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前预习,爱你无需顾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前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顾忌一:预习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减弱
预习之后,老师的顾虑就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这种担心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情境设计的流失
教学中,对于情境,我们情有独钟.在课的导入部分、练习部分、结尾部分,我们都会适时安排情境.但在预习之后,我们会采用一些更直白的方式进行教学,尤其是在新课的导入部分,因为预习之后,学生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见解,再像往常一样安排情境导入,会显得重复多余且低效.
例如教学“分数的认识”,以往我们常常会这样导入:把8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然后将“8”依次改为“6”、“4”、“2”最后变为“1”,在这样的情境中,引入分数.但在预习之后,这样的方式显然有不妥之处.我们可能会直接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分数,通过预习,对于分数,同学们已经有了哪些认识……”这种改变,表面上看,似乎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细想不难发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此得到增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交流、讨论,他们会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并且这种兴趣对学生而言更具持久性.
(二)认知冲突的减少
教学中,我们也会通过引发认知冲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认知冲突经常体现在学生新知与旧知的连接处.因此,一节课我们可以引发学生多次的认知冲突.可学生预习之后,学生对新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一节课上可以引发的认知冲突会减少许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像有影响.事实,真是这样吗?
我们认为认知冲突的数量相对于某一课来讲并没有减少.只不过我们将一节课的认知冲突分成了两段,一部分在课堂上,一部分被移到课前.并且,课前预习部分的认知冲突,由于学生在另一个“课堂”上独立学习,其体验会更加深刻.其次,从认知冲突的质量来看,一方面,由于学生的预习,一部分比较肤浅的认知冲突,在课前得以解决,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课堂上,学生所呈现出的认知冲突,更具价值,更值得探究,也更容易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顾忌二:预习之后,学生的认知差距会拉大
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是不一样的,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必然是参差不齐的.这种差异也表现于学生的课前预习.许多教师就担心了,课堂教学后,学生的差异会不会被进一步拉大?造成这种顾忌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
(一)将预习目标等同教学目标
对于学生的预习,我们通常会安排一定的预习题,以指引学生.需要注意的是,预习的目标是不完全等同于教学目标的.
例如,“圆的认识”一课,教学目标是运用圆规熟练、准确地画圆;理解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等.我们设计这样的预习题:1.用圆规自由画圆20次;2.熟记圆心、半径、直径的定义及字母表示方式;3.剪下一个圆,用圆片折一折、量一量,看看半径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是否相等.不难发现预习的目标指向着教学目标,但有别于教学目标.
由此可见预习的目标,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置,预习目标要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达到.在此基础上的预习,缩小着学生在认知起点上的差异,从而使得课堂上学生的认知差异不被拉大.
(二)用课前预习代替课堂教学
学生的课前预习,尽管有预习题的指引,但这种预习是不能代替课堂教学的.一方面由于两者目标的层次不同;另一方面,学生独立的课前预习,所获得的知识需要在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中得到认可.更因为学生认知之间的差异,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加以弥补.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会觉得,学生已经预习了,有些学生说得非常好了,课堂上,我们就不需要讲了.
再如“圆的认识”,在教学直径时,教师让学生在自己的圆片上画出一条直径,并标上字母,然后同桌之间,指着自己画的直径说说什么样的线段是圆的直径.在此基础上,教师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的圆里画一条直径,并向大家介绍.之后又安排一组判断题,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圆的直径,以及这样判断的理由,使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得以有机整合.
事实上,无论学生预习与否,我们都使用着同一种教材,相关的教学行为都必须符合课标的要求,预习的介入不是为了拔高教学目标,而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预习之后的课堂教学会有所突破,但这种突破应该有保证底线——让学生更好地、更轻松地掌握所学内容.
顾忌三:预习之后,课堂的教学结构会颠覆
很多教师会担心,现在的学生早已知道了教材中的答案,更何况预习之后呢?预习之后,学生的认知起点会有所提高,原先既定的教学重点、难点需要我们重新设置,并且这样的设置,有时还需要我们在课堂上生成.预习之后,课堂的教学结构真的要被颠覆了吗?
(一)预习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预习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都曾有意或无意地使用过.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公开课或赛课前,我们会安排教师课前花一些时间去熟悉学生.这个熟悉学生的过程,一方面在于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另一方面,在于指导学生预习.经历这样的预习之后,课堂结构有没有被颠覆呢?答案是否定的.课堂结构不仅没有被颠覆,还带来了课堂的生动活泼.
(二)拓展才是课堂教学的亮点
学生预习之后,很显然,再简单地重复教材中的内容已经不合时宜了.在设计预习题的时候,教师就必须同步考虑好更高的发展水平是什么,这样才能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初衷.
比如“分数的认识”这一节课,预习方案是:1.阅读书第98~100页.(可以动笔做一些标记)
2.动手操作把6个苹果(或用学具替代)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4个苹果平均分呢?1个苹果平均分呢?怎样用数表示?
3.试着读、写,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提示:分数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4.举一个与教材不同的例子说明它是.
5.用同样的圆形纸片,分别涂色表示、
,并比较大小.想一想:除了画图,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6.你还有什么问题?
课堂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做拓展:一是分数产生的过程,历史上曾经创造了各种表示“一半”的符号,如1/2,1∶2,1P2,等,它们的名字都叫做“二分之一”.然后提问:这些表示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一根纸条用“1”表示,那么与它同样长的纸条的阴影部分怎样表示呢?让学生自行提取分数建构的过程:先明确把这根纸条平均分成几份,然后表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真正的预习会让课堂发生变化,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讨论.我们与其把预习当成一种课堂结构的追寻,不如把预习理解为一种理念.作为一种理念,我们会摒弃一些条条框框,会将理念与教学进行有机整合.
标签: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