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贸易自由化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战略研究论文,区域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言
随着区域贸易协定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中国参与区域贸易协定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除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外,中国还与智利、巴基斯坦等国达成了建设自由贸易区的协议。近年来,理论界除了关注东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外,对其他可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地区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1)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朱颖(2005)分析了该自由贸易区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对能源产品的影响。杨军等(2005)基于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GTAP)的分析显示,如果中国与澳大利亚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则澳大利亚的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都将受益,而中国只有劳动力密集的工业部门受益,农业部门将受到一定的冲击。(2)中国-印度自由贸易区。罗文宝、周金秦(2006)分析了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障碍,认为中印双方除了主观上存在差异外,从客观条件看也存在较大的障碍,印度仍是以内向型战略为主,其关税偏高,中印产业结构趋同等。孔令岩(2005)、文富德(2006)等也初步探讨了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
由于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南非之间的自由贸易区也备受关注。由于中国参与区域贸易协定的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如何参与区域贸易协定还需要一个明确的定位,虽然有学者提出了这个问题(宾建成、陈柳钦,2005),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选择了六个可能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从贸易关系与福利变化两个角度,分析与这些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的影响,并据此分析中国在区域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的最优战略选择。
二 中国与六国贸易关系分析
无论是从贸易规模还是增长速度来看,日本与韩国都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从1992年到2005年,中国与日本的贸易值(包括进口与出口)从253.6亿美元增长到1843.9亿美元,同期,中国与韩国的贸易额也从50.3亿美元增长到1119.3亿美元(图1)。相比之下,中国与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和南非之间的贸易规模要小得多。从出口结构看,中国向日本和韩国出口分别占中国总出口的11%和4.6%,而向其他四个国家的出口之和只占到3.3%。
图1 1992~2005年中国与六国贸易总额
数据来源: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
(一)中国与六国贸易关系分析
在贸易流量分析中,通常用贸易偏斜指数表示双边的贸易关系。贸易偏斜指数来源于贸易密集度指数(trade intensity index,TI),这一指数由Brown(1947)提出,后由小岛清(1958)等人做了改进。贸易密集度指数可以表示为:
如果一国贸易密集度指数大于1,表明该国向另一国的出口大于依据该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所预期的出口,两国贸易关系密切;反之,表示该国向另一国的出口小于依据该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所预期的出口,两国贸易关系不是很密切。贸易密集度指数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贸易互补性指数(complementarity index)和贸易偏斜指数(country bias index)。贸易互补性指数可以表示为:
两国的贸易偏斜指数通常根据贸易密集度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来间接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从理论上说,贸易互补性指数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差距相关,反映的是各国之间贸易结构带来的影响,而贸易偏斜指数则取决于两国在地理、政治和经济政策上的“距离”,反映的是关税、运输成本等方面对贸易产生的阻力。前者往往取决于非政策的因素,而后者则取决于政策因素。
表1是中国与六国的贸易偏斜指数,作为参照,我们同时也计算了美国与加拿大、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贸易偏斜指数。①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中国与六国之间贸易关系不均衡。中国与日本、韩国的贸易关系较好,这与前面的分析相一致,但是,中国与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南非之间的贸易关系不佳,均出现贸易恶化的趋势,例如,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偏斜指数从2000年的1.16减少到2005年的1.10。第二,中国与六国贸易关系改进空间很大。尽管中国与日本、韩国之间的贸易偏斜指数在2~3之间,但是改进的空间依然很大,2005年美国与加拿大、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贸易偏斜指数分别达到7.12和5.57,远远高于中国与六国的水平。
表1 2000~2005年中国与六国贸易偏斜指数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计算所得。
(二)中国与六国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这里采用的指标是双边综合互补性指数(overall bilateral complementarity,OBC),该指数来源于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elative trade advantage,RTA),后者是Scott和Vollrath(1992)为了改进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②(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而提出的,RTA指数与RCA指数的区别在于,前者同时考虑进口与出口,而后者只考虑出口。RTA指数与OBC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OV和VAR分别表示协方差和方差。当OBC为显著的正值时,两国在贸易结构上呈现互补;反之,若OBC为负值,两国间的贸易结构为竞争性。从RTA与OBC指数的计算过程可以看出,这里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取决于两国的贸易结构,而与两国的贸易规模无关,③为了改进这一缺陷,本文综合两国的贸易规模,计算出其综合OBC指数(表2)。
虽然中国与日本、韩国的贸易关系较其他国家密切,但是,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与日本、韩国的贸易结构呈现较强的竞争关系,2005年中国与日本、韩国的双边综合OBC指数分别为-0.1555和-0.1447。此外,中国与印度的贸易结构也出现较弱的竞争性。相反,中国与澳大利亚、南非和新西兰的贸易结构呈现为互补性,其综合OBC指数分别为0.1020、0.0121和0.0006。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与六国的贸易关系都需要改善,而与新西兰、南非、澳大利亚、印度等四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尤其需要改善。从互补性与竞争性看,中国应优先考虑与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三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改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贸易偏斜指数、OBC指数都是基于历史贸易情况得出的,因此,上述结果也仅适用于短期,如考虑长期影响,则需综合考虑各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各国资本、劳动力等基本经济条件的变化。
表2 2000~2005年中国与六国OBC指数
说明:综合指数是根据2005年的OBC指数计算的,等于“OBC指数×(各国进出口总额/中国进出口总额)”,它同时考虑了OBC指数与贸易规模。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计算所得。
三 不同战略方向对中国的长期影响分析
GTAP模型是由美国普渡大学开发的一般均衡模型(Hertel,1997),在政策对贸易的影响分析中被广泛运用。该模型是一个比较静态模型,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生产者追求生产成本最小化,而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所有产品和投入要素全部出清。在要素市场中,劳动力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而土地在部门间不是完全流动的,所以不同用途的土地价格可以不一致。每个国家只有一个账户,所有的税收和禀赋收入都积聚到这个账户,并通过柯布—道格拉斯效用方程,以固定比例将收入分配到私人消费、存款和政府消费。在GTAP模型中,有两个国际部门(“国际银行”和“国际运输部门”)。各个国家的储蓄汇总到“国际银行”,并根据资本的回报率在各个国家间分配,“国际运输部门”可以平衡到岸价(CIF)和离岸价(FOB)之间差异,并通过双边贸易将世界各国联系起来。本文所用GTAP为第6.0版,模型共包括87个国家(地区)和57个部门,模型数据库基期为2001年。
1.地区、产品分组与模拟方案。模拟分析中,本文将原有的87个国家(地区)重新划分为10个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美国、欧盟25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同时将原有的57个部门重新划分为10个部门:农林渔业、能源产业、原材料、纺织服装业、化工、交通工具、电子、机器设备、其他制造业和服务业等。
在模拟方案上,除了基期方案外,④同时设定了六个政策方案,分别表示中国与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情况,⑤本文主要分析不同方案对中国宏观经济与各产业进出口的影响。
2.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从CTAP的模拟结果看(图2),长期影响与短期影响似乎有所不同,⑥根据对真实GDP、福利水平和贸易平衡的影响,⑦中国与韩国、印度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同时,与南非建立自由贸易区也有微弱的正面影响,而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正面影响不是很明显,与日本建立自由贸易区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换言之,中国应优先与韩国、印度和南非建立自由贸易区,暂缓考虑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建立自由贸易区,并且不应考虑与日本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
图2 不同区域贸易协定对中国的影响
数据来源:GTAP模拟结果。
3.中国与韩国、印度和南非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对各产业的影响。在分析不同战略方向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中国与韩国、印度和南非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将会对中国不同的产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表3 不同区域贸易协定对中国各产业进出口的影响 %
数据来源:GTAP模拟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与南非的自由贸易协定对不同产业的影响是有限的,这一点与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一致的。中国与韩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将对中国的农业、能源产业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这两个产业的出口增长率将分别达到93.47%和15.84%,同时,中国的纺织服装业、交通工具和其他制造业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进口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5.38%、10.46%和18.68%。在中国与印度的自由贸易协定下,中国的能源产业则是喜忧参半,进口与出口都出现较高幅度的增长,同时对中国的化工产业将有积极的影响,出口增长速度达到13.62%。
四 结论与建议
针对中国区域贸易自由化战略的六个可能方向(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南非),本文首先分析了双边贸易关系、贸易结构竞争性与互补性,了解中国与六国短期贸易关系改进的方向,然后通过GTAP模型分析了中国与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的长期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从近期看,中国与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而且,中国与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南非四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尤其需要改善。从竞争性与竞争性看,中国与澳大利亚、南非和新西兰的贸易结构之间的互补性较强,在短期内,双方的贸易关系改善较为有利。(2)从长期看,中国的贸易自由化方向与短期有所不同,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看,中国与韩国、印度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产生较大的正面影响,与南非建立自由贸易区也有微弱的正面影响。但是,中国在与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协定时,要重点关注贸易协定对中国纺织服装业、交通工具和其他制造业等三大产业的负面影响。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显然存在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之处。分析中没有考虑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虽然在GTAP的模拟中包含了各国资本存量的变化,但是并没有考虑中国与六国双边FDI的影响。
截稿:2007年6月1日
注释:
①因为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同属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因此,美国与加拿大、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贸易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自由贸易协定下的贸易关系紧密程度。
②RCA指数由Balassa提出,具体内容参考(Balassa,1965)。
③也就是说,对于两个规模相差非常大的国家,如果其进出口结构完全相同,则会表现出非常强的竞争性,但是,由于规模上的巨大差异,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竞争性其实无关紧要。
④基期方案模拟包括人口、熟练劳动力、非熟练劳动力、资本的变化情况,中国入世导致的关税变化,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带来的关税变化,相关的数据主要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STAT数据库、世界银行发展指数、CPB(1999)、Ahuja和Filmer(1995)、Martin等(2000)、Walmsley和McDougall(2000)等研究成果。
⑤为了简便起见,这里每一种方案都表示双边关税削减为零。如中国-日本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方案表示,中国与日本双边的关税削减为零,其他方案同此。
⑥导致GTAP模拟结果与前面贸易关系分析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在贸易关系分析中,只考虑了历史的贸易情况,而GTAP模拟中是考虑长期效应,它要综合考虑2001~2010年间各国资本存量、人口、劳动力结构与存量等因素的变化。
⑦在总体福利分析上,主要有两种度量方法:补偿等值(compensating variation,CV)与收入等值(equivalent variation,EV),CV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计算的:当价格变化时,消费者为了达到最初的效用水平所需的额外支付,如果以M[U]表示为了实现效用所需求的支出,则CV=M[U0]-M[U1]。EV则用全社会总体收入来表示社会福利水平,因为EV能够全面考虑贸易(进口、出口、关税等)的影响,所以它在贸易福利分析中最为常用。EV的基本定义是福利等于收入的总和,GTAP模型也采用了这一度量方法,若非特别说明,本文中所指的福利为EV,单位为美元等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