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第三中学 杨景峰 716000
【关键词】:语文课堂、素质教学、
教师的文化素质是开展教学的基础,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是由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所决定,教师必须具备厚实的语文专业素养。新课标指出:一个教师的专业知识量如涓涓流水般不断增长,才有资格教育学生。
一、语文素养的内函
1.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 中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2.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郭?若在7岁的时候就在背唐诗三百首,背《古文观止》,他长大后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与小时候的这些积累是分不开的。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3.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4.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语文素养的特点
1.基础性。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它是各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人生发展的基础。复旦大学一位教授甚至建议中小学要拿出一半的时间来教语文。现在对英语的重视远远高于对母语的重视,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北大醉侠”孔庆东教授说:“语文学好了,干什么都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语文学不好,干什么都愚昧弱智。你看我们古人一天到晚不就是学‘语文’吗?学完了就什么都能干,判案子,修水利,打鬼子,搞经济,堂堂五千年中华文明不都建立在‘语文’上吗?一切其他学科,不都是用语文表达出来的吗?离开语文,就如同虎毛离开虎皮,一风吹散,啥价值也没有。”
2.综合性。语文素养的内函是非常丰富的,它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至少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般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识与个性等五个要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实现这五个要素的辩证统一,使这五个要素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发智力,感受社会文化熏陶和陶冶情意、人格的和谐共振,构成了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函。
3.阶段性。我们这里谈的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其对象是广大的学生,特别是广大的初、高中学生,因此它有别于一般的素养,它指的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习得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培养,它有一个“变通域”,即它有一个很大的层次空间和范围,为此,必须对语文素养从量上进行规定,即“量化”。所谓“量化”,就是用客观、具体的数字来规定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实现语文素养所要求达到的最低标准。比如,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至少2800个单字,高中阶段应该会背50篇古诗文等等,只有规定了这样一个最低标准,语文素养的实现才更加容易和现实。
4.模糊性。有人认为,“课标”对这个核心概念既缺乏明确的解说,也没有称得上定义的严密的逻辑界定。于是,“语文素养”变成了一个无边无际的“框”,隐约无形的“框”,因对其外延的不确定和对其内?的过分演绎,使这个“框”盲目扩张。
其实,各门学科里都有一些超出自己学科、与其它学科有一定联系的东西,在学科与学科之间搭建相互沟通的平台,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说到语文教学“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只有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发展,他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总之,教师不能关在象牙塔里执教,要放开自己的眼界和胸怀,把握社会发展的脉动,用现代教育的理念武装自己,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论文作者:杨景峰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
标签:语文论文; 素养论文; 知识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学科论文; 《未来教育家》2018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