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降低抽血室标本丢失的效果观察论文_张玉玲

品管圈降低抽血室标本丢失的效果观察论文_张玉玲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目的:探讨通过实施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抽血室标本丢失的临床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分析抽血室标本丢失的原因,对不足之处提出有效解决措施,对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降低抽血室标本丢失措施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15年4-6月未实施品管圈,抽血室标本丢失率为0.3%;2016年6-8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实施品管圈后抽血室标本丢失率为0.03%,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抽血室团队的集体凝聚力,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从而降低抽血室标本丢失率,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品管圈;抽血室标本丢失率;抽血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s,QCC)是由医护人员自发形成的小圈团体,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医护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及课题进行探讨解决,目的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1]。本次研究选取抽血患者通过品管圈降低抽血室标本丢失率研究,取得了较好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月成立品管圈小组,按照同一科室、工作性质相关原则成立品管圈,圈内成员包括主任、护士长,以上成员为辅导员。由辅导员指定专科护士作为品管圈的圈长,品管圈普通成员为6名护士和1名医师。圈员的学历水平为:本科3名,硕士3名,博士1名,年龄25-34岁,平均年龄(27.2±1.2)岁,工作年限3-7年。

1.2开展品管圈活动

1.2.1确定活动主题及圈名

采用“头脑风暴”方法,结合工作目标,从成本、效率、周期、服务等方面,经过民主投票同意定“降低抽血室标本丢失率”为品管圈活动的主题,活动圈名为“周密圈”。

1.2.2拟定活动计划

为品管圈内的每位圈员分配恰当的职责和工作,活动时间计划如下:自2015年1月1日起开始,分为组圈、拟定计划、现状调查、制定对策、对策实施、效果检查若干阶段。每个阶段持续时间根据具体开展成果进行调整,确保24个月内完成。

1.2.3原因分析

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抽血患者中出现抽血室标本丢失率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出抽血室标本丢失率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①管理方面:护士培训不到位、科室没有建立规范降低抽血室标本丢失率流程、抽血室标本丢失率风险评估及降低护理措施质控不到位、护士对降低抽血室的血液标本管理相关知识严重缺乏。例如,一些护士在采集标本后,将血液标本放在治疗车下方,这样就会导致其他护士以及保洁人员将血液标本当成垃圾扔掉,因此发生血液标本缺失。②抽血室的护士工作不认真责任心较差导致工作时丢三落四,人为原因造成血标本丢失。③抽血室的血液标本管理不规范,导致标本核对不规范,没有健全的合理制度。例如,一些抽血室内的血液标本统一放在标本柜里,但是没有专人进行标本的监督,对于出入抽血室的人员管理不严格,导致一些闲杂人员进入抽血室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标本的存放存在问题,一些护士在对标本核对时只通过口头核对的方式,导致标本的核对存在偏差。

1.2.4对策实施

①对护士进行培训考核。圈成员查阅文献后认为对护士进行培训考核有助于提高降低抽血室标本丢失措施落实率,开展对护理人员展开理论知识及技能水平的培训,尤其是加强新进护理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降低抽血室标本丢失率的发生的标准操作流程等,在培训结束后进行专项考核,由专科护士及护士长组织考核。按照考核成绩有针对性的加强薄弱环节的提升[2]。

②树立安全意识。要提高抽血室护士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医院管理人员及抽血室护士长要对科室内护士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和学习,要熟悉医疗事故处置条例以及抽血室的工作制度,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特别要加强对新进护士及实习生的培训管理,通过系统化学习安全条例、血液标本管理制度等降低抽血标本丢失率,避免造成更大的医疗事故。

③完善标本管理制度。要加强对抽血室内血液标本的核对管理,完善相关核对制度,建立健全核对签名制度。血液标本要存放在专柜中并由专人进行管理。负责标本管理人员需要每天对血液标本进行核对,根据核对目录确保标本的数目、类型、完整度符合要求,确认无误后与病理科进行标本移交时双方签字确认。另外,还要加强科室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检验科制定标本缺陷登记制度,及时将标本丢失情况汇报给抽血室。将标本丢失率与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紧密联系。

④完善标本丢失应急流程。抽血室一旦发现血液标本丢失,要立刻启动应急程序,采取积极措施进行血液标本丢失的补救措施,尽早将丢失的标本找回。如果标本确实无法找回,那么要将此标本丢失事件上报给上级部门,通过反思体系对标本丢失案例在抽血室范围内进行讨论,分析丢失标本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⑤加强降低抽血室标本丢失质量控制降低抽血室标本丢失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环节,其中分析前是影响护理效果最重要的环节。分析前质量控制要确保抽血室标本丢失率风险评估正确率,护理组长要对入院高危抽血室标本丢失率患者的风险评估率进行登记。分析中质量控制要确保护理措施落实率,在进行护理时要对护理方法进行评估,重点考察护理方法的有效性、特异性等[3],保证方法的科学性。分析后质量控制措施主要指的是护理完成后,每月由品管圈成员对抽血高危患者进行抽查,并每月进行指标的统计及分析,对实施较好的形成标准巩固成果,对存在的系统问题进一步整改。

1.3评价方法

评价品管圈活动前后抽血室标本丢失率发生率[5]。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以(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前抽血堵管发生率为0.3%;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抽血室标本丢失率发生率降低为0.05%,两组数据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26.71,P<0.05。

3讨论

本次“周密圈”活动中,圈成员包括护士及医师,通过品管圈活动改变了医师和护士之间沟通交流较少的局面,加强了医护之间的沟通,从建立降低抽血室标本丢失率制度、流程指引到降低措施的落实均由医护共同协作完成,提高了医护合作团队精神,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品管圈活动需要护士自行查找资料提出合理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护士专业水平[4]。在实施护理措施前,护理人员会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文献,找到循证依据后再确定护理措施,确保了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对抽血患者评估抽血室标本丢失率发生风险,根据汇总出的结果对抽血室标本丢失率发生风险进行分析判断,完成分析后再指导具体的护理措施,这就使得护理措施更加个性化和具有针对性[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品管圈活动前抽血堵管发生率为0.3%;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抽血室标本丢失率发生率降低为0.05%。

综上所述,实施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抽血室团队的集体凝聚力,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从而降低抽血室标本丢失率,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幸国,赵青威,李盈等.品管圈在医院药学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12(4):233--235.

[2]赵英娜,刘华平.静脉血栓栓塞个体风险评估工具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04):442—447.

[3]赵萍,艾鸿飞,铁渝.早期应用弹力袜降低下肢抽血室标本丢失[J].山西医药杂志,2015,40(5):526--527.

[4]刘玮,鞠倩,徐飞,品管圈在骨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降低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07(04):249-250.

[5]邵志赤.品管圈管理在提高ICU护士控制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执行力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2016,23(18):155一157.

论文作者:张玉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7

标签:;  ;  ;  ;  ;  ;  ;  ;  

品管圈降低抽血室标本丢失的效果观察论文_张玉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