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安徽 蚌埠 233000)
【摘要】 目的:探讨Vojta疗法对脑性瘫痪的早期干预及效果。方法:160例脑瘫高危儿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8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监测,治疗组除了常规监测外,还进行Vojta疗法早期干预。结果:监测结束后,治疗组患儿在运动、智力水平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综合指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ojta疗法对脑性瘫痪的早期干预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 Vojta疗法;脑性瘫痪;早期干预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3-0178-02
Observ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Vojta therapy on 80 cases of early intervention of cerebral palsy
Tian Hengfeng,Zhang Zhixiang,Li Qi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Bengb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Bengbu Anhui 233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arly intervention and effect of Vojta therapy on cerebral palsy. Methods 16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80 cas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8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routine monitoring,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by Vojta therapy. Results After the monitoring,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aspects of sports, intelligence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Conclusion Vojta therapy has better effect on early intervention of cerebral palsy.
【Keywords】 Vojta therapy; Cerebral palsy; Early intervention
脑性瘫痪(CP,cerebral palsy,以下简称“脑瘫”)是指妊娠后到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是儿童最常见的先天性或围产期所发生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1]。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或发育异常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癫痫、语言障碍、视听及行为异常等,是儿童致残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常婴儿是在脑发育的前提下,通过刺激与学习,促进运动发育,在一定的月龄完成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动作,在脑部形成正常的神经通路,而脑瘫患儿则由于脑损伤阻碍了这些动作的完成,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专家们发现可以通过Vojta疗法被动刺激并加以训练,强制性抑制异常运动及姿势,促进正常,重建新神经通路。
我科对2012年至2015年在我科住院的80例脑瘫患儿,采取以Vojta疗法为主的早期康复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作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至2015年,我科对300例3个月月龄以内的婴儿进行监测,主要通过Vojta的七种姿势反射、肌张力、原始反射、病理反射、运动功能发育、智力测试(Gesell)、社会生活能力评定、头颅CT(或MRI)进行诊断,并按监测先后顺序,随机选定160例,分为治疗组80例,男56例,女24例,早产儿18例,窒息12例,黄疸10例,脐带绕颈10例,羊水污染8例,巨大儿7例,其它(胎盘异常+高龄产妇+孕期服药等)15例。家长不愿意参与治疗干预的患儿80例为对照组,男50例,女30例,早产儿20例,窒息14例,黄疸10例,脐带绕颈6例,羊水污染5例,巨大儿5例,其它(胎盘异常+高龄产妇+孕期服药等)20例。以上均除外先天性畸形和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脑损伤儿,高危儿高危险因素符合《儿科学》的常见情况[1]。两组小儿干预及监测时间均约为一年,两组小儿年龄及发育商(DQ)值无差异。
1.2 方法
1.2.1对照组 由康复相关专业人员给予神经系统检查和Gesell发育量表评定,并根据年龄不同,每1至3个月检查一次。
1.2.2治疗组 除上述检查外,还进行Vojta疗法早期干预。
1.2.2.1指导 与患儿家长进行良好沟通,详细告知患儿病情及治疗干预内容,让家长保持良好情绪,并将治疗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制成说明,发放给家长阅读,若有疑问随时讲解。
1.2.2.2治疗干预 Vojta法是西德学者Vojta博士所创建的,是一种集诊断、治疗、预防为一体的运动疗法,是通过对身体一定部位的压迫刺激,诱导产生全身性的反射性运动的一种疗法。Vojta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对诱发带的压迫刺激,诱导产生反射性运动,通过这种运动反复规则的出现来促进正常反射通路形成,抑制异常反射通路和运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2]。治疗时按小儿的神经系统运动发育顺序及规律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的规律进行。根据小儿脑瘫的类型、程度、部位选择Vojta法的反射性俯爬R-K和反射性翻身R-U的2~3种合适的手技,每种手技都要左右各做一次,每次3~5min,2~3种手技共需20~30min。年龄小体质差者选2种手技,治疗10~15min,间隔5~6h做1次,每天做2~3次,3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需2~3个疗程[2]。在治疗过程中,应正确摆好出发姿势,压迫刺激诱发带,诱发全身反射性运动,并加以抵抗,延长反应时间。治疗后应保证睡眠时间,注意保暖、补充水分,不宜洗澡、受凉,若患儿高热重病应停止治疗。
1.3 评定
以大运动评定,Vojta七项姿势反射,Gesell量表测得DQ值为评判标准,DQ值<70为智商低[3],早产儿按校正胎龄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结果
对照组失访2例,在患儿1岁时大运动异常15例,Vojta七项姿势反射异常17例,Gesell发育量表DQ<70者14例;治疗组无失访患儿,在1岁时大运动、Vojta七项姿势反射及Gesell发育量表DQ值均无异常。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3.讨论
小儿脑瘫是导致儿童四肢运动、言语及智力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如果能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治疗,就有可能阻止疾病恶化的发生,并促进受损细胞修复,加快新生细胞生长。Vojta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R-K和R-U的诱导治疗,诱发反射性移动运动,改善移动运动的各个要素,促进正常反射通路与运动模式,抑制异常反射通路与运动模式来达到治疗目的[4],使病情好转和治愈。患病早期3个月以内,异常姿势尚未固定,脑发育未完全,损伤神经细胞可代偿新生修复,再生新的神经母细胞,在功能上形成通路,且外界刺激强度越高、次数越频繁,神经细胞发育越成熟,而这些改变以年龄越小发育越快、可塑性越强为特点。所以婴儿期是中枢神经系统代偿的关键期,错过这个时期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将是不可逆的[5]。
本研究中,治疗组80例脑瘫患儿经过Vojta疗法早期干预后,在1岁时大运动正常者78例,异常者2例,Vojta七项姿势反射正常者77例,异常者3例,Gesell发育量表DQ正常者78例,DQ <70者2例;对照组80例,除2例失访,其余78例中,大运动正常者63例,异常者15例,Vojta七项姿势反射正常者61例,异常者17例,Gesell发育量表DQ正常者64例,DQ <70者14例,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本文通过对脑瘫患儿的早期监测、早期干预、定期随访,运动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神经修复代偿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智力水平大大提高,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为患儿正常生活自理及日后入园入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8-90.
[2]孙世远.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哈尔滨:黑龙江省科学出版社,1991,102,110-124.
[3]陈彦香,杨婷,郝会芳等.早期干预对中、重度HIE患儿体格及智能发育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2):593-594.
[4]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6.
[5]杜开先,贾开明,栾斌等.早期干预对新生儿脑损伤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5):5-7.
论文作者:田恒峰,张智香,李琴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1
标签:反射论文; 异常论文; 患儿论文; 疗法论文; 姿势论文; 手技论文; 脑瘫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