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思想_格林斯潘论文

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思想_格林斯潘论文

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格林论文,货币政策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格林斯潘是当今世界经济金融舞台的一个神话。如今,格林斯潘已从在位18年之久的美联储主席职位上退了下来。如何评价格林斯潘在美国经济金融以至全世界金融舞台的地位,以及他留下什么有价值的货币政策思想呢?让我们从美国经济背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演变去分析。

一、格林斯潘时代的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背景

格林斯潘时代的最大背景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前苏联和前东欧剧变更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这一全球化进程中,美国全球军事力量、能源控制力量、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美国的经济金融实力、科技实力和相应的巨大生产力,起到了对世界的支配性作用。

而且,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美国全球影响力逐步上升,尤其对中东主要产油国的渗透力量上升,OPEC作为一个组织逐步转型,对油价的影响力远不如从前。第一次海湾战争时,尽管油价曾达40美元/桶附近的高点,但时间非常短,接着在20世纪90年代末降至10美元/桶的低点,2000年时曾大幅上行至36美元/桶,随着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油价回落,2004年油价才开始大幅上行,2005年曾高达70美元/桶,目前仍然处于60美元/桶的较高位置。整体来看,尽管油价近年来处于较高位置,但无供给中断之忧,主要产油国对保证石油供给持积极态度,主要消费国逐步建立石油储备,油价高涨对经济的影响远没有两次石油危机时大。而且,随着跨国企业的全球化扩展和全球市场一体化的增强,制造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全球经济的通胀水平逐步下降,甚至有通缩的风险,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具有持续性,每一个经济周期中陷入衰退的时间越来越短。而且,全球央行对经济的干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思想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并被全球经济和美国经济的发展、金融的自由化赋予了完全不同的巨大空间。

二、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演变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自由经济的倡导者、货币理论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总结了他和艾伦·格林斯潘在货币理论上的差异。弗里德曼称,作为格林斯潘多年来的朋友,两人在货币理论和政策方面通常都能达成共识,但只有一个问题例外:弗里德曼一直倾向于用严格规则控制货币供应量(弗里德曼认为以往的经济危机大多是货币供给过多导致的,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这是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的核心,并且影响深远),但格林斯潘反对这一观点,认为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的判断并灵活利用货币政策工具不仅效果会更好,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弗里德曼承认,根据格林斯潘担任十八年美联储主席的情况来看,格林斯潘是对的,至少对其所担负的职责而言。但是,弗里德曼并没有放弃自己货币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格林斯潘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他使维持价格稳定成为可能,而这一点为全球的央行所模仿,但自己之所以一直主张控制货币供应量,主要就是因为自美联储1913年成立以来的70年里,美联储没有能证明自身能维持价格的稳定(他认为美联储成立后70年的行为是弊大于利,它无奈地目睹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通胀,让一次轻度衰退演变成大萧条,后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制造了美国历史上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一次通胀。如果美国从未设立美联储这样一种机构,美国人在那70年里肯定会过得更好),因此必须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维持价格的稳定。

弗里德曼甚至还通过从二战结束至沃克(格林斯潘的前任美联储主席)时代和格林斯潘时代的物价比较来说明格林斯潘的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沃克时代,美国的年通胀率平均在3.7%,而在格林斯潘时代,这个数字只有2.4%。更重要的是,格林斯潘时代通胀水平不再那么大起大落了。在战后的前沃克时代,美国的通胀率高时曾超过11%,低时是-2%。而格林斯潘时代的变动区间仅在1%~4%之间。换句话说,衡量通胀率变动程度的标准偏差值在前沃克时代(2.6)是格林斯潘时代(0.8)的三倍。弗里德曼认为,价格保持相当程度的稳定有着深远意义。由于减少了价格上的不确定性,企业可以更有效、更稳定地利用各种资源。价格稳定还有助于鼓励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根据统计资料,从1948年1月至沃克掌管美联储之间的379个月中,有17.4%的月份经济有所衰退,而在格林斯潘任内的220个月当中,这个比例只有7.3%。当然,弗里德曼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除了格林斯潘自身的因素外,正如前面所言,全球经济环境和美国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一深刻的变化正是格林斯潘成功的基础,也使弗里德曼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理论逐步显示出了其局限性。

1913年成立(1915年才开始正式运作)以来的美联储,在20世纪20年代并不参与涉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可操作的政策工具只有控制信贷供求,当经济疲软时,美联储放松信贷,当通胀上升时,美联储收紧信贷,而且这些政策行动基本上是即时性的,即当经济金融形势已发生或正在变化时才采取行动。在1951年以前,美联储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往往成为政府债务融资的工具和通胀的制造者,这也是弗里德曼对美联储建立70年以来的行为最为不满意的地方,也是其提出控制货币供应量政策建议的现实基础。1951年3月,美联储重新获得独立实施货币政策的自由,开始探索更加积极地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来影响短期利率水平,并确立主要通过买卖国库券来影响短期利率水平,尽量减少对长期利率水平的影响和避免扰乱市场正常运作的公开市场操作政策和原则。这是现代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的雏形。同时,美联储开始注重分析成员银行的超额储备和借入储备水平的变化,认为这两项指标适宜指导政策行动,并决定确立以自由储备(即超额储备减去借入储备)和短期利率水平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或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

至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银行信贷迅猛增长,美联储不得不允许利率水平相应上升(如1969年,联邦基金利率上升至8.20%,银行的优惠利率上升至7.96%),以抑制信贷的过快增长。此外,美联储还对银行吸收的大额存款设置利率上限,这些限制到1973年才被取消。这表明,这一时期美联储并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手段来有效地控制信贷和货币的过快增长,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仍需行政手段的辅助。不过,这期间,美联储开始逐步更多地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手段来控制银行信贷的增长。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联储开始正式实施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初时的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主要是狭义货币,如M1,因为美联储认为狭义货币与操作目标(如利率)和最终目标(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等)的关系最为密切。不过,随着金融管制放松进程的加快、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深化及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货币供给量与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和最终目标的稳定关系被破坏,美联储再也无法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量,即使勉强为之,也无法有效地实现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目标。这样,美联储以弗里德曼理论为基础的货币供给量目标制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日益下降,并最终于1986年在沃克卸任前一年被美联储放弃了。

三、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思想

格林斯潘上任后,为了有效地控制通胀水平、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保证国际收支平衡,美联储实施了一种被称为“前瞻式”或“预调式”的货币政策策略,即美联储根据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经济增长和通胀的态势,预测经济周期的变化和通胀的走势,采取一些旨在调控将来通胀水平和现时通胀预期的政策措施。经济学家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戏称为“试着做”(“Just do it”)式的货币政策框架,实际是指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只有一些大原则,而没有实质内容,有很大的随意性。对于经济学家的这一诟病,格林斯潘当然心知肚明。他在2005年8月关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回顾的演讲中,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自己货币政策的核心思想:承认经济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类理性的局限性,在承认经济模型重要性的同时,认为经济模型因有许多前提假设的限制而变得不真实;承认理性预期(尤其是通胀的理性预期)的重要性;承认自由市场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格林斯潘时代的美联储才确定了控制通胀与促进经济增长平衡、维护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在控制通胀与促进经济增长平衡、维护金融稳定之际,其货币政策十分灵活,甚至可谓是不遗余力。从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衰退时的大幅减息,到承认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美国经济的重大意义并保持较低利率水平推动新经济的发展,积极减息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带来的风险;2000年前后大幅加息应对油价高涨和股市与新经济的泡沫;2001年始为应对新经济泡沫的破裂、经济衰退和“9·11”事件对美国的冲击而大幅降息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以及2004年6月开始不断以25个基点进行慎重有序的加息,都充分体现了格林斯潘为达到控制通胀与促进经济增长平衡、维护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所表现出的坚决态度。更能体现这下点的是,格林斯潘在面对金融危机和重大突发事件时大胆应用的非利率手段,即宣称对所有需要资金的机构提供支持,从而把美国经济一次次从危机边缘拉回来,尽可能地减少了负面的影响。

承认理性预期的作用,使格林斯潘更加注重美联储信息的公开性。尽管大家对格林斯潘的讲话始终如雾里看花,但谁都不能否认,金融市场一直随着格林斯潘手中权杖起舞,而不是美联储被金融市场牵着鼻子走。可以说,正是格林斯潘对理性预期的重视、注重信息的公开性建设以及与金融市场的沟通,才使美联储一改以前的被动局面。事实往往很令人奇怪,一个认为人类理性具有局限性的人,一个不预设立场的人,一个注重传达信息的人,却妥善地应对了18年以来的各种危机,有效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这里面或许有幸运的成份,有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大背景转化的因素,但体现在格林斯潘身上的这种理念,却引人深思。

对自由市场的推崇,也使格林斯潘较能恪守本份,甚至包括对新经济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纵容”,并始终强调市场化手段,尽管面临危机时他也会动用其他手段。

随着利率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联邦基金利率成为格林斯潘撬动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支点。简单地说,美联储通过改变联邦基金的目标利率水平和通过联邦基金利率的公开市场操作使联邦基金的实际利率向目标利率水平靠拢,最终改变整个利率体系的水平,以及金融市场的行为和经济行为,甚至影响到了全球世界的利率、金融市场行为和经济行为。

格林斯潘在美联储主席任上确立的这种货币政策框架可能会被改变,因为这种框架对美联储主帅的素质有极高的要求。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较为推崇通胀目标制,其实质可能就是要挑战奉行了多年的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通胀目标制现在为英国央行和欧洲央行等央行所奉行)。不管伯南克会如何去制定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也不管新的框架是一个什么样子,但我们仍然可以肯定一点,即格林斯潘奉行的“理性的局限、理性预期的作用和自由市场”的观念,不会被轻易放弃,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也不会被轻易放弃。

[1]米尔顿·弗里德曼.格林斯潘为人们设立了标杆.华尔街时报中文网络版,2006—1—3

[2]Alan Greenspan,Reflections on central banking,http://www.federalreserve.gov/boarddocs/speeches/2005/default.htm,August26,2005

[3]陈敏强.别了格林斯潘来了伯南克.当代金融家,2006—1—20

标签:;  ;  ;  ;  ;  ;  ;  ;  ;  ;  ;  ;  

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思想_格林斯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