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旅游资源——维也纳见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也纳论文,旅游资源论文,见闻论文,珍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前见报载,九寨沟由于树木被大量砍伐,许多景点水已干涸,面临景色毁灭的危险,读之令人心颤。联想起刚刚结束的维也纳之行,不禁感慨万千。维也纳之美,固然美在其森林山川、其古典优雅、其音乐艺术……然而再好的旅游资源,倘若得不到爱护、得不到发掘,恐怕也早就消失与湮没了。这里记下的点滴见闻,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维也纳人对待旅游资源的态度与做法,或许对我们会有所启发。
精心呵护古城风貌
维也纳是一座古城,是奥地利历代王朝的首都。漫步维也纳街头,会感觉到一种很大的享受,一幢楼、一条街,都像是一件件精心雕塑的艺术品,完好地保持着中世纪的建筑艺术风貌。
然而,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维也纳城能散发出如此强烈的古典美的魅力,与维也纳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是分不开的。在二次大战中,维也纳41%的建筑物均直接遭到毁坏。但当战后他们重建家园的时候,没有舍弃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去盲目地追求现代建筑。相反,为了保持维也纳古城的建筑风貌,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定和具体措施,对城市的整体规划进行了周密的设计,规定哪些是保护地区必须保留原貌,宁可花很大的代价把古建筑的内部全部改造成现代化的设施,也要保持房屋古朴典雅的外貌。并且还作出规定,不允许新建任何破坏整个城市面貌的建筑。
如今的维也纳城,共分内外三层,内城主要是古色古香的宫殿、教堂;内城之外是一条环形大道,两旁有许多博物馆、以及歌剧院、大学、市政厅等,也都是古建筑,造型各异,精美绝伦。然后是商业区、住宅区,直至环形马路;环形马路外的东南部是工业区,西部是别墅区。城区内几乎没有高楼大厦,能看到的最高建筑,大概要算是各式各样精巧的教堂尖顶了。只有在城区外的多瑙河畔,我们才看到了高层建筑——联合国会议中心。在维也纳的大街小巷,甚至还保留着不少石路,望着那洁净光滑的卵石或石块一路延伸,耳边就仿佛可以听到由近而远的马车“嗒嗒”的马蹄声。
“没有环保就没有游客”
维也纳一年游客多达700万;我们曾问及一家旅游饭店的经理,旅游业成功的关键靠什么,他沉思片刻回答道:“环保。没有好的环保是不会有很多客人来的。”
维也纳的环境保护确实非常出色,空气清新,绿色环抱,被公认为欧洲的模范环保城市。我们看到,在马路上,一辆辆鲜红色的有轨电车映衬着两旁的绿树草坪来回穿梭,成为一道十分亮丽的风景线,引起了很大的兴趣。有关人士告诉我们,奥地利平均三人有一辆小轿车,但是政府为了保护环境,提倡乘有轨电车和骑自行车。还规定了有轨电车优先的政策,在电车轨道上不准停放任何车辆,电车停站上下客时,汽车必须停驶,等乘客上了人行道才能开过去。在政府的倡导下,如今乘公共交通和骑自行车的人已经渐渐多起来了。
赴维也纳前,一位同事特地关照:让我看看多瑙河的水是不是蓝的。到了多瑙河边,方觉这问题问得绝妙。原来关于多瑙河的颜色之争由来已久,有人甚至将365天河水的颜色分别作了鉴别,认为是绿色的。我看来看去,似绿如蓝,确实难以断定。但不管是绿是蓝,水是清澈的。据说多瑙河以前也经常泛滥成灾,面临被污染的困扰,然而经过不断整治,维也纳人开凿了多瑙运河,建筑了多瑙岛,开辟了多瑙公园,不仅发展了航运和电力,而且以多瑙河沿岸的秀丽风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无数游客。
人文景观无处不有
提起维也纳,人们都会说,噢,音乐之都!但恐怕不身临其境,是很难体会到那种浓郁的音乐气氛的:公园里矗立着许多音乐家的雕塑;每天晚上,大大小小的音乐厅全都坐满了欣赏音乐的听众;特别是为了纪念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著名音乐家,凡是他们居住过、作过曲、演奏过的地方,几乎都建立了纪念碑、纪念馆,有的还保存着他们用过的钢琴、手稿等。从旅游业的角度来看,维也纳对这一人文资源的利用真是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维也纳对人文资源的发掘,还表现在雕塑之多与题材之广泛上。在维也纳城区,差不多走几步就会看到一座雕塑,既有古代皇帝、皇后、王子等历史题材的,也有纪念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的,还有纪念瘟疫的、表现神话、寓言的等等,一座雕塑就是一个故事,为旅游者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维也纳的人文景观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无论挑选工艺品、日用品还是食品,都能从中找到希茜公主、莫扎特等名人的头像,令旅游者爱不释手。在维也纳最有名的旅馆莎和饭店,竟然陈列着近千幅名贵的油画和400多位到饭店住过的历代名人的照片,整个饭店就像一个艺术历史博物馆。在一条古老小巷的小酒店“希腊餐厅”里,我们还看到四周墙上和房顶上都签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名人的名字。每当主人向我们作介绍的时候,那份深情和自豪都令我深深感动:正是这种对自己家园、历史的挚爱,才使得维也纳人对自己的旅游资源备加珍惜,使维也纳这座世界名城放射出了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