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探究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事件的预防、相关护理措施具体操作以及临床推广价值。方法:纳入本院近年来妇产科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00例并根据护理方案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所有研究对象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引发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相关因素,对照组患者50例,接受常规妇产科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患者50例,根据分析结果针对性制定预防与护理措施。对比2组产妇平均住院时间、感染发生概率以及对护理满意程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感染事件发生概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100%,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为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接受外科手术方案治疗患者比例近年来不断升高,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有一定概率发生围手术期感染的不良现象,严重降低手术治疗质量以及患者康复效果,在妇产科手术治疗围手术期强化对患者的相关预防护理措施具有突出意义,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以及预后效果,全方面缓解患者生理心理以及经济等各个方面负担,促进构建和谐呼唤环境,值得推广普及。
关键词: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预防护理
近年来抗生素应用呈现出泛滥的趋势,临床上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导致患者围手术期发生感染事件概率明显增加。有研究[1]结果提示围手术期发生感染患者由于自身病情影响,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延长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且在此过程中发生护患纠纷概率显著提高。围手术期感染妇科患者,于术后其性功能会在一定程度受到影响,由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而引发排尿异常以及性功能异常等。因此在妇产科围手术期做好相关感染预防与护理工作有重要价值,为深入了解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事件的预防、相关护理措施具体操作以及临床推广价值,对本院近年来收治此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归纳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2年3月-2014年8月妇产科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00例并根据护理方案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所有研究对象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引发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相关因素,对照组患者50例,接受常规妇产科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患者50例,根据分析结果针对性制定预防与护理措施。年龄范围在22-46岁,其平均年龄为(32.5±4.1)岁。37例患者为妇科患者,63例患者为产科患者。对2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软件分析,显示其年龄、疾病类型等对比无统计学价值(P>0.05),具有可比性。
1.2原因分析
具体如下:(1)I类切口。此类切口一般清洁且无细菌感染,包括非创性伤口、无炎性反应伤口以及保持无菌的手术切口;(2)II类切口。此类切口有细菌侵入情况发生,暂时并无发现有感染情况,大部分妇产科切口属于II类切口,而此切口又分为以下两种:如子宫切除术、子宫附件切除术、宫颈癌根治术等造成的较为干净的创口,另一类为如结肠手术、卵巢癌减灭术等污染切口;(3)III类切口。此类切口属于有大量细菌污染且有感染出现的切口,一般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后果;(4)其它。除了上述切口分类外,还有其它原因导致围手术期感染,如术前术野准备不足、手术时间过长、术中出血较多、麻醉条件差、手术器械污染、病房环境导致污染、伤口换药不良等。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妇产科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其护理操作内容参考相关文献[1]。观察组患者则在充分了解诱发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相关情况前提下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3.1术前宣教
患者入院时护理工作人员应向其详细说明病房环境及相关规定,积极与患者沟通并对患者心理情况有所了解,解答患者关于疾病及手术的疑惑。让患者清除了解术后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及感染情况,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
1.3.2抗生素指导
一般情况下女性阴道内部存在诸如厌氧菌、需氧菌等多种微生物,而诸如病毒、真菌、细菌等正常环境下均为条件致病菌,如患者阴道微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有可能引发菌群失调进而导致发生内源性感染,对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要确保剂量的合理,避免出现抗生素药物滥用情况,导致菌株耐药性提升进而引发感染[2]。
1.3.3术后感染预防
部分患者自身身体原因容易发生围手术期感染,诸如自身存在恶病质、贫血或者低蛋白血症等疾病,此类患者需要在术前做好纠正处理措施,术后加强感染预感工作。在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要求,缝合方式选择人工合成可吸收缝合线缝合,注意止血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发生外源性感染事件概率。病房环境需要保持良好通风、干净卫生,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确认患者并无存在阴道流血、切口渗血等情况。术后如有高烧不退情况的患者需要立即报告医生并尽快发现感染部位,进行细菌培养后选择针对性抗生素药物治疗。术后尽快拔除氧气管、引流管、胃管以及导尿管等,避免患者发生细菌感染,鼓励患者于术后尽快下床活动,提升自身免疫力[3-5]。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纳入研究对象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s)均数加减标差形式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2检验计数资料,两组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价值使用X2检验,以0.05为标准,如P数值在0.05以下表示存在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0±2.3)天,出现感染事件患者4例,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8.1±2.2)天,有12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感染事件,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感染事件发生概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100%,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为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请见表1。
3 讨论
围手术期是指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前、手术治疗过程以及手术治疗后等阶段,在这几个时间阶段中患者有较高概率发生感染。本次研究中经对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可将感染原因大概分为院内感染因素、患者身体因素两种,因此强化对各种感染因素的控制具有重要价值。
在妇产科外科手术围手术期阶段进行感染的相关预防、护理措施,可以更好提升手术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质量,缩短患者康复所需时间。妇产科中发生感染的主要是产妇、新生儿等易感染群体,制定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避免患者手术期间出现感染,在干预过程中同时注重强化患者康复治疗,提升患者康复质量。
在本次研究中,接受针对性围手术期感染预防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其平均住院时间、感染发生率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结果提示了妇产科接受外科手术方案治疗患者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有一定概率发生围手术期感染的不良现象,严重降低手术治疗质量以及患者康复效果,在妇产科手术治疗围手术期强化对患者的相关预防护理措施具有突出意义,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以及预后效果,全方面缓解患者生理心理以及经济等各个方面负担,促进构建和谐呼唤环境,值得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 郭晔,叶竹莲.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护理分析[J]. 中国性科学,2012,21(9):42-43.
[2] 李长杰.浅谈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的护理[J].中外医疗,2013,3(28):162.
[3] 张霞.探讨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治疗与护理[J].中外医疗,2014,30(29):134.
[4] 王东霞.妇产科围手术期间抗菌性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4,3(17):330.
[5] 缪连彬.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J]. 吉林医学.2014,19(12):228-229.
论文作者:蒋利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8
标签: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妇产科论文; 切口论文; 统计学论文; 发生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3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