就达46280亿元,比1978年增长218倍多,年均递增32.8%,连同拥有的外币存款、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总额超过6 万亿元。由此可见,实现共同富裕,也只有在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做到。

其次,我们已经找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道路和途径。这就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111页。)“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快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6页。)他还说:“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实践证明,这是一个符合我国国情非常正确行之有效的大政策。

按照唯物辩证法,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我国地域广大,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制约着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根据我国各地区地理位置、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我国大陆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即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12个省、市、自治区,其面积占全国的13.5%左右,人口占全国的40%以上。这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具有物质技术基础雄厚,科技教育比较发达,管理水平较高,交通方便,城市规模和城镇密度较大等优势。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陕西、河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11个省市,其面积约占全国的24.8%,人口占全国45%左右。这个地区工农业有比较雄厚的基础,拥有大批科技人才,水、电等能源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煤炭储量占全国的90.5%,石油探明储量占全国的55.5%,是全国最重要的煤、油、电基地和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基地。西部地带,包括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云南、贵州、西藏等8个省区,其面积占全国58.6%以上, 而人口仅占12%左右。这个地带交通不便,经济文化不发达,但资源丰富,发展远景可观,目前经济尚处于“开发型”阶段。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等原因,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比较大。即使处在一个地带之内,各省、市之间发展也不平衡,也有较大的差距。1996年底,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30美元。而1997年,沿海不少地区,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最高的是上海市,已达25750元,约合3000 美元以上),而一些老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低的只有260 多美元(贵州省最低只有2215元,约合267美元)。全国的贫困县90 %集中在中西部地带,目前尚有的5000万贫困人口,80%居住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带的不少沿海地区,其所以发展比较快,除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原来基础较好外,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也离不开兄弟省市的支援,所以在它们发展起来、率先进入小康社会以后,理所当然地应该支援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只有这样,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发达地区,支援和带动大部分不发达地区,才能加快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240页。)

邓小平在作了上述论述后指出:“这方面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保持这个优势,保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240页。)他还说:“民主集中制也是我们的优越性。 这种制度更利于团结人民,比西方的民主好得多。我们做某一项决定,可以立即实施。……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7页。)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最根本的制度,它有利于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意志,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团结全党全国人民,更有利于党和国家作出重大决策并组织实施。民主集中制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贯彻实施。

1998年抗洪抢险斗争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再一次生动地证明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正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特别是受灾省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同前来支援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一起,团结奋战,力挽狂澜,同洪水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使这场特大自然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的程度。9月28日, 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这次抗洪胜利再一次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不断创造伟大的业绩。”(注:引自1998年9月29日《文汇报》。)

为什么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党中央、国务院一做出重大决策或重要决议,就能够立即付诸实施呢?这是因为:首先,我们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久经考验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最关键的一条。我们的党中央通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知我国的实际情况,因而决策正确,部署周密,指挥果断。其次,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条战线,有一支庞大的党和人民可以完全信赖的干部队伍。他们善于动员和组织群众、领导群众,坚持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决策、路线、方针、政策和指示。尤其是在危急时刻和生死关头,各级领导干部纷纷奔赴现场,同广大军民一道顽强奋战。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再次,我们有一支党绝对领导和指挥的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第四,我们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的亿万人民。我们的人民觉悟高,守纪律,顾大局,他们舍小家保大家,舍局部保全局,表现出很高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情操,在危急关头沉着应战,不惊慌失措,特别能战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第五,我们有一套好的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我们这个民族具有高度的凝聚力,能够团结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周围,坚决贯彻党的决策、部署和方针政策。正如江泽民所说:“中华民族在困难的时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是不可战胜的。”(注:引自1998年8月28日《文汇报》。)

笔者从上述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着重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本质上加以分析的,是和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较而立论的,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述的。并不是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完美无缺、尽善尽美了,尤其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完善,很不健全,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从“不够格”到完全够格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但是,我们坚信:“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7页。)

标签:;  ;  ;  ;  ;  ;  

中国的希望--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