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新课程论文,概念论文,思想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概念是同类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人们学习理论的基础和进行思维的细胞。尽管思想政治新课程强调降低理论性和系统性,增强趣味性和生活性,但综观新教材的理论框架,仍然是由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构成的。因此,探索概念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准确完整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仍然是摆在广大政治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根据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概念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一、成分分析法
思想政治课中的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表述形式和逻辑方法。教材中定义的表述一般使用判断句型,都包含有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等成分。其中的主、谓、宾共同揭示事物的一般本质,而定语则揭示事物的特殊属性。因此,认真分析概念定义的句子成分有助于深刻理解和完整把握概念的涵义。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划分句子成分,然后引导学生对定义的成分逐项进行分析,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生活与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时,我们可以划出“物质”概念的句子成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分析定义成分后,可清楚地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说物质是“客观实在”,这就抽掉了物质的具体形态,高度概括了物质的共同特性。第二,讲清楚这个“客观实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即不管人们认识也好,不认识也好;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物质都是客观存在的。第三,讲“客观实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说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它、把握它。这样分层一讲,学生对“物质”这一重要概念就有了全面、准确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要点分解法
对思想政治课的概念,尤其是复句式概念,学生之所以感到难以把握,主要是因为抓不住关键词语,或对关键词语的涵义把握不准、理解模糊。运用要点分解法能帮助学生驱散迷雾、抓住要点、分层剖析,真正弄懂概念的涵义。
例如《经济生活》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句子较长,结构复杂。把握这个概念的关键是在“制造某种商品”前面加上的两个介词结构的修饰词语,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具体分析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讲清“现有的社会生产条件”。在这里,“生产条件”主要是指劳动工具,“现有的”既不是指过去,也不是指将来,而是指现在。第二,讲清“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在这里,“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生产部门里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条件。第三,讲清“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所谓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某一生产部门里,绝大多数同类产品的生产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紧张程度。第四,讲清楚“正常的”“社会平均”是笼统地指生产绝大多数某种商品的情况,而不是、也不可能是绝对精确的统计。第五,讲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既有了静态的领会,又有了动态的感悟,教学效果很好。
三、多角度理解法
有些政治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为了帮助学生予以掌握、融会贯通,教师应多角度、全方位地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对《经济生活》中“商品”概念的讲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可从商品的涵义上去理解。说“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在告诉我们,判断某种东西是不是商品,一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二看它是不是“用于交换”。交换是指商品之间的交换,重在把握“用于”二字,因为“用于”表明了动作的一种时态,即准备拿来交换,表明商品已进入流通领域。交换是一个过程,它可以分为交换前、交换中和交换后三个阶段。不管是否成功,作为商品的劳动产品的交换,必须在流通环节中进行。如果退出了流通领域,就不能称之为商品了。第二,要从商品的两个属性上去判定。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如果使用价值不存在或消失了,它就不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凝结人类劳动的物品不是商品。第三,要在物品、劳动产品和商品的比较中去判定。第四,要从商品的形态上去判定。商品从形态上可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两类,商品交换并不仅仅表现为物与物的交换,现代社会第三产业中许多行业提供的劳务和信息就是无形商品。
四、剥茧抽丝法
根据人们的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的规律,该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从而掌握概念的内涵。例如对《生活与哲学》中“规律”概念的教学,就可以运用这一方法来进行。
第一,描述现象,引入概念。教师先提出问题:水往低处流,苹果落地,四季更新,昼夜循环,人们每天按时上班、吃饭、就寝,这些是不是规律?由此引出“规律”的概念,引导学生展开思考。第二,启发学生解剖定义、把握本质。教师可抓住“规律”的定义,讲清“规律”的内涵:规律是一种联系,但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联系。总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第三,比较鉴别、划清界限。教师要引导学生划清五条界限:一是规律与现象的界限;二是规律与规律发生作用条件的界限;三是规律与规律发生作用表现形式的界限;四是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界限;五是规律与规则的界限。运用该方法讲授概念,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化认识,而且能使他们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五、趣例助解法
思想政治的概念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如果单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把学生教成“书袋”“书奴”,这与我们现代教学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对一些抽象、深奥的概念,可以通过举例还原,理论联系实际,让它们重新回到生产它的“土地”上去,用日常生活中一些既贴切又富于趣味性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讲“矛盾的同一性”时,我们可以引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关于蚯蚓的趣事辅助教学。该事例说,如果把一条蚯蚓切断,就会变成两条蚯蚓。其中一条,它原先摄取食物的口仍是正极,断开一端则形成新的负极,即排泄废物的肛门。而另一条蚯蚓,原先的肛门由负极变成了正极,成了摄取食物的口,而带伤的一端形成了新的肛门,即负极。这个事例形象地点明了“矛盾同一性”的两层含义:第一,蚯蚓矛盾着的双方互相依赖。蚯蚓的正负两极,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没有正无所谓负,没有负无所谓正,双方共处于蚯蚓这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蚯蚓的正负两极,就以“切断”为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教学实践证明,用生动、形象、有趣的事例辅助概念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六、内涵比较法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不少概念字面上很相似,甚至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各有自己特定的涵义,丝毫不能混淆。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深刻领会,着重从内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来区分概念,以对概念有一个正确、深刻的理解。
例如公民与人民,表面上看起来很相似,其实,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第一,两者的内涵不同。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国籍是某人属于某国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我国宪法规定:“凡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而人民则是指构成社会基本成员的劳动者和其他在社会发展中起推动作用的阶级、阶层的人。第二,两者的确定性程度不同。公民的范围相对确定,在通常情况下是指具有某国国籍的人。而人民的范围则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如,我国在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时期,人民的范围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阶级、阶层。当社会主义革命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内阶级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人民所包括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我国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第三,两者的范围不同。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公民涵盖社会全体成员,范围比人民广泛;在公民中,人民占绝大多数,被专政的对象只是极少数。由此可见,公民不仅包括人民,而且还包括人民的敌人。
七、知识迁移法
思想政治课的一些概念之间,存在着重合、从属、交叉、并列、对立等多种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孤立地讲解概念,在遇到与学生已学概念相关的新概念时,应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出相关概念之间的异同点,把新概念与已经掌握的相关概念联系起来学习,以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与之相关的概念——“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启发学生对这三个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教师再进行点拨,着重讲清这三个概念之间的不同点,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的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泛指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指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此引申出它们的内容、作用方面的不同点。知识迁移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更深,记忆更牢,从而准确地掌握概念。
八、层次划分法
思想政治课的概念,一般都包含多个层次,教师如果笼统讲解,学生往往不易接受和理解。为了使学生完整地理解概念,教师不妨先引导学生对概念划分层次,然后进行抽答和点评活动,促进学生认真推敲概念的内容,仔细分析概念的层次,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例如对《文化生活》中“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这样一段话:“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根据各句话的内涵,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第二层,“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第三层,“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著称于世的美誉。第四层,“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立业根基。第五层,“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第六层,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紧密联系、相辅相成,都体现着爱国主义的主题。总之,爱国主义是核心,是一个层次;其他每句话都分别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方面,各是一个层次;每一句话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集合起来又成为一个层次。这样一划层次,概念就清楚了。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灵活,难在创新。以上几种教法,都是一孔之见,仅供同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