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钧[1]2006年在《蕴含因果关系的单句语义分析研究》文中认为人类具有探寻事物因果逻辑关系的天性,在心理学中称之为“归因”。这种心理行为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活动之一。人的认知活动与言语表达不可剥离。在现代汉语中,复合词、短语、单句、复句、句群乃至篇章等语言单位均可以表述因果关系。在言语活动中,单句的使用频率很高,单句可以表述因果逻辑关系。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尚未系统归纳蕴含因果关系的单句类型,语文教学忽视了现代汉语单句表述因果逻辑关系的功能,很少解析蕴含于单句句义中的因果关系。我们有必要全面、系统地研究蕴含因果关系的单句类型及句义特征,并将这一理论用于句义解析的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提高解析单句的能力。在现代汉语中有八类单句类型可以蕴含因果逻辑关系。它们分别是:以因果关系词标示的单句;蕴含因果关系的述补谓语句;蕴含因果关系的兼语谓语句;蕴含因果关系的连动谓语句;蕴含因果关系的动宾谓语句;引入状语表示因果关系的单句;蕴含因果关系的把字句和被字句;蕴含因果关系的有字句延伸式。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现代汉语中有十余类单句类型,本文确认以上八类单句可以蕴含因果逻辑关系。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对这八类蕴含因果关系的单句类型的语义特点进行了描写。蕴含因果逻辑关系的单句句式各有特点,表义理据也不尽相同。这是本文独特的理论成果。系统归纳现代汉语中蕴含因果关系的单句类型,剖析汉语单句蕴含因果关系的理据,对汉语本体研究和汉语教学研究都十分必要。将汉语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汉语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研究的价值所在。揭示蕴含因果关系的多种单句句式的不同表义途径,帮助学生提高解析单句句义
刘涛[2]2002年在《含因果关系单句探讨》文中指出本文立足于现实世界中因果的逻辑语义关系的表达,探讨汉语单句系统中表这种语义关系的语法形式,及语义、语用特征。我们采用从局部到整体的叙述顺序。主要内容如下: (1)从是否有介标的角度,原因项包括有介、无介两类。无介标的体现出构成、语义类型与分布的多样性。原因项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积极]。 (2)描写结果项的构成与分布;从构成结果项的心理动词出发,根据释义概括结果项语义特征为[变化]、[±肯定]、[终点];致使义对于结果项语义特征的表达具有普遍性。 (3)对因果句进行动态分析。在时间特征上原因项所表的时间通常先于结果项所表的时间,这是其与目的句的最大区别;根据时间特征,原因项的语义特征补充为[±积极]、[起点],其与结果项的语义搭配有四种形式;因果复句中表原因分句通过转化与省略形成因果句,如果表原因与结果分句都发生转化与省略,则会形成含因果关系的词的形式。因果句中全句主语、原因项、结果项可以分别充当话题;分别含有自然焦点;有多种焦点同现于一句,这样的句子以信息量大而常出现在新闻媒体中。
刘涛[3]2013年在《无标记因果单句分析》文中认为因果语义关系不仅存在于复句中,在单句中也广泛存在。在语义类型上,无标记因果单句原因项从施事原因到工具原因,表现出了极大的多样性。一种语义关系,由于动词及语境因素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说一种语义关系的内部往往又可以细分为多种类型,一种语义关系常常与其他语义关系存在交叉关系,体现在人们的理解上就会有歧义存在。而实际上这正是语言对现实的反映。无标记因果单句的主题—述题结构是句子的语用结果。一方面,原因项和结果项与主题—述题之间也有对应关系。另一方面,无标记因果单句主语与主题重合,原因项与结果项为述题,在语言经济原则的作用下,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形式,凝结为表因果关系的复合词。当然在凝结时表义的有效性是要恪守的基本原则。
苏怡莲[4]2017年在《现代汉语因果关系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因果关系是指"原因"和"结果"之间相互联系,也是一种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重要表达形式。因果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一般是先说原因,再说结果,即"前因后果"式。有时则反过来,原因不一定在前,结果也不一定在后,即"前果后因"式。本文从语义范畴的角度对因果关系(包括说明性因果关系、推论性因果关系、醒悟类因果关系、汉语因果关系表达的无标记形式、因果关系表达的层次与主观性问题以及汉语与泰语因果关系表达对比)其方面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章是绪论,对本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说明,阐述本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和方法、因果关系研究现状,说明本文拟采用的理论和方法、语料来源,以及对本文的结构安排。第二章是因果关系的界定及其构成形式,并将因果关系与相关语义关系、目的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和连贯关系等进行比较,提出因果关系与其他相关语义关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此外,对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在词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第叁章具体讨论说明性因果关系,本章以"因为p,所以q"为典型表达形式,"从而、以致"为特殊表达形式来讨论。此外,将同义说明性因果关系表达形式从语法意义、句法结构和语用意义方面进行辨析。第四章具体讨论推论性因果关系,本章以"既然p,就q"为典型表达形式,"可见"为特殊表达形式来讨论。此外,将"既然p,就q"与"因为p,所以Q"表达形式加以比较,从语法意义、句法结构和语用意义方面进行辨析。第五章讨论醒悟类因果关系,以"难怪"作为醒悟类因果关系的标志,主要讨论"难怪"在因果句中的结构类型、"难怪"的语义特征以及"难怪"的语用特征等叁个方面。第六章讨论汉语因果关系表达的无标记形式,具体体现为述补结构、连动结构、兼语结构、紧缩句和因果标记的省略等,同时对其相关研究、类型以及语义联系进行分析。第七章讨论因果关系表达的层次与主观性问题,具体讨论因果关系的层次性,包括一层因果关系和多层因果关系等两类。将因果关系小句的排序分别为"由因到果"句和"由果溯因"句。同时探讨主观性强弱表达的问题。第八章是汉语与泰语因果关系表达对比。本章讨论泰语因果关系概述、因果关系的相关研究以及因果关系的具体表达形式,探讨汉泰语因果关系的标记模式,揭示两种语言的异同表现。第九章是结语,总结全文内容,并说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韩明珠[5]2016年在《现代汉语目的范畴的认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应该说,对目的范畴进行界定并对其进行研究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目的复句、目的标记本身还存在许多争议,不确定性较大,这些因素对目的范畴的研究都是有一定影响的。从汉语学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目的范畴的研究从传统语言学角度进行解读的较多,且就研究成果而言相对较少。从“目的”本身的特点来看,它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是认知主体主观上的产物,较为适合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进行探讨。由于认知语言学的构建基础就是人类的认知,而本文的研究对象“目的”的主观性也属于人类认知方面,因此,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现代汉语的目的范畴进行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一、目的与目的范畴的界定;二、目的标记的范畴化现象;叁、目的标记的不对称现象;四、目的范畴的无标记形式;五、目的范畴的典型构式;六、目的复句的叁域;七、汉韩目的范畴的对比。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目的范畴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拟采用的理论和方法、语料来源、可能的创新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明确了研究的范围和意义。第二章是目的范畴的界定,这是之后章节研究的基础。现代汉语目的范畴的“目的”具有未然性、可预测性、意向性、对象性和终点指向性等特点。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孤立的“目的”虽然在认知中是存在的,但是在语言学的目的范畴中,“目的”一般是与“行为”相连的,因此,在语言的目的范畴中理解“目的”必须与相关的“行为”联系起来。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基于此,语言学中的目的范畴应包括具有“目的—行为”关系的各种语法单位和目的标记。目的标记具有标记目的关系的功能,是目的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对目的标记的确定还有一些争议,因此本章拟对目的范畴内标记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并对目的标记的成员进行甄别。我们用语言表达“目的”除了可以用目的标记这样的显性标志外,也可以用无标记表达形式。表目的的无标记形式主要包括表目的的连动结构、表目的的动宾结构、表目的的兼语结构和表目的的紧缩句。目的范畴与因果范畴、条件范畴、假设范畴都有较为密切的关系,目的范畴与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尤其是一些目的标记本身就是多义词,这就使得这种情况更为明显。我们对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探讨以为之后的研究奠定基础。第叁章在之前的基础上对目的标记进行探讨。目的标记虽然具有标记目的关系的功能,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成员的语法化程度还不太高,因此它们的身份也常常存在争议。目的标记范畴内的成员存在着典型和非典型之分。我们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对目的标记成员进行辨别,初步确定目的标记“为了”是该范畴的原型成员,其他目的标记为目的标记范畴的非典型成员。“为了”作为目的标记范畴的典型成员,其句法语义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他非典型成员,由于它们所具有的范畴属性与典型成员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拟从历时角度对它们进入目的标记范畴的过程进行考察,重点分析其非范畴化过程,试图从认知方面和语用方面揭示其演变规律。第四章主要探讨目的范畴内目的标记的不对称现象。目的标记的不对称现象主要体现在句法分布、肯定否定形式上以及目的标记性质上。句法分布的不对称,主要是目的标记所引导的目的分句与行为分句的位置关系,主要有前置、后置和前后置均可叁种类型,其中以后置居多。肯定和否定形式的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个别目的标记上,“以便”有对应的否定形式“以免”,“为了”却没有对应的语义高度融合的目的标记。目的标记“以免”还有肯定与否定对立消失的特殊现象。目的标记性质的不对称,主要体现在目的标记的积极性与消极性的不对称上,两者在数量上、复句中的位置上都有一定的差异。我们认为,句法分布的不对称主要与认知主体的认知机制相关;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则与该目的标记否定形式的语法化程度相关,“以免”肯定与否定对立的消失则也与认知机制相关;目的标记的积极性与消极性的不对称则与认知主体对利害关系的认识有关。第五章主要探讨目的范畴的无标记形式。目的范畴中存在着一些固定的无标记表达形式,一般是两个成分之间在语义上具有“目的—行为”关系。我们选择以下几种表目的的无标记形式作为研究对象:表目的的连动结构(“vp1+vp2”)、表目的的动宾结构(“v+o目”)、表目的的兼语结构(“vp1[让/叫/使]+s2+vp2”)和表目的的紧缩句。表目的的无标记形式与有标记形式不同,它们在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都有特殊之处。另外,这些表目的的无标记形式在目的义的强弱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反映的是认知主体的认知特点,即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象似性。我们拟从象似性理论和主观性两方面对其探讨,以得出其认知上的深层原因。第六章主要探讨目的范畴中的构式。我们选择了“为x而y‖和―为x起见”两个典型构式作为研究对象。从构成上来看,它们都是由不变成分和可变成分组成的:不变成分具有稳定性,较大程度上体现其构式义;两种构式对可变成分都是有选择的,即,可变成分进入两种构式都是有一定限制条件的。从语义上来看,两种构式都有超出其组成成分的“言外之意”,由于这种言外之意并非其组成成分所含,可以断定是由构式生成的。从认知上来看,构式义的生成与格式塔原理有密切关系。从这两个构式在交际中的实际作用来看,由于它们的构式义为交流双方所共知,可以节约交流时间,因此也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有一定关系。第七章主要从复句叁域理论的角度对目的复句进行考察。复句叁域,就是行域、知域和言域。从学界对复句叁域的相关研究来看,对目的复句进行探讨的文献不多。由于“目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因此在目的复句叁域的界定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目的复句叁域与其他复句叁域既有共同点,也有自身的特点。目的复句的叁域之间也存在交叉的现象,主要是行域与知域、行域与言域以及知域与言域的交叉。这种交叉现象客观上也说明了叁域边界具有模糊性。基于目的复句叁域的特殊性,我们主要从主观性和主观化角度对其进行探讨。第八章是汉语、韩语目的范畴的对比研究。我们从收集的汉韩目的语料分析入手,对两种语言表达目的的情况进行区别归类,总结其特点。韩语的目的范畴与汉语相比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先对韩语的目的范畴进行梳理,主要从“目的”的概念及其邻近概念的对比、“目的”的表达方式、目的范畴研究概况等方面分析。韩语目的范畴中,目的标记的作用非常重要,根据目的标记的功能,把它们分为目的连接词尾和准目的连接词尾,并对目的连接词尾和准目的连接词尾的特点进行探讨。汉韩两种语言在目的复句的表达上有较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我们拟对汉韩两种语言的目的复句作一下深入探讨,并分析这些差别产生的原因。第九章是结语。
季恒铨[6]1994年在《对六七岁儿童掌握因果关系复句的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六七岁儿童掌握因果关系复句的浅析季恒铨儿童语言习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儿童语言能力是跟他们认知事物的能力同步发展的。一般研究认为,五岁儿童已基本上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能力,能跟大人进行一般性的交谈。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的思维仍保留了相当多的儿童思维特征,...
肖伟良[7]1993年在《试论多重复句的多义现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些多重复句与短语、单句一样,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也具有两种或多种结构层次、结构关系和语义内容。探索现代汉语多重复句的多义现象,描述多义组合的类型、格式,探寻产生多义的原因,不仅对于避免产生多义现象、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十分必要,对于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多重复句的多义现象也很有意义。
田家隆[8]2016年在《当代汉语流行构式的功能及其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当代汉语流行构式的研究引起了语言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在个案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尚存许多薄弱环节。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更为详细的描写、分析和解释。试图在典型个案研究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考察当代汉语流行构式的传播方式与途径、表达作用与效果、形成动因与机制、发展趋势与规范。本文将从句法、语义、语用叁个平面出发,综合运用认知语法、功能语法、主观化、构式化等相关语言学理论,分五个章节对当代流行构式进行全面探讨。前面四个章节我们从单复句结构类型的角度选取了四个当代汉语流行构式的典型个案展开研究,分别是:“有一种X叫Y”、“不是所有的X都叫/是Y”、“X都去哪儿了”和“X虽易,Y不易,且A且B”。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主要从构式的构造性质、构件关系和类别划分、功能搭配、位置分布等角度对相关构式进行考察、描写和归类;从构式义的角度探讨分析相关构式的构件关系、语义功能和表达效果;从共时语法化的角度,结合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探讨相关构式的演化动因、生成机制和发展趋势。第五章将结合前四章的分析对当代汉语流行构式研究的效用与发展进行全面梳理。充分考察流行构式的传播方式与途径,认真分析流行构式的表达作用与效果;深入探究流行构式的形成动因与机制,科学预估流行构式的发展趋势与规范。我们希望通过对个案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填补和促进语言学界对当代汉语流行构式的研究,同时能够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时贤后学在流行构式这块领域深耕细作,源源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成果,探索形成当代汉语流行构式的系统化理论研究框架。
周杨钰[9]2012年在《留学生汉语顺承关联词的习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顺承关联词“就、便、才、再、又、首先、先、然后、接着、于是、从而、后来、从此、最后、终于”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句法功能和语义关系,进而通过留学生作文语料考察习得状况,排列习得顺序,分析偏误类型,探讨其成因,并为顺承关联词的教学提出了建议。本文首先从本体方面回顾顺承关联词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前人在习得研究方面的不足,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文章从“顺承、承接、连贯、顺递”四个名称中选定“顺承”为名称。从复句的角度切入,明确顺承关系在整个复句关系系统中的地位。在明晰顺承关联词与顺承复句的关系后,为顺承关联词确定范围,将其分为典型与非典型两大类,提出了语料筛选条件。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从外国留学生汉语习得语料库中检索到的663条有效语料进行分阶段的统计和分析。根据统计数据,比较分析了四种不同的顺序,又通过七组顺承关联词习得顺序的验证,确定了十五个顺承关联词的习得顺序为:“就”>“然后”>“才”>“首先”>“先”>“最后”>“终于”>“再”>“又”>“后来”>“于是”>“便”>“从此”>“接着”>“从而”。然后进行偏误分析,将其偏误类型分为“错、误、漏、多”四类,其中“然后”类偏误,由留学生对目的语规则的泛化引起,“顺承”与“因果”类偏误,由其母语的负迁移引起,顺承关联词之间的偏误,由留学生对汉语顺承关联词个性的不甚了解引起。最后对顺承关联词的教学提出了建议。
张黎, 丛永清[10]2008年在《企业介绍的话语特征初探》文中研究指明企业介绍是指企业的工作人员在接待前来参观访问的人时,现场介绍企业基本情况的独白体讲话。本文根据3小时共计25000字的企业介绍录音语料,尝试系统地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句法、语篇、话语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揭示汉语的企业介绍的语言特征。
参考文献:
[1]. 蕴含因果关系的单句语义分析研究[D]. 张钧.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
[2]. 含因果关系单句探讨[D]. 刘涛. 东北师范大学. 2002
[3]. 无标记因果单句分析[J]. 刘涛. 学术交流. 2013
[4]. 现代汉语因果关系表达研究[D]. 苏怡莲.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5]. 现代汉语目的范畴的认知研究[D]. 韩明珠.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6]. 对六七岁儿童掌握因果关系复句的浅析[J]. 季恒铨. 语言文字应用. 1994
[7]. 试论多重复句的多义现象[J]. 肖伟良.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
[8]. 当代汉语流行构式的功能及其演化研究[D]. 田家隆.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9]. 留学生汉语顺承关联词的习得研究[D]. 周杨钰. 上海交通大学. 2012
[10]. 企业介绍的话语特征初探[J]. 张黎, 丛永清.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