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_世界工厂论文

“世界工厂”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_世界工厂论文

“世界工厂”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等职业论文,工厂论文,我国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中国加入WTO,跨国公司普遍看好中国市场,纷纷来华投资,勾勒出一幅中国正加速成为“世界工厂”的诱人蓝图;另一方面,居心叵测者制造出“中国威胁论”的经济版——“中国制造业威胁论”,不遗余力地将砖头砸向“中国制造”。在国内,有人高声欢呼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契机;也有人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看作是中国沦为世界科技产品制造基地以及粗糙产品的仓库,为中国沦为世界的“蓝领”悲哀不已。目前,关于“中国——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观点此起彼伏,论者试图通过笔和纸制造出一个“中国世界工厂”。“世界工厂”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世界工厂”将会对其发展产生怎样的作用呢?本文试以中职为例探讨上述问题。

一、什么是“世界工厂”

(一)“世界工厂”的狭义定义

如果去查阅有关经济学术语的词典,会发现“世界工厂”曾是“专有名词”,专指1820~1880年的英国。笔者查阅了《经济大辞典》,书中对“世界工厂”(World Factory)的定义是:“英国产业革命后因其在世界工业生产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称号。”[1]

(二)“世界工厂”的广义定义

目前世人使用的“世界工厂”(有时也称作“全球制造业中心”)已不再特指英国。能够被誉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应该在重要产业有一批企业在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成为世界的排头兵,其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份额,甚至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能够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只有三个: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20世纪下半叶的日本。

(三)“世界工厂”发展趋势

有观点认为:回顾三个国家成为“世界工厂”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后来居上者获得“世界工厂”的途径是不同的。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是通过对英国的全面取代。而上个世纪80年代初日本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并非是对美国取而代之,因为日本的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从未达到英国的相对优势地位,更勿论达到美国的绝对控制地位。日本成为新的全球制造业中心重点表现在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领先于美国。在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成为时代特征的21世纪,“世界工厂”的概念与以往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它不再是一个国家孤军奋战,而是许多国家一起共同打造“世界工厂”。[2]

二、中国与“世界工厂”

(一)中国距离“世界工厂”有多远

影响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因素有很多,一般认为劳动力资源、企业实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三个主要的方面。

1.劳动力资源

相对廉价而且富裕的劳力、充足的资本对于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工厂”至关重要。可以肯定,我国人力资源相对丰富,而且价格低廉。但是,问题在于,我国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并不高,劳动质量没有保证,因此制造业工资与其他国家的实际差距远不像名义差距那样大。若从满足知识经济要求的角度看,我国处于人才短缺境况里,大大遏制了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

2.企业实力

我们主要从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首先,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整体实力不高。其次,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低下。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石油化工、煤炭、建材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相对不足;从反映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看,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2]

3.技术创新能力

从英国、美国、日本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深刻感觉到,技术创新对他们成为“世界工厂”的巨大推动作用。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开发与创新的经费投入低,大大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消化吸收能力不强,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综合创新。我国多数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此外,就工业增加值的份额而言,与北美(27%)和日本(15.8%)比,中国(5.9%)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2]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在“技能人才与中国制造论坛”(2002年8月)开幕式上说:“从中国的综合国力、制造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拥有的自主核心技术看,中国还远远比不上18世纪英国在世界的地位,更比不上19世纪以后的美国和日本。”

(二)“世界工厂”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影响

“世界工厂”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它能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何种实际的好处?应该说成为“世界工厂”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在社会政治意义上的促进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及社会文化的变迁,但更重要的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1.在“世界工厂”背景下,我国经济的未来走势

“成为‘世界工厂’,必然带来一国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大、深化以及贸易额的大幅增长,进而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世界工厂’还带动金融业的成熟发展,从而创造出‘世界金融中心’。”[2]这段论述非常切实地揭示了“世界工厂”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世界工厂”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还将包括:第一,改变我国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进入现代经济增长过程;第二,“世界工厂”会推动我国的开放和贸易,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往来;第三,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世界工厂”的历史证明,一国只有领军产业革命,发展新兴优势产业,改革传统产业,才能使自己跻身“世界工厂”,从而促使本国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和深化。

2.“世界工厂”对我国就业状况的影响

由于“世界工厂”主要涉及制造业领域,我国要打造新一代的“世界工厂”势必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制造业对劳动力,特别是熟练技术工人的大力需求将会使我国的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①一方面,以前的技术工人在经历下岗、失业之后,将为社会重新发现其价值——曾经改革的包袱现在却变成了许多跨国公司竞相追求的财富;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工人领域却出现一片青黄不接的景象:一是“九五”期间大批身怀绝技的老技师进入退休高峰,各专业性工种严重匮乏技术带头人;二是许多技术工人的技术技能老化,不能跟上现代企业电子化、信息化的步伐。②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大量技能型工作岗位被未经任何培训的农民工占据,而一些要求高级技能的岗位即便高薪求贤也往往空物而归。如何规范劳动用工制度,使得具备一定从业要求的人员进入制造业生产一线;如何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是我国就业市场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世界工厂”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影响

成为“世界工厂”对中等职业学校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具体来讲,一方面,我国在进军“世界工厂”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例如技能型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部分通过中等职业教育来完成,这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摆脱目前困境提供了一个契机;另一方面,“世界工厂”也对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改革、完善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一)“世界工厂”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步履维艰,一方面在“普高热”的排挤下,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数量、质量年年下降;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就业困难。在这种恶性循环的重压之下,中等职业学校处境极端恶劣,甚至有人提出我国应该逐渐减少中等职业学校的比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似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性的十字路口。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上世纪80年代的大发展得益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保护,以及当时“供应”导向的发展战略;90年代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面临的挑战则来自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轨,市场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应该从“供给”转为“需求导向”,即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就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正是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出发点没有成功转变,才导致了如今的困境。如今的问题不是市场不再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而是中等职业学校并没有培养出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

中国进军“世界工厂”正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一方面,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目前“大量廉价劳动力”已不再是优势,真正的“世界工厂”需要大量有一定文化知识基础、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规模效应优势将会在这个供方市场中得到很好地发挥,而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初中级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上积累的经验使得只有它才能承担起培养初中级劳动力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远远没有走到末路,在“世界工厂”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将会充分发挥其重要的技能型劳动力培养的作用,而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二)“世界工厂”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取向

世界银行在《21世纪中国教育战略目标》中提出,中国应逐渐减少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比例,它得出这一结论的论据之一即是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实施的是狭隘的技能培训,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

“宽”与“窄”的问题确实是困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两难问题。如何进行正确定位将会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能否健康发展。我国经济学界也有观点认为,我国目前已经是“世界工厂”,至少是“低端制造业加工中心”。这意味着我国的制造业目前只是进行简单的来料加工,对一线工人的技能要求不是很高。但是,如果我国一旦要规范“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中心”进军(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好出路),那么经济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将会发生很大变化,目前从业人员没有经过培训、不具备从业资格及技术工人只具备狭隘岗位技能的状况将得到根本的改变。此外,21世纪的信息化、经济知识化、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已经赋予“世界工厂”新的特征,这些新的特征将迫使我们关注工人的狭隘岗位技能的同时,必须着力培养他们宽泛的技能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等。

(三)“世界工厂”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的构成

招生问题是困扰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中等职业学校显然不能真正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教育部门仍旧以普职比例来衡量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其确保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用心是很好的,但是这样做的效果似乎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期望相去甚远:这个规定仍旧无法挽留中等职业学校入学率和在校生比率的下滑趋势。由此,我们可以好好反思一下中等职业学校是否一定要以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是否一定要保持普职比相当?

目前,我国技术工人队伍存在的断层、老化问题。中等职业学校是否可以招收这部分具备一定的技能基础、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再培训呢?针对他们技术老化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技能更新培训、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教育,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能力,可以说这些技术工人对我国经济发展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财富。

在制造业中,还有一支队伍是不容忽视的,即从中国各地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他们通常从事着制造业的具体操作工作。正是这支廉价劳动力队伍的存在及其源源不断的供给,一度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优势。但是,这个群体的低素质已经渐渐弱化我国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地位,他们的低素质已转化为较高的实际劳动力成本。如何提高这部分劳动力的素质是我国要成为“世界工厂”的一大难题,如何使这支队伍城市化也是困扰我国政府和社会学界的一大难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支队伍中的中青年劳工最多只接受过初中教育,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文化教育与技能培训正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职责。

(四)“世界工厂”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形式

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出符合“世界工厂”要求的人才,其培养方式也值得探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具备规模效应的优势,能够为工作一线培养出大量的符合标准的合格工人,这一点别的教育机构无法取代。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等职业学校始终无法解决通过学校教育的模式进行职业训练必然要面临的问题:职业训练通常需要与工作场景相关,但学校职业教育往往无法做到;职业学校的长学制也无法满足职业训练灵活性、迅速反映的要求。

就我国目前的制造业发展情况来讲,一般以制造业“园区”“基地”的形式存在。是否可以将中等职业学校办进工业园区?事实证明是可行的,苏州工业园区内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就为园区内的企业输送了大量合格、优秀的人才。将学校办到工业园区内,有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使职业教育的特色——实践性教学得到充分的实现。

此外,是否可以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融合进职业培训的形式?一些传统的职业学校校长将“职业教育”与“培训”区分得非常严格,他们将“教育”视为职业学校的“正途”,鄙薄“职业培训”。但是,职业培训的灵活性、快速反应却是解决职业学校教育痼疾的良方。采用多元办学模式进行中等职业教育不失为中职走出困境的一个好方法。

中国进军“世界工厂”需要大量优质劳动力,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将在顺应我国经济发展、努力打造优质制造业劳动力的过程中得到很好地解决。但是,除了“世界工厂”这个客观的市场以及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主观努力外,还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完善和保证,如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制度、给予中等职业学校更多的自主权等,以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标签:;  ;  ;  ;  ;  

“世界工厂”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_世界工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