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浙江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浙江论文,产业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省委十三次党代会也提出“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浙江当前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通过加速金融集聚、提升金融集聚的水平推进浙江产业转型升级,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 金融集聚也称金融产业集聚,是产业集聚的一种具体行业类型,它既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结果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动态过程。静态来看,金融集聚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由金融机构集中形成的金融资源密集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这是一种结果状况。动态来看,金融集聚是指金融机构在空间上不断集中,并引起金融业内部、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相互作用发展的动态过程。金融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影响的相关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关于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二是关于金融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已有研究中直接将金融集聚与产业转型升级相联系、分析前者对后者影响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较少,也缺少针对浙江这一区域层面更为细致的研究。 为此,本文试图从理论方面探讨金融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并基于浙江的经验数据运用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进行计量分析,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效应以及不同行业影响的差异度。最后,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促进浙江金融集聚深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金融集聚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 (一)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为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在金融集聚环境下,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压力要求其必须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这意味着金融机构要将有限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利润高、附加值高、具有创新技术和发展潜力的企业中。而这些企业也往往代表着新兴行业发展方向和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如果这些企业能够便捷地获得资金支持,必将促进其实现先进技术的转换、经营规模的扩大、创新能力的提升等,这对于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二)实现金融业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促进金融业自身效率提高 当金融机构大量聚集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时,集聚区内的金融企业通过相互竞争效应、合作效应、学习效应、信息外溢效应等促进该地区金融业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收入增加,实现金融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金融集聚化的外部规模效应优势会吸引更多金融企业在集聚区内置业发展。金融业是第三产业中的较高层次,金融业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金融业自身效率的提高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 (三)发挥金融扩散效应,带动集聚区内产业升级发展 金融集聚可以成为区域内各产业发展的总指挥部,通过资金流向将其影响扩散到区域内其他产业,带动其他产业集聚化发展。随着产业集聚的过度发展,一些产业链低端的生产环节将迁移出中心地区,流向地租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外围地区,而资本、知识密集型环节则继续留下。浙江省目前大力推进的“腾笼换鸟”,总部经济就从产业集聚向产业转移转变的一个具体例证。 (四)提供风险防范与补偿,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机制 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外,金融的另一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防范与补偿。新兴产业的成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金融市场的资产证券化、创业板发行上市、风险投资等机制以及保险机构的各类产品和服务,能够化解上述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风险,为企业成长提供风险防范与补偿的有效保障,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金融集聚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证分析 (一)浙江金融集聚现状 浙江金融业发展迅速,2013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达2965.67亿元,仅次于广东、江苏两省,位居全国第三;金融业占全省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98%和17.68%。自1990年至2013年期间,金融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03%,同期GDP的年均增速为17.59%,第三产业产值的年均增速为19.81%。可见金融业生产总值的增速远远快于同期GDP和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速。 从浙江金融业产值占生产总值以及占第三产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浙江金融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4.92%上升到2013年的7.89%,总体呈上升态势,并且自2001年起该比值增速明显增加。同期,浙江金融业产值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1.64%上升到2013年的17.11%,并且自2002年起该比值逐年增加,增速明显。详见图1。由此可见,浙江金融业对第三产业总值及生产总值的拉动效应越来越明显。 图1 浙江金融产业发展状况变化图1990—2013 数据来源:相关年份《浙江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从浙江省1990—2013年24年间金融区位商①值来看,自2002年起各年的区位商均大于1,并且总体上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区位商的最高值出现在2008年为1.627737(见图2)。区位商大于1,说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意味着该产业在该地区生产较为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区位商越大专业化程度越高,说明该地区该行业除满足本地区需求外还对外提供产品和服务,区位商总体趋势的上升说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发展具有加速集中的态势。浙江的金融区位商值说明,从2002年起,浙江的金融集聚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金融业在浙江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区位商值的不断扩大意味着这种比较优势越来越显著,金融业在浙江的发展具有加速集聚的趋势。 图2 1990—2013 年浙江省金融业区位商变化图 数据来源:根据浙江统计信息网和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计算整理。 (二)模型设定及变量的选取 前述理论分析已经表明,金融集聚确实能够显著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了深入探析分行业金融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以及作用力度强弱,我们进一步基于浙江省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建立分行业金融集聚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影响关系计量模型如式(1): 具体变量指标如下②: 产业转型升级变量(LnY):以第二、三产业占比来衡量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是指在三次产业在GDP的占比中一产的比重逐步降低,二产、三产的比重逐步增加,并且在三次产业内部低产出、高能耗的行业逐步减少,高产出、低能耗、高技术含量的行业逐步增加,实现三次产业之间以及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因此本文选择以二、三产业占比作为应变量来衡量产业转型升级,即Y=(二产增加值+三产增加值)/GDP。 对于金融集聚变量的选取,考虑到金融的传统三大行业为银行、证券、保险,本文分别选择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境内上市公司融资额、保费收入三个指标占GDP之比来代表三大行业的集聚程度③。具体为: 银行业集聚变量(LnX1):以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在GDP中的占比来近似表示。 证券业集聚变量(LnX2):以境内上市公司融资额在GDP中的占比来近似表示。 保险业集聚变量(LnX3):以保费收入在GDP 中的占比来近似表示,即保险深度。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及代表性,本文选取2008年第1季度至2014年第2季度的季度数据作为样本期进行实证研究,所有原始数据均来源于浙江统计网和国家统计信息网。 鉴于本文数据为季度数据,结合数据序列图,发现存在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对各变量均进行了季节性调整。为减少异方差,采用常规做法,对各变量进行取对数处理,最后,考虑到本文研究目的是要比较各种金融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所表现出来的金融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作用力度的强弱,因此,本文还进一步对各变量进行了中心化处理。 (三)实证分析 在进行实证分析以前,遵循一般文献的做法,首先对产业转型升级变量,以及各金融集聚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产业转型升级变量、银行业集聚变量、保险业集聚变量均能够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而证券业集聚变量则在10%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在10%显著性水平下,我们认为,各变量均是平稳的。我们首先采用传统的EG两步法协整检验方法进行研究,对其进行估计,得到协整方程如式(2)所示。 对式(2)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统计量值为-6.68,意味着残差项平稳,表明产业转型升级与银行业集聚、证券业集聚和保险业集聚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但是,较为遗憾的是,我们发现,式(2)中无论是银行业集聚变量,还是证券业集聚变量,抑或是保险业集聚变量的系数统计量均不显著,而且=0.16,估计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明晰的展示各金融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效应④。 为此,本文进一步采用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 协整检验进行实证研究,并相应地估计各金融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长短期影响效应,经Johansen协整检验得到检验结果如表2 从表2的协整检验结果来看,无论是迹统计量,还是最大特征值统计量均显示,产业转型升级变量与银行业金融集聚变量、证券业金融集聚变量,以及保险业金融集聚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估计得到相应的长期协整关系如式(3): 从式(3)可知,长期来看,银行业金融集聚、证券业金融集聚,以及保险业金融集聚均能够显著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其系数统计量均显著)。具体而言,银行业金融集聚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0.2%,而证券业金融集聚每增长1个百分点,则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0.25个百分点,保险业金融集聚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0.78个百分点。 相比较而言,我们发现,保险业金融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最大,证券业金融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度次之,而银行业金融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力量最弱⑤。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保险兼具保障功能和投资功能,其保障功能能够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责任等方面的保险补偿,对于促进低技术产业向高技术产业升级的效应明显,这也恰好印证了第二部分的理论分析。同时其投资功能也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转型升级。因此保险作为金融业中的朝阳行业,虽然其发展相对银行业和证券业略显滞后,但其对于产业转型升级作用的弹性相对较大、作用效果最为明显。对证券行业而言,虽然上市公司融资规模远不及银行的存贷款规模,但由于获得境内上市融资资格的公司总体而言是该行业或地区中比较优秀的企业,其获得融资后对资金的使用效率高,其融资额的增长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效果较银行更为明显。银行业相对于证券和保险行业而言,发展已趋于稳定,是企业获得融资的常规渠道,银行在向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的过程中,贷款企业覆盖面比较广,既向代表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新兴产业贷款,也会向一些传统产业贷款,因此银行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效果没有另外两个行业明显,弹性相对较小。 为了更好地探究各金融集聚变量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短期效应,我们进一步建立产业转型升级变量与银行业集聚变量、证券业集聚变量与保险业集聚变量之间的向量误差修正方程(最优滞后阶数根据AIC和SBC信息准则确定,为滞后2阶),如式(4)。 由(4)式可知,误差修正系数为-0.53,且在统计上显著,这表明产业转型升级与各金融集聚变量之间的误差修正关系成立,产业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自我修正机制。从短期来看,产业转型升级与其自身滞后一期具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 进一步从各金融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短期效应来看,我们发现,滞后一期的银行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正向的短期促进效应(系数统计量显著),而证券业集聚和保险业集聚无论是滞后一阶,还是滞后二阶,其系数统计量均不显著,这表明,证券业集聚和保险业集聚在短期内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效应并不存在。细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银行贷款能够为企业提供最快、最为直接的资金来源,迅速转变为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资金并发挥其活力,因此在短期内促进效应较为明显。而证券业对产业转型的作用途径主要是通过证券市场的约束机制不断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技术进步等实现,保险业则是通过提供风险补偿机制来实现,两者的作用周期相对较长,影响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一旦效应初显,其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则会强于银行业金融集聚变量⑥。 最后,我们进一步给出各金融集聚变量1个单位的冲击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冲击作用(脉冲响应),如图1所示。 由图3的脉冲响应冲击可知,产业转型升级受其自身冲击和银行业金融集聚的短期冲击较为显著,而证券业金融集聚与保险业金融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短期冲击效应并不显著,这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得到的结论一致,这也从侧面上相互印证本文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图3 各变量1单位冲击的脉冲响应 注释: ①浙江省的金融业区位商的计算公示如下:,地区j的产业i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比例,表示浙江省的金融业产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全国的产业i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例,表示全国的金融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②在变量指标的选取时,我们考虑了数据的易得性、连续性及代表性,最终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大金融行业(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 ③由于可获得的浙江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区位商数据量不足,无法满足计量的数据要求,因此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境内上市公司融资额、保费收入三个指标来作为自变量。 ④这也是本文没有采用EG两步法而继续采用VAR模型进行分析的原因所在。同时也考虑到EG两步法比较适合于两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而对于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及估计效果显然不及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Brooks,2002),这是本文采用VAR模型进行分析的第二个原因。 ⑤本文各变量的数据均已经过中心化处理,所以各变量系数(各金融集聚变量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弹性)之间的大小可以直接进行比较。 ⑥这一点也在金融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长期影响效应关系中得到印证。标签:金融论文; 产业转型论文; 证券业论文; 产业转型升级论文; 区位商论文; 集聚效应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区位理论论文; 银行业论文; 经济论文; 保险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