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医院西院区 730050
【摘要】目的:探究头孢菌素类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4例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临床观察发现,有7例(10.94%)过敏反应患者、有9例(14.06%)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患者、有9例(14.06%)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患者、有5例(7.81%)双硫醒样反应患者、有13例(20.31%)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患者、有12例(18.76%)二重感染不良反应患者、有9例(14.06%)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结论:在临床中应用头孢菌素类,若不合理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则非常容易导致出现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中应及时的进行改进,从而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的安全性,进而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关键词】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因素
头孢菌素类药物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衍生物质,是一种半合成抗生素,此种类型的杀菌机制主要是结合细胞膜上的一些蛋白质对细菌的细胞壁产生破坏,在繁殖期促使杀菌效果得以发挥,具有着耐青霉素、毒性低、抗菌谱广及杀菌力强等特点[1]。随着社会经济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头孢菌素类药物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中,但是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随着升高[2]。本研究中为了探究头孢菌素类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4例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对研究结果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4例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回顾性的对全部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评判标准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评定标准。其中,有34例男性,30例女性,患者年龄为22-74岁,平均年龄为(41.2±3.1)岁。全部患者在性别及年龄等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了青霉素类药物及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史患者。
1.2 方法
通过药物不良反应上报机制,由每个科室的医生上报,收集全部患者的不良反应,认真观察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充分的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了解,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对患者不良反应的诱导因素进行统计分析[3]。
1.3 观察指标
对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6.0统计学软件包实施统计学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同时点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若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本研究选取64例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中,经临床观察发现,有7例(10.94%)过敏反应患者、有9例(14.06%)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患者、有9例(14.06%)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患者、有5例(7.81%)双硫醒样反应患者、有13例(20.31%)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患者、有12例(18.76%)二重感染不良反应患者、有9例(14.06%)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3. 讨论
临床调查资料指出,头孢菌素类药物有多种种类,一般抗菌作用、药物研制时间次序及投入使用时间次序等方面的差异作为导向,临床中将头孢菌素药物分成以下4代:(1)第1代:主要包含头孢拉定、头孢唑林、头孢羟氨苄及头孢替唑;(2)第2代:主要包含头孢呋辛与头孢克洛;(3)第3代:主要包含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及头孢哌酮等;(4)第4代:主要包含头孢吡肟等药物[4]。最近几年,头孢菌素类药物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中,随着剂量不断增大,头孢种类的增多,质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同一种类不同批号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药物质量、输液速度、饮食、原发病、药物用量、饮酒、环境及合并用药等因素紧密相关[5]。相关研究证实,在临床中应用头孢菌素类,若不合理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则非常容易导致出现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中应及时的进行改进,从而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的安全性,进而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64例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中,经临床观察发现,有7例(10.94%)过敏反应患者、有9例(14.06%)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患者、有9例(14.06%)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患者、有5例(7.81%)双硫醒样反应患者、有13例(20.31%)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患者、有12例(18.76%)二重感染不良反应患者、有9例(14.06%)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结语:
总而言之,在临床中应用头孢菌素类,若不合理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则非常容易导致出现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中应及时的进行改进,从而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的安全性,进而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韩梅, 宋志勇, 刘海净.基于药品说明书分析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肤过敏试验[J].中国药房,2013,51(05):11-14.
[2]张淑华, 袁靖, 欧真容, 魏瑞萍, 郑琼.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等6种头孢菌素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4, 9 (05): 616 - 619.
[3]Yang Ya, P e n g Yon g f u, He J u yin g, Xi a Pei yuan.2013 ~ 2015 in our hospital of ce p h alo s po rin usage analysis [A]. China Pharmacological Society of pharmaceutical care Specialized Committee first session of the fourth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C].2016, 12 (01): 72 - 74.
[4]谢励明,王振元,叶斌主,75例老年人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 20 (05): 58 - 59.
[5]Yao Xueyan, Huang Yuanwei, Yu Feng, Cai Siyu, He Hong, ye Wu, Chen Shenjie, I wish a Levamlodipine besylate (Shi Huida) compared with other long-acting calcium antagonist side effects of [A]. ninth Chinese south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2016, 36 (11): 68 - 69.
[6]刘彩霞.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所致不良反应的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1(03):51-52.
论文作者:颜威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2月上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2
标签:头孢菌素论文; 头孢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患者论文; 类药物论文; 药物论文; 菌素类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12月上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