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先哲的声音——高一校园读《论语》活动设计与实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语论文,先哲论文,高一论文,声音论文,校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设计缘起】
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格。而《论语》就是这样一部影响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文化经典,也是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基因。阅读《论语》的过程,是追溯我们思想、精神、文化源头的过程,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不断地认识自身的过程。因此,《论语》是一本中国人必读的书。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义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并鼓励学生“努力扩大阅读视野,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而中学阶段正是读书的黄金时期,所以我们将《论语》列为我校高中生必读书单中的第一本。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二模块“名著导读”栏目推荐了《论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编选了《论语·侍坐篇》,《中国文化论著研读》中编选了《〈论语〉十则》。教材的编排给出了这部经典的分量,也为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阶梯阅读思路。
【思路与实施】
经典作品的文字艰深、文意难解、时代久远,要想吸引有着动漫、视频等多媒体产品诱惑的现代中学生实属不易,何况平日里他们还有着并不轻松的课业。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才能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并认真研读完整本书,是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设计了“校园读《论语》活动”,即根据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材的不同要求,精心设计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形式的共读《论语》的活动,以活动促阅读。具体做法是:初中学生利用每天早读时间诵读积累《论语》名句;高一学生利用寒假通读《论语》,初识经典;高二学生则设计专题研读,较深入地感悟《论语》。同时,我们设立校园“君子日”,创建朗诵社、国学社、书法社、小作协、诗社等学生传统文化社团,开展国学社学生每天清晨在学校中心花园引领诵读,以促进《论语》阅读活动充分开展,让《论语》的思想深入人心,让校园时时流韵着书香。此外,我们给对儒家文化有兴趣、有一定积累的同学开设《论语》选修课,尝试在他们之中开展一些学术探讨,将读经典的活动引向深入。
在开展各种活动的同时,我们也注意《论语》阅读方法的指导。比如:可按照章节纵向阅读,领会《论语》自身的脉络和精髓;也可横向阅读,将《论语》重新分类组合,按专题阅读,如《论语》中怎样谈论君子,孔子如何认识学习,孔子的教育观、价值观、幸福观等。
本设计为高一年级“通读《论语》,初识经典”活动的设计思路与实施步骤。
利用一个寒假的时间,引导学生通读《论语》,初识经典。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定以下几个原则。
●选好版本,经典引领。《论语》版本很多,要选注释准确、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版本。
●确定阅读目标和阅读方法。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将这次阅读目标定位为通识性初读,要求学生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完《论语》。学生量力而行,每天只要求读一篇,并推荐辅助读本和工具书帮助阅读。
●本着鼓励、激趣原则,督促与奖励并重。比如预告开学竞赛形式、内容及其他将开展的活动与奖励机制。事实证明,激励永远比要求更有效,更有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明确要求,将读书收获落到实处。读书最怕的是泛泛而过,内容不落实。为此,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设计,将读书要求细化、量化,提供方法,明确目标。比如要求学生在书上进行搬注、自由批注,用积累本归纳成语、分类摘录名言警句,并且有定量要求。另外,落实到笔头,要求学生写读书心得。
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要求、督促与鼓励并重的措施,极大激发了学生读《论语》的热情。具体内容如下:
1.请先阅读必修一(P83-87)“名著导读”——《论语》一章。
2.购买一本《论语》(如果家里没有的话)。
推荐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或徐志刚《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两个译注本为基础,辅以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等名家解读,学有余力者可参读朱熹《论语集注》。
3.利用寒假,读完《论语》。
建议和要求如下:
(1)《论语》共20篇,建议每天读一篇,20天可读完(放假共29天,过节可以休息7天)。
(2)借助注释、译文和工具书,落实词义(尤其是常用词语),了解内容。可以采用“搬注法”和“批注法”。
(3)整理《论语》中的成语,不少于80条。
(4)摘录、背诵《论语》中的名言警句,不少于50条。
(5)初步了解孔子的思想,写2-3篇读书心得。
(6)借助一些辅助读物,深入了解《论语》,并探讨这部经典的现实意义。
4.开学相关活动预告。
(1)开学第一周的《论语》知识竞赛:内容包括《论语》中的成语,要求掌握读音、字形、意义,会运用;《论语》名言默写30句;《论语》文言小段的考查,包括重点的常用字词释义、句子翻译、断句等。
(2)举办年级假期读《论语》心得写作展览。
(3)举办年级有主题的读《论语》演讲比赛。
【巩固与拓展】
任何一个好的设计都需要后续落实的措施,以作为成果的保障。一个寒假,学生们通读了《论语》,仅思想内容上的领悟、文字美感上的感受还远远不够,可以说,走进经典这还只是个开始。所以后续的巩固措施非常重要,借此机会引领学生“向经典更深处漫溯”才是关键。
于是开学之初,我们按照原定计划,及时开展了读《论语》知识竞赛,并张榜公布结果,举行了正式的颁奖仪式;精选学生心得进行了年级公开展出。让预告的内容落到了实处。
此外,更需趁热打铁,借助这场东风,将《论语》阅读引向深入。于是,我们在高一的下半学期,各班进行了以下后续设计与落实。
一是重视诵读吟咏,开展每日诵读《论语》活动,体会《论语》的语言美。《论语》中对偶句式很多,具有整齐的对称美。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加之镶嵌其中的语气词,读起来,会让人不自觉地模拟说话人口吻,在“子曰”里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有人说,“子曰”堪与“诗云”比肩,它具有诗一样的韵律美。学生在每日诵读中感受其美,不觉间自会受到浸染。
二是引导学生体会《论语》简明质朴又形象生动的文风,发掘它的文学美。钱穆先生将《论语》称为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对其文学价值评价颇高。比如他称许多叙事的短章,亦很有文学的情味。例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钱先生分析其“多用复字复句,又从反面衬托”,加之语气词的复用,加倍的渲染,将“赞叹的情味”表达得充分淋漓,仿佛让我们看到孔子对弟子由衷的赞叹之态,文字可谓神韵飞动。
《论语》中还有许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与启示的语句,以其思想的丰富深刻、表达的生动传神和韵致的含蓄隽永而受到推崇。其中大量文句后来演变成格言、成语、典故,流传千古,打动许多人的心灵,至今仍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而学习这些,对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很有帮助。
三是注重联系自身与现实,激励学生活学经典,发掘经典指导人生的现实价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设计感兴趣话题探究学习。比如开展每周一题议经典的课前演讲或课上讨论活动,围绕《论语》的现实意义进行学习。拟题如:“我看孔子的幸福观”“我心中的孔子形象”“孔子所谓‘君子’‘小人’对我们今天修身的意义”“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过时了吗”“孔子所倡导的‘仁’思想对今天世界新格局的启示”“孔子的学习观在今天的借鉴意义”等。联系自身与现实的话题式探讨,把对《论语》的读解引向深入,思考的加入和思维的碰撞更让这部经典在学生手中发散出现实的光芒。这对引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思想境界的提升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中学阶段使学生接触经典是必要的,北宋大儒程颐曾说:“若能于《论》《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是的,沉潜于经典,可以涵养气质,哺育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何况孔子思想中的伦理内涵和人生智慧,和我们当下的人生亦紧密相连。而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则是教师智慧与匠心的体现。结合教材的安排,精心设计读《论语》的活动,以活动设计激发阅读兴趣,促进阅读的开展与深入,是十分适合中学生的有效的措施。
当然,经典是常读常新的,相信经过中学阶段的初读,随着年龄、阅历、知识的增长,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中每一次走进《论语》,都会有新的理解、体验和收获。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精神,也会像一盏盏灯火,随时可以照亮学子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