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分诊研究进展论文_元春仁

急诊分诊研究进展论文_元春仁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吉林延吉 133000

摘要:通过分析国内外急诊分诊的差异,采用较好的分诊标准和工具,改进国内分诊工作的不足,对患者的病情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从而降低医疗风险。

关键词:急诊;分诊;进展

急诊分诊(Emergency triage)是对急诊患者的病情作出快速评估,然后依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优先诊疗次序,使患者在相应区域得到及时诊治,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急诊医疗服务。随着急诊量的逐年增加,急诊科拥挤成为各国急诊科面临的重大问题,其中真正的急诊患者仅占20%~30%[1]。分诊作为急诊工作的第一关,直接决定医疗质量和效率,对整个急诊科的运作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尚未制定统一的分诊标准,分诊护士主要依靠临床经验对病人进行分诊,没有可以依据的分诊标准和完备的分诊工具,对急诊病人的正确判断受到一定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1.国外常用的分诊标准

1.1澳大利亚分诊量表(Australasian triage scale,ATS)

1993年由澳大利亚急诊医学院制定,第二年开始应用于澳大利亚各大医院的急诊科,最近一次修订在2005年,根据患者可等候的时间(time to treatment)分为5个等级(ATS 1-5),分别为、10 min、30 min、60 min、120 min[2],该分诊评级能给予危急患者绿色通道。但近年多项研究指出ATS的使用范畴受到限制,特别是在儿童急诊、精神病患者及孕妇人群中容易出现分诊不足的情况[3]。

1.2 曼彻斯特预检系统(Manchester triage system,MTS)

MTS有52组固定的流程图表,是由英格兰曼彻斯特市多个医院急诊科共同制定,该分诊标准遵循一个特殊的分诊流程。根据患者的主诉、病情及相对应的症状是否威胁患者生命,以5种不同颜色表示优先顺序,并要求在限定时间内予以救治:红-立刻需要救治(立刻)橙-非常紧急(10 min)黄-紧急(60 min)绿-一般(120 min)蓝-非紧急(240 min),该评分可靠性高,并能应用于不同人群[4]。目前在英国及欧洲地区广泛使用。

1.3 加拿大的急诊预检标尺(Canadi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CTAS)

CTAS是1995年由加拿大急诊科医生Beveridge等专家在ATS的基础上制定,在加拿大被广泛应用。分诊人员根据患者主诉和症状分为5个等级,利用不同颜色表示患者目前情况并在限定时间内对患者进行诊疗:蓝色为复苏(立刻)红色为紧急(15 min)黄色为紧迫(30 min)绿色为轻度紧迫(60 min)白色为非紧迫(120 min),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对Ⅱ~Ⅴ级患者进行再次评估[5]。2003年根据CTAS的内容开发了电脑分诊程序(eTRIAGE),分诊护士将患者主诉录入分诊系统中 后,系统会自动选择一个与患者主诉相对应的分诊模块。目前.CTAS不但在加拿大应用广泛.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认可。

1.4 急诊危重指数(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

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急救医学中心的Wuerz博士领导的工作小组制定了ESI。其主要特点在于,特殊的分诊流程将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和医疗资源需求结合在一起并能有效的预测短时间内资源需要及人力调配。ESI在不同的急诊室均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及可行性[6]。但ESI对分诊护士要求较高,承担分诊工作的护士.必须非常熟悉患者的诊治过程,能准确评估患者可能用到的急诊医疗资源。

2.国内常用的评分标准

近年来国内医院的急诊医疗体系大多数为各专科轮转医生组成,或者是由部分的急诊医生负责协调管理,加上部分轮转的专科医生组成;另一种是急诊可以提供与住院完全相同的医疗服务的“院中院”的形式[7]。随着急诊患者的急剧增多,各大医院开始重视急诊分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分诊标准

2006年北京协和医院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北京协和医院的急诊分诊标准,在国内首次将患者的病情分级要求明确落入到文字中。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症状分成5个类型(I类-V类):I类(危急,立刻)II类(危重,<10min)III类(紧急,<30min)IV类(不紧急,<120min),护士每30分钟评估候诊患者病情,除非病情变化,否则时间较长,V类(非紧急,4h-6h),患者无需急诊处理,建议门诊就诊,如果要求急诊处理,可等待就诊,候诊时间会更长[8]。该评分标准要求护士在分诊工作中按照分诊制度,对患者病情进行整体分级评估,取得的效果也是很显著的。我院目前采用的就是此分诊标准。

2.2 “PQRST”分诊模式

“PQRST”分诊模式是对疼痛患者分诊常用的一种技巧方法。这5个字母相连,刚好是心电图中主要的5个波形字母顺序,因而极易于记忆和应用。P(Provokes,诱因):指疼痛发生的诱因及加重与缓解的因素;Q(Quality,性质):指疼痛的性质,如绞痛、钝痛、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烧灼样等;R(Radiate,放射)指疼痛放射的方向、部位以及疼痛的起点、转移部位、何处最为剧烈;S(Sevenrity,程度):指疼痛的程度如何,若把无痛到不能忍受的疼痛用1-10的数字来比喻,相当于哪个数的程度;T(Time,时间):指疼痛开始、持续、终止的时间。采用“PQRST”的分诊模式可大大提高腹痛患者分诊的正确性[9]。2005年开始北京宣武医院使用了“PQRST”分诊模式应用于急诊腹痛的患者分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国内的各大医院也开始采用了“PQRST”分诊模式。

除了上述几个分诊模式还有“SOAP”评分及用于急救和创伤的“CRAMS”评分等各种分诊模式,本文未做介绍。目前我国关于急诊分诊标准的制订、评价及分诊标准培训的研究较少,2012年9月,我国卫生部参考美国ESI的基础上制定了《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其中指出,医院急诊科要逐步推行急诊患者病情分级与分区相结合。并首次颁发了4级分级标准[10]。若此方案能在我国各大医院急诊科成功实施.在急诊科“拥挤”现象逐渐加重的情况下,有望在合理分流急诊患者、降低患者候诊期间的安全隐患、提高急诊科医疗护理质量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学忠,徐腾达.急诊系统会崩溃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0):1013.

[2]Australasian College For Emergency Medicine.Policy on the Australasian Triage Scale[EB/OL].(2013-12-02)[2014-02-11].

[3]Gerdtz MF,Chu M,Collins M,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consistency of triage using the Australasian Triage Scale:implications for guideline development[J].Emerg Med Australas,2009,21(4):277-285.

[4]Storm-Versloot MN,Ubbink DT,Kappelhof J,et al.Comparison of an informally structured triage system,the emergency severity index,and the manchester triage system to distinguish patient priority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Acad Emerg Med,2011,18(8):822-829.

[5]Beveridge R,Clarke B,Janes L.Canadian Emergency Department Triage and Acuity Scale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J].CJFM,1999,I(3 s¨ppl):l24.

[6]Grossmann FF,Nickel CH,Christ M,et al.Transporting clinical tools to new setting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Emergency Severity Index in German[J].Ann Emerg Med,2011,57(3):257-264.

[7]孙红,绳宇,周文华.急诊分诊标准探讨[J].护理研究,2007,21(10);2709-2710.

[8]孙红,周文华,王厚力,等.急诊患者对分诊认知程度的调查[J].现代护理,2007,13(9):2589-2590.

[9]孙华,侯丽敏,韦春丽.“PQRST”分诊模式在急诊腹痛分诊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12(26):2521.

[10]中华人民共和围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牛行业标准: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S].2012.

简介:元春仁,女,出生于1987年,护师,本科,从事急诊医学护理工作。

论文作者:元春仁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8

标签:;  ;  ;  ;  ;  ;  ;  ;  

急诊分诊研究进展论文_元春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