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再思考_主观唯心主义论文

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再思考_主观唯心主义论文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58年“大跃进”如火如荼的当口,中国的哲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这是建国以来规模大、延续时间长、在国内外有着广泛影响的一次重要的哲学争论。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场争论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当时双方争论的焦点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一命题能否作唯物主义哲学的解释。争论一方杨献珍、于世诚等人对此问题持否定观点,他们的主要论据是:第一,这一命题一直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命题。第二,唯心主义,尤其是主观唯心主义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解为思维就是存在,思维等于存在。第三,这一命题中的“同一性”是一个特定的范畴,它是指同一、等同,而不是辩证法所说的“同一性”。第四,列宁把这一命题作为唯心主义的命题作过彻底的批判。第五,如果对这一命题作唯物主义的解释,会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

争论另一方艾思奇、郭月争、王若水等人则认为,这一命题可以作唯物主义的解释。他们的主要论据是:第一,虽然这一命题最初是由唯心主义哲学提出,并赋予其唯心主义的含义,但是这并不妨碍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它进行改造。第二,思维和存在之间有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同样适用于解释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既然可以肯定思维与存在之间有同一性,那么就应当肯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一命题可以作出正确的解释。第三,经典作家并没有把这一命题作为唯心主义命题来否定,而只是否定唯心主义对这一命题的解释。

在这场争论中,双方的理论分歧实际上并不多,没有什么重大的原则分歧,双方争论的实际上只是一些提法的问题,以及对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应该如何理解,相反,双方在基本观点上都是一致的。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争论的问题在“文革”后很快形成了一致的看法。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就是:这一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唯物主义用反映论的观点来解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形成对客观存在的真理性认识,并且思维能够通过实践转化成为客观现实,因此,思维和存在之间是有同一性的。

问题似乎解决了,但真正的问题却还没有提到。这就是争论双方共同认定: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做简单肯定的回答是唯心主义,尤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主张和荒唐所在,这一观点能否成立?当时哲学界对这一问题未加考虑,而是当成不容置疑的铁的事实。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把思维等同于客观存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特征吗?为什么在以“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为指导的西方国家中,反而没有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闹剧,而倒是在我们这个信奉唯物主义的国家里主观主义、形而上学却特别猖獗?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国的哲学界似乎没有什么疑义,当时争论的双方在此是完全一致的。杨献珍一再强调把思维当成存在是唯心主义的一贯做法,其荒谬性如同把水中肉的影子和狗口中的肉当成一回事。艾思奇也认为“对于‘同一性’有两种相反的理解。一种是把同一性看做抽象的、绝对的同一,看做简单的等同。一般的唯心主义,特别是主观唯心主义,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就是把同一性理解为简单的等同,硬说‘思维即存在’,‘存在即思维’。在这样意义上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唯心主义理解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应当坚决加以否定的。”〔1〕

主观唯心主义是不是真的把思维当成存在,把主观当成客观?至少我们的哲学教材和宣传是这样肯定的,在我们的头脑中主观唯心主义者被想象为一群疯子,认为他们自己的父母看成是由于他们头脑的主观感知才得以存在的,并且认为这种唯我论的狂人哲学根本不值一驳。

但是事实与此正相反,我们所说的“主观唯心主义”从来没有把人的思维观念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要纠正这一误解首先必须弄清我们所使用的“存在”概念与“主观唯心主义”所使用的“存在”概念有着质的不同。“主观唯心主义”所说的存在不是指客观事物本身,而是指人们关于客观事物的观念,因为他们认为客观存在着的是什么,对于人来讲只能是通过他的感觉经验来理解,而不可能直接把握客观事物本身。换言之,他们认为客观存在对于人来说,只能是人所能感觉经验到的存在,这种人所感觉经验到的存在与真正的客观存在本身是有差别的,因此他们断言我们平时所说的客观事物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我们所能感知和理解的事物,我们所说的“存在”实际上只是我们能理解的存在,一种主观化了的存在,由此就得出了他们最著名的命题“存在就是被感知”。

“主观唯心主义”否认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主张人的认识是一种主观的感觉经验,虽然他们并不否认人的认识有来自外界的内容,但是他们否认人的认识完全是对外界事物的摹写,因为他们强调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无法知晓,因此也就不知道人的认识是不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用休谟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只知道感觉经验呈现给我们的内容,至于感觉经验之外的是什么就无从知晓,也就无法言说。

由此可见,“主观唯心主义”强调的是人的认识的主观性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主观性,他们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一问题的回答实际上是否定的,而认为思维是思维,存在是存在,思维中的存在不是真正存在的存在。对人来说其周围现实存在的东西只能是思维所能理解的存在,而始终不是那存在的本身,人的思维不论如何高明,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他看到的世界只是他能够理解的世界。实际上他们并不否认人的认识来自客观存在,但是他们反复强调的是,人的思想观念虽然来自客观存在,但它与客观存在之间终究是有差异的。因此他们强调的是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对立性,而不是同一性,其理论的特征是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二元论。不可知论的最基本观点就是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二元论强调的是主客相分离、相差异、相对立,而相对主义则强调人的认识观念、理论知识并无绝对的可靠性、客观性或真理性。

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作否定的回答,强调我们所熟悉的、能够理解的世界只是一种主观化的存在,而不是真正客观的存在,这种理论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我们先来看几个实例。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出现过这样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在牛顿经典物理学大厦基本成形后,不少科学家都乐观地认为,世界的模样已经基本上被描绘出来了,以后科学家所能做的工作最多不过是在一些细微末节上再补几笔。可是当两个牛顿经典物理学不能解释的实验出现的时候,这些人感到了惶恐,他们甚至认为这世界疯狂了混乱了,有的人苦恼烦闷甚至想要自杀。物理学家洛仑兹叹息说:“在这样的年代,真理已经没有标准了,也不知道科学是什么了。我很悔恨,我没有在这些矛盾出现的五年前死去。”可是他们没意识到不是世界发了疯,而是他们的头脑有问题,是他们关于世界的观念出现了混乱。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所说的世界不是那个真正的世界不是那个真正的世界,而是他们头脑中的观念的世界,他们所熟悉的、理解的世界。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法国共产党著名的理论家濮兰查斯在越南侵占柬埔寨之后,思想转不过弯来自杀了。其原因就是他头脑里的社会主义和现实的社会主义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因为马克思的经典中没有讲过社会主义之间还要发生战争,而他坚信经典中的社会主义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于是他不愿意生活在这个他认为是虚假的混乱的社会主义运动中而了结了自己的生命。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主观唯心主义”所持的观点是二元论,否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强调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性,这种理论对于我们来说总觉得有点别扭,它似乎在人类面前划定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界限,给人类的智慧设定了一个不大友好的邻居,对思维至上性所持的否定和批判的态度,让人难以乐观起来。但是正是以这种理论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科学主义思潮,仍然能够成为当今世界哲学的主流之一,其合理性正是在于它强调人的思想观念、理论经典的主观性,并告诫人们时刻警惕自身难以摆脱的主观性,不要把自己主观的东西当成客观实在的东西。由此可见,“主观唯心主义”并不是赞成主观主义,并不是要人们去犯主观主义的错误,而是让人们充分意识到主观性的不可靠,让人们警惕主观性这一人类成败得失集于一身的“萧何”。

这不就是在说,“主观唯心主义”实际上是跟我们所追求的客观主义是一致的了,那么我们所宣讲的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这两种理论之间到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首先,两者有共同的祖先,五百年前是一家。“主观唯心主义”的前身是中世纪的唯名论,这是近代唯物主义的发源地,马克思、恩格斯说“唯物主义是大不列颠唯名论的天生的产儿。”〔2 〕它孕育出英国的经验论,也造就了实证主义、经验批判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理性批判主义等一系列科学主义思潮。

其次,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唯物主义要求如实地反映客观存在,从客观实际出发,反对把主观当成客观,从主观想象出发。“主观唯心主义”也要求主观与实际取得一致,而不是让人把主观当成客观,凭想当然办事。按原来对“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解,就会得出一个很难让人信服的结论:主观唯心主义就是要人们把主观想象、主观愿望当成客观现实,就是叫人们去犯错误,让大家拿脑袋往石头上碰,这种事恐怕是疯子也难相信。因此,必然承认没有谁会希望自己的主观愿望落空,他必定要努力为自己的主观愿望寻求能得以实现的客观依据。

虽然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但达到目的的方法却不一样。唯物主义是要求人自觉从客观实际出发,它强调客观规律的不可抗拒,人们最终也不得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因为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仅仅从主观愿望出发,就会遭受挫折,使主观愿望落空。“主观唯心主义”则告诉人们,人们的认识和实践难免会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主观性是人的本性,因此人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从主观出发,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可见,两者强调的角度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说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就会倒霉,“主观唯心主义”则说人们很难从客观实际出发,而往往总是首先从主观出发,认定人们不可避免地要犯主观主义的错误,要求充分认识人的主观性。

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持肯定观点的。它相信人的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思想和存在之间是可以达到一致的。当然,它也强调这种同一性不是简单的同一,而是包含有差异性的统一,一种过程的统一,思维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种包含了主体性的、能动的反映,但是它的落脚点仍然是两者的统一而不是差异,它对思维的可靠性、至上性是乐观的、自信的,而不可知论对思维的可靠性、至上性则是持怀疑和批判态度的,这也就是反映论和“主观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所在。

在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实际上是两种态度的对立,乐观与谨慎、自信与怀疑、赞美与批判、守旧与创新,其实它们都是人类进步所需要的生活态度,问题在于如何把握好两者间的分寸,这需要有高超的艺术。

关于第二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在信奉“主观唯心主义”的国家中,反而没有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那样的闹剧?为什么在我们这个信奉辩证唯物主义的国家里,竟然还会出现像“大跃进”时期那样的主观主义狂热?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认为主观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的本性,而我国曾经是小资产阶级的汪洋大海,因此主观主义就比较容易泛滥;二是认为政治与哲学不一致,“大跃进”是政治运动,与我们的哲学理论无关,我们的哲学理论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不能把政治上失误的账算到哲学的头上;三是认为在理论上反对唯心主义是很容易的,但是要在实际工作中避免唯心主义就不太容易了。

主观主义之所以时常在我国泛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我们的哲学理论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我们过去一直认为在理论上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是容易的。在理论上信奉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之所以容易,是因为我们认为唯心主义的荒谬是明摆着的,唯心主义就像疯子一样,还有谁去学它,既然没有人愿意学疯子,那么我们就是唯物主义者了,也就不用担心会犯什么主观主义的错误了。事实上,要在理论上坚持唯物主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应该说我们都有坚持唯物主义的愿望,但是如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这种愿望却是另一回事。我们的哲学理论中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就是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持过分乐观的观点,同时过分地强调思维的客观性。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我们熟悉的理论是这样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万事万物不过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和属性,思维的本质是客观的,人的思想归根到底不过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且人的思想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我们在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上的观点,实际上已经暗含了主观主义的危险。既然思维和存在可以达到一致,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思想就不是主观的,客观存在归根到底是客观的,正确的思想自不必说,就是错误的思想也不过是客观事实歪曲的反映,这样我们实际上就把主观的东西当成了客观的东西。在肯定思维与存在之间有同一性的前提下,我们很容易相信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事实本身,我们头脑里认定的就是客观事物的真相。在“大跃进”之初,我们不是真的相信我们就快踏上共产主义的门槛了吗?在我们每一次运动折腾之前,我们不都是坚定地相信这些运动是按客观规律来运动的吗?其实那些“客观规律”只不过是我们头脑中的规律或主观愿望而已。

这里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局面。我们在日常经验的领域里反对把思维与存在相等同,反对把主观想象当成客观现实,但是却在抽象理论的领域里认可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原来我们以为“主观唯心主义”说存在即思维,就是在主张思维等同于存在(这是我们在日常经验中所坚决反对的主观主义的荒唐),但是实际上正是这种理论才真正做到了在抽象理论的层次上反对把思维等同于存在的主观主义。只是它所使用的哲学的语言与我们的日常语言不大一样,听起来不习惯,以至我们一直以为人家是在经验层次上说着思维等同于存在的疯话,换句话说,我们把哲学上反主观主义的理论误会为主张主观主义的理论。与此同时,倒是我们原来的理论在抽象理论的层次上具有把思维等同于存在的错误倾向,也就是说我们本来想在哲学上反对主观主义,但实际上却给主观主义帮忙出力,这种局面的讽刺意义是颇让人尴尬的。

因此,认为在理论上坚持唯物主义的客观原则是一件轻松事的观点,其实是对哲学理论的抽象性、复杂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为什么我们的哲学理论几十年来一贯制,因为既然认为在哲学上坚持正确的观点是极容易的事,那么还有什么更多的哲学工作可做呢?因此有人乐观地说,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们关于物质的基本理论是不会变的。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外面的哲学也日新月异,然而我们却认为这种变化是其哲学缺乏科学性的表现,并且对自己的哲学停滞不前的局面沾沾自喜,以为万古不变才是科学性的最好证明,岂不知流水不腐是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正是由于对哲学理论的抽象性和发展性缺乏充分的认识,从而造成了我们长期以来的哲学宣传和教育上的简单化、庸俗化和教条化,而一个哲学思想简单的民族何以能够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其次,我们的哲学理论对人的主观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在现有的哲学教材中,看不到对人的主观性的分析论述,即使是在讲人的意识的时候也是把客观存在归结为客观性,就是在讲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时也是讲其积极的一面,而不讲主观性消极的一面,在讲人的本质时则把它归结为社会关系的客观性。我们所宣讲的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主观唯心主义”强调人的主观性,认为人不可避免地会从主观出发去认识和实践,而我们则主张人的本质是客观的,自然也就不会强调人是自然而然会从主观出发,而强调只能从客观出发,从客观出发反倒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了,是人人都会做的,但是人人都得做的,不一定人人都会做,因此我们在从主观出发的时候还以为是在从客观出发。这恐怕也就是我们国家主观主义猖獗的重要原因。

我们的教材中说以往的历史唯心主义的一大缺陷就是,只看到人们历史行为的主观动机,而看不到主观动机背后的历史客观规律的作用。但是我们在强调客观规律的同时又忽视了人的主观性的特点,给人有拆东壁补西壁的感觉。

物质世界有无数的客观实际,我们从哪些客观实际出发呢?只能从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客观实际出发,因此,合理的理论应该是,人不可避免要从主观出发,但是仅仅从人的主观出发,而不考虑客观的实际,就要犯拔苗助长之类的错误,这样人们就不得不使自己的主观愿望客观化,就要学会尊重客观实际,以便达到其目的。但是人尊重客观规律与其它的自然存在物不同,人有自身的特点即主体性,他不是像其它自然物一样自然而然地从客观实际出发,而往往要尝到了苦头之后才学会尊重客观实际,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人尊重客观实际的目的是为了人自己,是要使客观规律服务于人自身,其落脚点还是主体自身。

总之,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我们对当今世界哲学主流之一的科学主义思潮(我们习惯称之为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由于忽视了其理论内在的合理因素,同时对我们现行的哲学体系发展的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我们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经验层次上反对主观主义,使我们的哲学没有起到它应有的理论指导作用,理论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更令人担忧的是,对于现今流行的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观点所存在的理论上的负面作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要使唯物主义哲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前进,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研究和讨论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注释:

〔1〕《艾思奇文集》第2卷,第27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页。

标签:;  ;  ;  ;  ;  ;  

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再思考_主观唯心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