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备课的点滴体会论文_程福华

数学备课的点滴体会论文_程福华

江西省乐平市洪岩镇新村小学 333300

摘 要:时代在发展,教学方法也不断在进步。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运用”是一个能动的概念,它是由知识演变为能力,进而发展成为素质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不以一章一节内容为划分区域的全面综合的过程。如何使相对稳定的教材与不断改进的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知识体系 内容与方法 形散神不散

时代在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如何使相对稳定的教材与不断改进的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备课时遇到的问题。在此,我想谈谈备数学课的感受。众所周知,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有效的“运用”。“运用”是一个能动的概念,它是由知识演变为能力,进而发展成为素质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不以一章一节内容为划分区域的全面综合的过程。

由此可见,要想备好数学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知识体系

系统了解知识体系。这里所说的“系统了解”,并非让我们掰着手指数出某章、某节是何内容,而是要我们认真研究数学发展的历史,反复考察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主要是指: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国内外初、高等数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数学在其他边缘学科、社会各个领域的实际运用情况、未来发展态势等等。认真探讨内在联系我们知道:数学教材和其他各科相比,具有相对稳定性,几年如一日(使用同一版本)的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这为我们更好地探讨教材与教材、章与章、节与节、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没有联系就没有数学,缜密的数学体系,有着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内在联系:公式、法则的推导,定理、公理的引入,数与形的结合,立体感的建立等等无一不是普遍联系的经典之作。

二、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统一

1.合理安排、优化重组(内容)。有道是:“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因为各地文化底蕴有厚有薄、教学质量有高有低,教材的大范围统一,则意味着其针对性的减弱,所以课本内容只能作为讲课的主要参考依据,而非唯一标准。从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学生要学的是知识体系的某些方面,而不是何种版本的教材。因而,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优化重组是十分必要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以人为本、按需分配(对象)。孟子这样认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参见《孟子》)”学习的过程,是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整合、更新与扩容的过程,更是一个能动的、无法他代的艰苦的心理历程。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按需分配”的原则,找准“教”与“学”的切入点,激发、培养、并满足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愉快教育、适度紧张(心理)。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参见《论语》)”。由此可见,教师备课的过程实质是“导演”利用多种“道具”形成多样可观可感的信息源的过程。唯有课程安排巧妙、课堂设置合理,才能给学生以多种感官上的良性刺激,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诱导,使其在愉快教育、适度紧张等心理状态的共同作用下,全面、快速地提高心智。

4.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方法)。数学以其特有的“严密性”而著称,而这种严密意味着其逻辑体系的“不可拆分性”。这一“密不可分”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过程的整体性、联通性与有序性。任何“一劳永逸”、“一步登天”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只有教师因势利导,学生才能循序渐进。这个“势”往往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知识结构(同一科目的不同阶段、不同科目的同一阶段、不同科目的不同阶段)、认知水平(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等;“导”的方法则有:点拨、启发、暗示、互动、表扬、纠正等等。

5.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方略。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想用一个方法来将所有的学生“九九归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教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应具有相当的“梯度”。这种“梯度”要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得香,不肯走”。让他们在简单的题目里,找回自信心,拥有成就感。

三、“形散神不散”也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知识结构的差异以及难易程度的区别等等,同是数学这门学科,在备课时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上也应有所变化:或突出性质、或强调图形、或标注符号、或分析思路,各具形态,不一而足。有时一段画龙点睛的文字、一个出神入化的图形、一组不同寻常的公式、一条始料未及的思路均有可能成为一次成功的备课。这种提法也许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事实上,备课的风采往往在她内在的“神韵”,而不在其“形式”。如果我们把目光仅仅放在“形”上,则很容易犯“形而上”的错误,得“形而下”的苦果。我认为:“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当然,用有限文字来阐述“备好数学课”这一偌大的课题,实属不妥。好在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想将自己的观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只是想抛砖引玉,以尽快提高自己的教研、教学水平。有不当之处,敬请赐教。

论文作者:程福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4月总第1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4

标签:;  ;  ;  ;  ;  ;  ;  ;  

数学备课的点滴体会论文_程福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