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14)
【摘 要】本文通过援贝宁职业技术学校的方案设计过程,着重探讨了一种理性的、将整体置于一个规矩的、系统控制下的校园规划可行方法。
【关键词】模数化;空间尺度平衡;人性化;节能技术
【中图分类号】TU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02-0045-03
1.项目概况
贝宁位于西非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北部隔尼日尔河与尼日尔共和国相望,西北与布基纳法索相连,西部与多哥接壤,东部与尼日利亚比邻,南临大西洋。本项目是由中国政府援建贝宁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用于培养贝宁青少年的职业技能。用地位于贝宁南部的阿波美,面积为32488平方米。项目用地北面地势高,南面地势低,整体场地较为平整。学校的规模为450人,学校为3年制中等技校,其中150人为常年住校学生,设有计算机、电子实验、汽车维修、酒店及餐饮、服装设计及缝纫等5个专业。
2.模数化设计
法国建筑师克洛德·帕朗提出两种建筑美,一种是arbitrary beauty;另一种是 positive beauty。前者是以人的主观因素为主,遵循形式美的规律;后者则“基于材料实体、几何秩序”,比较逻辑化。对我们而言,由于本项目用地狭长,单体较多,因此需要通过一个有条理的系统,在各建筑单体和校园整体之间建立起一种严密的关联性,其结构必须能将各建筑组团有条理的分区并调整好其功能布局。
芦原义信的“外部模数理论”认为:“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m的模数。”每20~25m,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有材质变化,或是有地面高差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以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在规划方案中我们以20m×20m的矩形控制线铺满基地,建筑与道路的排布基本以此为基础,使整体的规划得以在此统一的秩序下进行,以20m为模数,这在控制系统与各组团功能以及单体建筑之间建立了一种潜在的紧密联系。将功能块置于每个平均排布的控制单元内,用地的经济性、交通路线的便捷性、各功能块与单体建筑的均衡性均取得较好的协调。在这个控制系统中,允许每个建筑单体自身拥有足够的自由度,从而发展出属于自我的形态。具体群体排布采用非对称式构图,既避免了枯燥与冷漠,同时也为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规划中,按矩形控制线我们将场地分为三个区域,南面纵向的5行矩形格(100m)范围内为行政教学区,包含行政楼基础课教学楼、职业技术科教学楼、图书馆;北面以中心景观轴为界,东侧按20m模数,分别为教师公寓、学生宿舍、变配电房及柴油发电机房、水塔和食堂,西侧为室外运动区,包含250m运动场、小型足球场、篮球场;三个部分划分明确,结构明晰,整个校区动静分区明显,劳逸结合。
3.空间尺度平衡
环境尺度是建筑所形成的空间尺寸;人体尺度是与人有关系的建筑要素或空间尺寸。环境尺度是客观存在的,它与人体尺度之间是一种适应与不适应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于建筑是人按照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建造的静态物质实体,在多数情况下,建筑所形成的空间环境尺度的塑造是以人体尺度为依据的。人在人体尺度与非人体尺度的空间环境中会让人产生不一样的精神感受,比如在古典的哥特式教堂中,通过一种与人体比例呈非常悬殊对比的高大尺度来削弱人对自己本体的意识,令人产生自己很渺小的感觉,从而突出崇高的宗教气氛。但是在现代的教育建筑中,这种过分突出建筑的崇高感觉并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品质,教育建筑的设计仍然应该是从人对建筑空间的要求出发。沈福熙认为:空间大小与情态性的功能有着密切关系。人对空间的要求,并不是空间越大越好,而是应当从‘空间场’出发。空间场是建筑环境尺度与人体尺度二者之间平衡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学校建筑规模日趋庞大,由于设计、建设周期短,许多学校建筑一味追求某一主体建筑体量和形态上的惊人效果,而忽略了建筑环境尺度与人体尺度的协调。许多并不合理的大尺度空间使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感,空荡荡的走廊、空旷的庭院都失去了建筑的亲和力,巨型尺度环境绝非人体活动所需要的舒适尺度,在这样的环境下是无法产生富有人性意味的积极活动。扬盖尔教授认为:“所有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深切的感受、交谈和关怀都是在人们停留、坐着、躺卧或步行时发生的。”而这些行为都是在一种人体尺度的舒适环境中发生。过于巨大的空间、过于宽阔的庭院会令人觉得冷漠无情,而小巧的庭院空间、精致的建筑细部都会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对于空间处理,必须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其转化成大尺度下的一系列小尺度以创造亲切宜人的交往空间。这也是芦原义信所谓的把消极空间转化为积极空间。
规划设计中,以2~3层的建筑群为主,在非洲空旷的环境下,不显得突兀,又让人有亲近的感觉。考虑技校上课的特点,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一般都要进行教室的变换,过长的距离使学生和老师疲于奔走,造成非常大的不便。在设计中一是在分区上让整个教学区分布于基地南侧,避免过长的距离,二是通过人文尺度的廊道,多样化的庭院空间使师生在愉悦的环境下消除疲劳。
4.人本主义的回归
“评价一个校园规划的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最大限度的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游客、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 一个学生的校园生活经历,不仅让其掌握了立足社会的基本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形成他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路易斯.康对学校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一棵树下,教师不把自己当成教师,学生也不把自己当成学生。这样的一些人,就许多实际问题平等的进行交谈,这才是学校的开始。”一个优化的校园环境,可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获取,对于生命和自然的珍视,以及培养一种团结向上的精神。只有当校园规划具备能够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的教育内涵。
“人”在设计中越来越得到重视,“以人为本”被确定为规范、原则,这是趋势也是必然,我们建设的一切场所都是为人服务的。建筑设计由原来的理性主义渐趋人本主义,精神层面的设计理论越来越多,重视对真实生活中行为的关注、体验与思考。
本案具体体现在:
注重各种尺度围合空间的形成,强调空间变化带给人的精神层面的感受,比如宿舍空间的安静感、食堂空间的愉悦感、教学空间的亲近感、运动场所的空旷感等;
现代景观设计与传统园林设计的结合运用,强调院落空间的形式与周边建筑界面的变化。校园内南北向为景观主轴线,与周边庭院空间的互相渗透,形成了建筑空间序列轴线。建筑群之间的绿色庭院空间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缓解视觉疲劳,使学生放松心情;
建筑形式的多样、建筑材料的本地特色与建筑细部的设计运用,体现设计与环境、当地人文特色的融合,以及对学生安全、生理、使用方便等方面的考虑。外墙装饰做法采用涂料作外装饰材料,色调偏向于理性,结合当地的特点,以红色和咖啡色为主要色调。
我们相信人的舒适感依赖于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平衡。这就意味着自总体规划秩序始,到单体建筑乃至景观处理,均需彼此间互相适应,一个合理的秩序应该在每个地方都得以显现,成为控制的规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僵硬的单一性,每一个元素都与其他的元素不同,当这种个性的表达形成足够的多样性,它就能够给人带来最大的舒适感。在援贝宁职业技术学校方案设计中,这是我们自始自终的理念。
5.地域特色与绿色生态
绿色生态技术的运用时本项目的另一大特点,我们针对不同的使用功能和建筑形式,运用了不同的生态技术。
5.1 太阳能运用
作为一个太阳能示范项目,太阳能的运用时本次设计的重点。我们针对当地的气候特点及技术水平,采取了一下几种太阳能技术。
太阳能光伏发电:最初的设想是采用太阳能光伏离网发电系统为学校照明供电。光伏板位于食堂平屋顶部分,很好的实现太阳能与建筑的一体化;蓝黑色电池板沉稳的色调同时与周边景观环境协调一致。但实地考察后发现这项技术现阶段在贝宁使用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关键是没有后期的维护管理人员及相应的技术支持,所以最终我们取消了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
太阳能路灯: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希望在校园中使用一种更加方便使用,更容易维护管理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对比各种方案后,我们选择了太阳能路灯作为太阳能发电技术的示范代表,这个方案的优点在于各个路灯都独立控制,日常维护也比较方便,出现问题每个路灯可独立维修和更换,而不影响其他路灯的使用。
校区内主干道上每20m设置6m高的太阳能独立式路灯,采用LED光源;次干道及内庭院设置4.5m高的太阳能独立式庭院灯,采用LED光源。
太阳能热水:为了提高贝宁人民的生活水平,热水是健康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太阳能热水工程投资相对成本低,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是最佳的能源选择,在设计中考虑为教师公寓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
5.2 通风技术
自然通风一直被认为是改善建筑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考虑贝宁的气候特点,在设计中建筑采用坡屋顶为主,同时屋面做架空层可以自然通风,降低屋顶内的温度,起到防热作用。大面积的玻璃百叶窗以及墙面的漏花等围护而成的通透建筑体可以使四周的空气流通,解决基地内通风问题,改善小气候,缓解了非洲炎热气候给在户外活动的人带来的烦恼。
5.3 遮阳技术
贝宁位于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对于建筑遮阳的考虑尤为重要。建筑遮阳能有效减少阳光的辐射,改善室内的光热环境质量,提高室内舒适度。在设计中我们采用大挑檐外檐沟既有利于雨季雨水的迅速排放,又很好的起到了遮阳作用;大量的运用外廊形式,既可以作为休息、纳凉的地方,又可以起到遮阳的作用;水平挑板、垂直构件的运用,使建筑立面产生各种变化,丰富了建筑造型,同时对建筑外遮阳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论文作者:熊汉武,胡刚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4
标签:建筑论文; 尺度论文; 空间论文; 太阳能论文; 环境论文; 人体论文; 遮阳论文; 《建筑知识》2017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