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十大创新话语体系_科学发展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十大创新话语体系_科学发展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十大创新话语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话语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出层出不穷的话语体系,现梳理与归纳出如下经典的、创新的十大话语体系。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话语体系

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主革命思想中国化取得理论突破的话语体系,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创新的话语群:

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是:其一,在农村,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容许富农经济的存在,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发展各种合作经济;其二,没收官僚资本——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其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是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话语体系

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这个话语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创新的话语群: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在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同时,它在许多方面依然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特色表现在其概念的表述上,在“专政”前加上“人民”这一概念,表明它在主体结构方面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的无产阶级专政更为广泛,更能直接表明民主与专政两者的结合,对敌人实行专政,对人民实行民主。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把民族资产阶级也列入人民的范围,而不是被作为专政的对象。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开辟的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其主要任务是消灭剥削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个话语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创新的话语群:

通过走合作化的道路,逐步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农村合作化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中国农业合作化采取循序渐进“三步走”的步骤,第一步是组织互助组,第二步是组织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是在初级社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并举的方针。

通过走合作化的道路,逐步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具体的改造过程中从供销合作社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始终采取耐心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提高手工业劳动者的社会主义觉悟,引导他们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联合起来。手工业合作社的经营方针是为农业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

逐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与此相对应,把资本又区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两部分,对官僚资产阶级和官僚资本只能无偿剥夺,对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进行赎买,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利用、限制、改造的一系列赎买形式进行改造。认定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要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起来的。

四、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话语体系

中国共产党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分析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前进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话语体系。这个话语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创新的话语群:

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质的矛盾,它“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我们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③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④要用专政的方法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由于人民内部矛盾是复杂多样的,因此,在运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时,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问题,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是一个总题目。”⑤

五、“三个世界”理论的话语体系

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善于进行矛盾分析,而且善于从不断分化、组合的国际政治力量中,揭示有利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基本力量,形成对外工作的战略思想,“三个世界”的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理论。“三个世界”理论改变了传统的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划分世界政治格局的思路,主张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多因素标准划分世界的政治格局。“三个世界”理论的国际战略原则,对于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一理论引起全世界关注,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欢迎和支持。这一理论话语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创新的话语群:

“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最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⑥“两个超级大国是当代最大的国际剥削者和压迫者,是新的世界战争的策源地。”“处于超级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达国家的情况是复杂的。它们当中的一些国家至今还对第三世界国家保持着各种不同形态的殖民主义的关系。”“同时,所有这些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着这个或那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威胁或欺负。”“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遭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它们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都还面临着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势力,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这些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这些国家受的压迫最深,反对压迫、谋求解放和发展的要求最强烈。”“它们是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特别是超级大国的主要力量。”⑦

六、“两次飞跃”论的话语体系

“两次飞跃”论是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设计的伟大纲领。从对“第一个飞跃”的肯定和支持,到对“第二个飞跃”的探索和展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新话语体系。这个话语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创新的话语群: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的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⑧

“关于农业问题,现在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我以前提出过,在一定的条件下,走集体化集约化的道路是必要的。但是不要勉强,不要一股风。如果农民现在还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就不要着急。条件成熟了,农民自愿,也不要去阻碍。北京郊区搞适度规模经营,就是集体化集约化。从长远的观点看,科学技术发展了,管理能力增强了,又会产生一个飞跃。我讲过,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不仅要有国有企业那样的全民所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也属于公有制范畴。现在公有制在农村第一产业方面也占优势,乡镇企业就是集体所有制。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集约化。有的地区农民已经提出集约化问题了。这个问题这次不提也可以,还是巩固承包制,但是以后总会提出来的。现在土地是公有的。要提高机械化程度,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一家一户是做不到的。特别是高新科技成果的应用,有的要超过村的界线,甚至超过区的界线。仅靠双主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就是过一百年二百年,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⑨

七、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话语体系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⑩这一概括,是邓小平借鉴历史教训,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从人民最根本的要求和愿望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话语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创新的话语群:

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基础:公有制、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基础和制度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本质存在的前提性规定。第一,公有制、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依赖于公有制、按劳分配原则的确立;第三,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手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手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第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决定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第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第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是也必须是重点。

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过程: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实现过程中必须做到的方面。第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与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本区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第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目标:人民的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第一,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1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第二,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第三,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话语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既坚持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又基于世界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不断发展创新,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为什么能够结合,以及如何实现有机结合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科学阐释,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话语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创新的话语群: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共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国家市场经济共同具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关系市场化,即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第二,企业行为自主化,即所有企业都具有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所拥有的全部权力,从而能自觉地面向市场,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第三,宏观调控间接化,即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务,而是通过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调节规范企业经营活动;第四,经济管理法制化,即所有经济活动,由一套法律体系来规范,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中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与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方面,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众多的环节和方面,主要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重塑市场主体,把企业真正培育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条件,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宏观调控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和完善的法律体系等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

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话语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创新的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其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其话语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创新的话语群: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是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统一整体。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结底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它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十、科学发展观的话语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所创新的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做出了精辟的阐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科学发展观的话语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创新的话语群: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和首要内涵。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实践主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重要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由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当代形态,是我们党谋发展、促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工作路线。”(13)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全面发展的方法。统筹兼顾是协调发展的方法。统筹兼顾是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仍然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14)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是开放的、发展的科学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国内外发展实践的产物。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理论的科学体系。科学发展观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4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4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4-205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6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4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1-442页。

⑦《邓小平在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6688/6715200110。

⑧《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10-1311页。

⑨《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49-1350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7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4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13)王伟光主编:《科学发展观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1页。

(1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十大创新话语体系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