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市食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摘要:氢氯噻嗪是噻嗪类中常用的利尿剂,近年来,氢氯噻嗪对于治疗高血压应用广泛。氢氯噻嗪口服吸收迅速但不完全,进食能增加吸收量,作用平稳持续,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能显著增加疗效,可降低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而且费用低廉,依从性好,为降压治疗的起始药和维持药。但长期应用可出现乏力、倦怠、眩晕、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及血压降低等症状,减量或调节电解质失衡后症状即可消失。有时可出现较严重反应,应加注意。
关键词:氢氯噻嗪;药理作用;不良反应
氢氯噻嗪又名双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双氢氯消疾、双氢氯散疾。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为临床常用噻嗪类利尿降压药。利尿作用主要是抑制髓袢升支的皮质段和远端小管前段对钠、氯离子的重吸收,起排钠利尿作用。降压作用与增加钠从尿中排泄有关,也可能是增加了胃肠道对Na+的排泄。抗利尿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其能减少肾原性尿崩症的尿量有时达50%。本品主要用于治疗各型水肿,对心性和肾性水肿疗效较好;也可单独或与其他降压药联合应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还可治疗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及预防含钙盐成分形成的结石等。氢氯噻嗪的大多不良反应与剂量和疗程有关。
1 药动学
氢氯噻嗪口服能迅速吸收,血药浓度在会1~2小时达峰值,血浆半清除时间是10~17小时,血浆浓度与口服剂量呈正相关,进入血液后经肾脏迅速代谢,血浆蛋白结合率为67.9%,75~97%从尿液排出。服药2小时后产生利尿作用,达峰时间为4小时,3~6小时后产生降压作用,作用持续时间6~12小时。本品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蛋白结合率为40%,另外部分进入红细胞、胎盘内。吸收后消除相开始阶段血药浓度下降较快,之后血药浓度下降明显减慢,这主要是因为后阶段药物进入红细胞内有关[1]。本品半衰期为15小时,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受损者半衰期延长。给药量的50%~70%以原形由尿液排出。
2药理作用
本品为噻嗪类利尿药,其作用表现为:
2.1利尿作用
主要作用于肾小管髓袢升支的皮质段和远曲小管的前段,抑制Na+、Cl-在该处的重吸收,从而起到排钠利尿作用;由于流入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Na+增多,使Na+-K+交换增加,故也增加钾的排泄。此外,对碳酸酐酶也有轻微的抑制作用(相当于乙酰唑胺的1/250),不会由此而产生利尿作用;但长期用药,氢离子产生减少,K+-Na+交换代偿性增强,也促进钾的丢失。还可增加Mg2+的排泄,减少钙及尿酸的排泄[2]。由于肾小管对水、Na+重吸收减少,肾小管内压力升高,以及流经远曲小管的水、Na+增多,刺激致密斑通过管-球反射,使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引起肾小管收缩,肾血流量下降,肾小球入球和出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也下降。由于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以及对髓袢升支的髓质部分无作用,不影响逆流倍增系统,因此其利尿作用远不如袢利尿药。它属于作用比较温和的中效能利尿药。
2.2降压作用
有温和而确切的降压作用,对立位、卧位的收缩压、舒张压均可下降,也可增强其他降压药的降压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增加Na+从尿中排泄有关,但慢性肾衰竭无尿患者用此药也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因此认为还有肾外作用机制参与,可能与通过促使Na+从胃肠道排泄有关。③抗利尿作用:能减少肾原性尿崩症的尿量,有时达50%,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3]。口服吸收迅速,但不完全。进入体内后分布于各组织,以肾脏含量最高,肝脏次之。一般口服后1小时产生利尿作用,tmax约2小时,维持约12~18小时。t1/2约12小时。服用量的95%以原形从近曲小管分泌,由尿排出。它可透过胎盘,并能从乳汁分泌。
3 药物不良反应与防治
3.1代谢/内分泌系统
常见水、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钾血症、低氯性碱中毒或低氯低钾性碱中毒、低钠血症、氮质血症、血氨升高、血钙升高,血磷、镁及尿钙降低。本品可使糖耐量降低、血糖、尿糖升高,可干扰肾小管排泄尿酸引起高尿酸血症。长期用药可致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过敏反应
如皮疹、荨麻疹等,但较少见。
3.3血液
少见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4其他
罕见胆囊炎、胰腺炎、肝内阻塞性黄疸、性功能减退、光敏性皮炎、色觉障碍等。长期应用可出现乏力、倦怠、眩晕、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及血压降低等症状,减量或调节电解质失衡后症状即可消失。
4 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相互作用
4.1临床应用
氢氯噻嗪单独应用的降压疗效与其他降压药物相似,噻嗪类利尿剂作为降压治疗的首选用药,能有效地预防高血压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发生。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作用比青年人明显,尤其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疗效更明显。用于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一日25~100mg,分1~3次服用,需要时可增至一日100~200mg,分2~3次服用。为预防电解质紊乱及血容量骤降,宜从小剂量(一日12.5~25mg)用起,以后根据利尿情况逐步加量。近年多主张间歇用药,即隔日用药或每周1~2次用药,或连续服药3~4日,停药3~4日,以减少不良反应。
4.2药物相互作用
4.2.1氯沙坦和氢氯噻嗪(HCTZ)
该药治疗高血压时,最大效应出现在3~6周。口服吸收良好。HCTZ不被代谢,但可很快被肾脏清除。24小时血浆浓度监测时,可发现血浆半衰期在5.6小时和14.8小时之间变动。至少61%的口服剂量在24小时内呈原型清除。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显示:氯沙坦和HCTZ之间无显著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HCTZ对氯沙坦以及EXP-3174的药代动力学无显著临床意义的影响,而氯沙坦对HCTZ的药代动力学也无影响。
4.2.2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使用的理论基础
缬沙坦通过选择性阻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抑制反射性交感神经激活,增强水钠排泄,产生平稳而持久的降压效应。缬沙坦在长期降压治疗中,还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少蛋白尿的有益作用,而且它的不良反应极少。氢氯噻嗪多年来一直是降压治疗的基础用药,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降压作用[4]。它可有效抑制肾远曲小管的钠一氯转运并增加其排泌,减少血容量,同时部分开放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钾通道,使细胞膜超极化,它还具有部分阻滞电压依赖性钙通道以及下调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作用。因此,从作用机制来看,缬沙坦与氢氯噻嗪降压作用互补,特别是氢氯噻嗪可明显提高缬沙坦的降压幅度和速度,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同时,缬沙坦与氢氯噻嗪的不良反应恰恰可以相互抵消。氢氯噻嗪联合治疗时使用的剂量往往较低,ARB可显著减轻或抵消氢氯噻嗪由于血容量减少和RAS激活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如直立性低血压、低血钾、血尿酸和糖脂代谢异常。因此,缬沙坦/氢氯噻嗪联合使用的降压作用相加,而不良反应相减。
4.3厄贝沙坦与氢氯噻嗪
对其中任何一种药品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没有影响。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是口服有效的药物,它们发挥活性不需要生物转化。口服本品后,其绝对生物利用度在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分别为60¥~80¥和50%~80%,进食不影响本品的生物利用度。口服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后血浆峰浓度分别为1.5~2小时和1~2.5小时。氢氯噻嗪的平均血浆半衰期为5~15小时。氢氯噻嗪不被代谢,但很快经肾脏排泄。氢氯噻嗪可通过胎盘,但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可被分泌入乳汁。肌酐清除率<20ml/min的患者,氢氯噻嗪的消除半衰期据报道可增加到21小时。
4.4替米沙坦与氢氯噻嗪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与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的复方制剂;这两种成分的复方制剂具有累加的抗高血压效应,与两种成分单独使用相比,复方制剂降压作用更强。在整个治疗剂量范围内,每日一次给药可产生有效的平稳的降压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海娟,王维亭,赵专友,等. 氯噻酮和氢氯噻嗪应用比较的研究进展[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29(2):211-216.
[2]吴平路,唐鹏. 缬沙坦氢氯噻嗪片不良反应168例临床分析[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9(11):866-867.
[3]许明德. 氢氯噻嗪片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 医药前沿,2013(8).
[4]金剑,岳云霞,金芝贵,等. 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 医药导报,2013,32(3):394-397.
论文作者:夏洋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9
标签:作用论文; 噻嗪论文; 小时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血浆论文; 药物论文; 肾小管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