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人民医院 678100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在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间接诊的儿科患儿中随机选取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60例采用常规儿科护理方式的为A组,6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方式的为B组。比较两组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及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 B组患儿护理后的依从率为91.67%,明显高于B组的76.67%;B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为95.00%,明显高于A组的78.33%。上述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非语言性沟通,能够减少患儿恐惧、抵触情绪,提高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增加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非语言性沟通;儿科护理;依从性;满意度
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主要依靠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两种方式,而儿科患儿的年龄小、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影响到治疗和护理,也容易引起患儿家属的误解[1]。因此,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采用非语言性沟通,对于增加护理人员的亲和力,减少患儿的抵触情绪,赢得患儿对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本次研究着重观察分析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间接诊的儿科患儿中随机选取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60例采用常规儿科护理方式的为A组,60例采用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方式的为B组。A组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1—9岁,平均年龄(3.6±2.4)岁;B组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3.9±2.6)岁;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结果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可以比较。
1.2方法
1.2.1 A组采用常规儿科护理。
1.2.2 B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方式,主要内容包括:
① 保持病房温馨、舒适的环境,温度和湿度适中,空气流通、光线和色调柔和,避免嘈杂、恶劣的环境引发患儿焦躁不安的紧张情绪。
② 护理人员保持整洁、平静、温和,亲切的仪表气质,服装颜色要适合患儿的审美心理,避免使用有刺激性气味的化妆品。
③ 护理人员面对患儿及家属应始终保持微笑,通过自然、柔和的面部表情增加亲和力,消除患儿内心的恐惧、紧张感。
④ 护理人员应采用鼓励、赞扬的眼神与患儿沟通交流,安抚其畏惧不安的情绪,增加患儿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⑤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注意行为举止,动作要轻柔舒缓,说话要轻言细语,可以通过点头、手势等肢体动作传递信息,取得患儿的理解和接纳。遇到紧急情况时,护理人员应保持镇定,不能表现出慌乱神态,避免引起患儿紧张不安的情绪。
⑥ 适当的触摸患儿的身体是一种非常好的沟通交流方式,尤其是对于低龄婴幼儿,对于语言和肢体动作均无感觉,通过触摸患儿的额头或脸庞传递爱意,慰藉其心灵,缓解紧张不安的情绪。
1.3观察指标[3]
1.3.1 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后对治疗的依从情况。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总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总例数]×100%。
1.3.2 观察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4数据处理 将本次研究中所得数据均录入到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两组间同类数据的对比实施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同类数据的对比实施t检验;若比较结果提示P<0.05,则可以认定此项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后对治疗的依从情况
B组患儿护理后的依从率为91.67%,明显高于A组的76.67%,P<0.05为,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
3讨论
儿科护理工作有其特殊性,因为患儿缺乏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对治疗和护理行为存有畏惧抵触情绪,增加了治疗和护理的难度[4]。非语言性沟通是护理人员通过眼神、表情、触摸及肢体动作,向患儿传递爱意,缓解其紧张不安的情绪,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与亲和感,提高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儿护理后的依从率为91.67%,明显高于B组的76.67%;B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为95.00%,明显高于A组的78.33%。上述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充分说明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与佟智莹的相关研究结论相一致[5]。结果提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非语言性沟通,能够减少患儿恐惧、抵触情绪,提高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增加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值得在儿科临床护理中开展。
参考文献:
[1]王丹. 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6,11(3):186-187.
[2]滕丽. 非语言性沟通用于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9):243-244.
[3]王晓菲. 非语言类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08:138-139.
[4]张华楠,王灵香. 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8):256-257.
[5]佟智莹. 对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思考[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1174.
作者简介:于江兰 出生(1985年6月21日)籍贯:云南省昌宁县 民族:彝族 职称:主管护师 学历:本科 主要从事儿科护理工作
论文作者:于江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9
标签:患儿论文; 儿科论文; 语言论文; 两组论文; 护理工作论文; 家属论文; 情绪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