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秀[1]2003年在《上海股市中期收益趋势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股票的历史收益对股票未来的收益趋势有一定预测能力。本文对1997—2002年上海股市A股股票月收益率的实证研究表明,过去中期内(1—12个月)表现最差和最好的股票组合在未来中期内表现最差。过去的赢家组合存在收益反转的趋势,过去的输家组合存在收益惯性的趋势。而过去中期内表现一般的股票组合(中等股)在未来的中期内表现最好。 对沪市中期收益趋势成因的研究表明,二因素模型只能对赢家组合的收益反转作出解释,而无法解释输家组合的收益惯性和中等股较好的收益表现。本文认为,投资者对利好消息的过度反应,对利空消息的反应不足,以及中国股市独特的庄股操作,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组合中期内不同的收益趋势。
张浩博[2]2016年在《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与流动性风险溢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流动性是股票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充足的流动性可以保障股票市场交易的顺利进行,若股票市场缺乏流动性,那么市场中的交易会难以顺利执行,并且由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市场将难以正常运行,所以,正是由于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存在才保证了股票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股票流动性直接影响股票交易成本和流动性风险,可以对预期收益产生重要影响,股票市场作为金融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可见,研究股票市场流动性溢价和流动性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投资者把握市场行情变动,更加合理的指定交易策略,有助于监管部门更好的监控市场状况,选择合适的调控手段,在适当的时机对市场进行调控,进而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监管体系的完善,保障市场的健康平稳运行。本文在对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度量的基础上,运用GARCH族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波动的非对称性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ASV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波动杠杆效应。实证结果发现股票市场流动性波动具有显着的非对称性,股票市场流动性波动对利空消息的敏感性要高于对利好消息的敏感性,流动性波动更容易受到“坏消息”的影响。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波动具有低波动和高波动两种状态,流动性波动在低区制状态下具有更快的衰减速度和更长的持续时间,并且波动具有阶段性,从高区制状态向低区制状态转移的概率高于低区制状态向高区制状态转移的概率;上海股票市场流动性波动和深圳股票市场流动性波动在区制持续时间和对波动性反应敏感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本文在对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波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常相关Copula模型、时变Copula模型、时变Copula GAS模型以及时变SJC-Copula模型对我国不同股票市场流动性波动与收益率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发现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波动与收益率之间存在着弱正相关关系;不同市场之间流动性波动与收益率相关关系以及尾部相关关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且同一市场在不同时期流动性波动与收益率相关关系以及尾部相关关系也具有差异性;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波动与收益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存在着显着的时变特征,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随着股票市场行情的变动而变动;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变化率和收益率之间尾部相关性具有显着的非对称特征和时变特征。一般而言,国内外学者将流动性与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预期的流动性对收益率的影响效应,称之为“流动性溢价”;一种是不可预期的流动性变化对收益率的影响效应,称之为“流动性风险溢价”。所以在实证检验我国不同股票市场流动性变化率与收益率之间的时变关系的基础上,依据流动性溢价理论,本文实证检验了我国上海股票市场流动性溢价的存在性,发现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着流动性溢价现象,并存在显着的规模效应,但由于模型的不同价值效应的表现也不同。随后对样本进行行业分组,从行业分组的角度分析流动性溢价的存在性,发现不同的行业组合流动性溢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除电信服务行业外,其余行业均存在流动性溢价现象,但考虑规模因素和价值因素后,部分行业的流动性溢价系数变得不显着。以股票规模和帐面市值比分别作为门限变量,运用门板门限模型实证检验了流动性溢价的规模效应和价值效应;以市场收益率为门限变量时,面板门限模型分析结果发现与传统分组方法结论不同,在市场上涨幅度较小时期与市场下跌时期,流动性溢价的表现具有一致性,此时流动性溢价要高于市场快速上涨时期,并且考虑规模因素与价值因素之后发现,市场不同时期流动性溢价减小。通过构建内生性两状态的markov区制转换模型对不同行业指数流动性与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行业指数流动性与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具有不确定性以及非对称性,各个行业流动性与收益率的相关关系在不同状态下存在着时变特征,并且不同行业相同状态下流动性与预期收益率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性。本文在实证检验了股票市场流动性溢价的非对称性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时变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溢价的时变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为了更好的刻画资产收益中的市场异象的时变性特征,本文运用capm模型、经流动性修正的二因素capm模型,fama-french叁因素capm模型以及经流动性调整的四因素capm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收益的风险溢价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变系数状态空间模型对四个模型进行了扩展,然后运用扩展的时变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比实证估计结果发现四个时变模型对市场风险溢价和价值效应的刻画基本保持一致,对规模效应和流动性风险溢价的刻画在不同的时变模型中存在着差异;通过时变四因素capm模型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流动性风险溢价存在着明显的时变特征。不同时期股票市场流动性和流动性风险的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不同时期投资者因承担流动性风险要求的溢价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更好的把握流动性溢价和流动性风险溢价现象,在实证检验了流动性溢价的非对称特征以及流动性风险溢价的时变特征之后,本文分析了宏观经济因素对流动性溢价的影响作用,并通过b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宏观经济因素对股票市场流动性与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发现宏观经济因素对股票市场流动性与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效应具有阶段性特征,并且不同的宏观经济因素对股票市场流动性与流动性风险在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我国股票市场属于“政策市”,由于财政政策对股票市场的调控效果有限,并且成本更高,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运行能够造成直接影响,为此本文着重分析货币政策对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及流动性风险的非对称影响。本文运用tvp-var模型进行货币政策对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时变影响特征的实证检验,发现货币政策的扩张可以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的改善,货币政策的紧缩会造成股票市场流动性的恶化;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流动性在不同时期的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本文运用MS-VAR模型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效应的非对称性,发现不同的区制状态下,货币供应量、利率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效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徐海洁, 叶庆祥, 陈新秀[3]2006年在《上海股市中期收益趋势及成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前言股票过去的价格变动能否预测未来的价格变动?有效市场假说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股票的历史收益对股票的未来收益有不容忽视的预测能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属DeBondt和Thaler(1985)发现的股票长期收益的反转趋势
侯县平[4]2016年在《中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间的金融传染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以及危机频繁爆发的大背景下,危机通过传染效应迅速从起源国家(经济体)向其它国家(经济体)蔓延。在危机的传染渠道中,金融传染已经成为危机传染的主要渠道。金融传染效应事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经济与金融的安全与稳定,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是证券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自建立以来,不断探索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巨大成就。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与世界金融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也越来越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传染。特别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在新的经济金融环境下爆发的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金融传染效应,对于了解中国金融市场抗风险能力,制定风险控制策略和相应的金融经济政策,深化金融改革和扩大金融开放,保持金融市场稳定,维护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明金融传染效应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上海股票市场、深圳股票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四个市场,基于动态VaR风险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来研究中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间的金融传染效应。首先,本文对传染机制进行了分析。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考虑中国市场结构,分析了投资者行为,发现金融危机后股市与债市之间存在着安全投资转移,且这种安全投资转移行为具有基于市场结构的差异性,投资者行为在交易所债券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间不完全相同。其次,本文对中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动态VaR在统一框架下进行了测度,研究发现:(1)胖尾和有偏分布模型比正态分布模型更加准确的测度了市场风险,因而胖尾分布和有偏分布比正态分布能够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在风险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2)杠杆效应不是风险测度的关键,因而刻画杠杆效应的GJR模型并没有表现出必然比传统的GARCH模型更高的精度。因此,可以忽略杠杆效应对证券券市场风险测度的影响。说明杠杆效应在证券券市场的风险测度中不能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3)最优风险测度模型为在某一覆盖率水平下Backtesting检验的p值最大者,这是因为p值大的模型比p值小模型准确度更高,更加精确的刻画了市场的波动特征和风险状况。这也就是说,要想更加准确的测度风险,应该从众多的波动模型中通过检验来选择最优模型。再次,本文在动态VaR测度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间的金融传染效应,结果表明:(1)整个样本区间,股市与交易所债市、银行间债市的动态风险传导关系具有很大的不同,而债市与上海股市、深圳股市的动态风险传导关系没有不同。(2)金融危机显着加强了股市内部、债市内部的动态风险传导关系。(3)无论金融危机前还是金融危机后,股市与交易所债市、银行间债市的动态风险传导关系不同。(4)金融危机前,仅有股市对债市的传导,金融危机后,不仅股市对债市有传导,而且债市对股市也有传导。金融危机显着加强了股市与银行间债市间的动态风险传导关系,也加强了债市对股市的风险传导能力。(5)股市与银行间债市的动态风险传导关系和金融传染效应非常稳健。(6)交易所债市与银行间债市间的金融传染效应,交易所债市、银行间债市对深圳股市的金融传染效应,以及银行间债市对上海股市的金融传染效应都非常稳健。(7)交易所债市、银行间债市之间的差异,在它们与股市间的动态风险传导关系中,实实在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造成了它们与股市间动态风险传导关系的不同,而上海股市、深圳股市间的差异,仅在较低风险时它们与交易所债市间的动态风险传导中发挥作用,造成们与交易所债市动态风险传导关系的不同。这说明债市间的差异大,影响大,股市间的差异小,影响小。总体来看,无论是债券市场内部和股票市场内部,还是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之间,金融危机前市场间的动态风险传导总体较弱,而金融危机后市场间的动态风险传导明显加强,关联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表明金融危机显着强化了中国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动态风险传导关系,市场间存在着金融传染效应。交易所债市、银行间债市之间的差异造成了它们与股市间动态风险传导关系的不同,表明债市间的差异造成债券市场间的资金、信息等还不能充分有效的流通,两市仍处于一定的分割状态。稳健性分析结果表明,股市与债市间的动态风险传导及金融传染效应具有较好的稳健性。此外,从投资者行为的角度分析了传染机制,发现因市场差异的存在,投资者行为在交易所债券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间不完全相同。最后,本文进行了总结,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建议:(1)金融监管首先都必须充分考虑金融市场间的金融传染效应,特别是重大金融危机传染效应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以保证金融体系才能健康平稳运行。其次,要充分考虑债券市场在受到冲击后的对外风险溢出能力。债券市场在受到冲击后变成股票市场乃至其它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源,不考虑债券市场的风险溢出,将可能低估风险,造成监管措施不当,引起金融系统动荡。再次,要提高监管措施的协调性和针对性。金融市场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市场之间的风险传导关系与冲击前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必须提高政策的统筹协调性,兼顾各个市场间的变化,同时,要加强政策的针对性,要针对不同的市场特别是不同的债券市场,充分考虑市场间的差异,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2)不同债市与股市间的风险传导不同,表明债市间的差异造成债券市场间的资金、信息等还不能充分有效的流通,两市处于一定的分割状态。分割状态不利于债券市场的发展和监管,不利于债券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债券市场建设力度,建立统一互联高效的债券市场,建立一个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强大债券市场,使之成为股票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缓冲器,特别是对重大危机的风险缓冲作用,对于维护中国金融市场安全与稳定,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对投资者而言,金融传染效应使得投资组合的风险分散效果降低,因此,在进行资产配置时也必须要考虑市场间的金融传染效应,特别要考虑面临重大危机时的金融传染效应,才能进行合理的投资组合选择,以便有效的分散投资风险。
朱曦[5]2008年在《沪深A股市场惯性效应和反转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沪深A股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西方成熟股市相比,沪深A股市场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中小投资者比例高、内幕交易和市场投机严重、金融产品单一及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等,因此我国沪深A股市场仍处于非有效市场水平,存在股价的惯性效应和反转效应异象。近年来,“惯性效应”和“反转效应”作为令人迷惑的股票市场异象,已经成为金融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这些现象的实证检验和形成机理的研究直接推动了证券市场微观理论及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根据行为金融理论的观点,“惯性效应”显示股价对信息的反应不足,“反转效应”显示股价对信息的过度反应。研究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现象的存在性一方面有助于验证有效市场假说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可以指导投资者选择更有效的投资策略,通过反转投资策略或惯性投资策略进行套利活动。因此关于“惯性效应”和“反转效应”异象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也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全面探讨了我国沪深A股市场惯性及反转效应异象及影响因素、形成原因,对沪深两市异象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比较,并在实证检验基础上就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机制和交易者行为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分别以沪深A股市场作为两个研究个体,同时,为了保持沪深A股市场连贯的股票价值评估模式和足够的研究样本数量,避免由于股权分置改革所导致的市场差异性,选择了1997年1月1日至2005年4月30日沪深A股市场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在六种形成期交叉搭配六种持有期下,沪深A股市场中各自执行惯性策略或反转策略的显着获利模式。第二,从市场状态因子和个股特征因子这两个维度出发,分别检验不同因子作用下沪深A股市场惯性及反转策略的获利模式,并对不同因子下两市异象的表现差异性进行了比较,以进一步考察在加入各种市场状态因子和个股特征因子情况下,沪深A股市场惯性与反转策略获利模式的特性。第叁,在上述两步基础上,结合国外研究的成果并考虑国内沪深股市的特点,筛选了计量沪深A股市场目标股票的十个因素,采用Fama-Macbeth模型进行指标的敏感性分析,即首先分别对沪深A股市场十个因素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筛选出较敏感的因素并分别对沪深股市进行两两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在两两因素敏感性分析基础上继续筛选出敏感因素作进一步的叁叁因素分析和相关的动态组合检验,通过Fama-Macbeth模型对沪深A股市场截面风险补偿与惯性和反转策略收益分解进行分析,探讨导致沪深A股市场不同股票惯性策略获利性差异的敏感因素。最后采用Fama-French叁因子模型分别对沪深A股市场进行市场风险、规模效应、净值市值比效应的检验。第四,从证券市场的微观结构出发,运用Hasbrouck模型,通过分析目标股票的实时买卖交易价格中包含的信息不对称性,探讨沪深A股市场知情交易者掌握的私有信息与导致沪深A股市场股票价格惯性和反转效应异象之间的关系,并对沪深A股市场的股价信息不对称性及其原因进行比较和分析。第五,进一步从投资者行为角度出发,将投资者分为知情交易者和非知情交易者,运用投资者心理模型,通过对投资者的守旧性和表征性启发式思维方式的分析,说明投资者行为方式对形成股市异象的影响,并进一步从博弈论角度探讨了两类交易者的交易策略,阐述引起沪深A股市场惯性和反转效应异象的形成机理。现将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总结如下:1、沪深A股市场在不同形成期搭配不同持有期下,执行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获利性方面具有很强的联动性,两市均表现为短期的惯性收益,中期的反转收益,长期的惯性收益现象;且沪深两市均表现了“强者衡强,弱者衡弱”、“追涨杀跌”的反应强度,但深市比沪市表现出更强烈的惯性策略获利性。2、沪深A股市场的股票收益率受不同市场状态因子和个股特征因子的影响,其中个股特征因子对沪深A股市场影响显着,沪深A股市场在不同因子作用下具有相似的反应趋势,但深市表现出更强的惯性收益特征。3、采用Fama-Macbeth模型对导致沪深A股市场不同股票惯性策略获利性差异的敏感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影响沪深股市股票回报率变动的共同因素是流通市值效应和价格效应,此外换手率效应对沪市股票回报率有大的影响,而深市的股票回报率还受交易金额效应和换手率效应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市场系统风险β值对深市股票的平均回报率有较大的负向影响,而对沪市股票的平均回报率影响不大。由此表明深市的市场风险大于沪市。4、我们在进行沪深A股市场的Fama-French叁因素模型检验中发现,规模效应和市值净值比效应对沪深A股市场均具有显着的影响。叁因子模型进一步证明尽管两市同时反映出具有净值市值比效应,但规模效应对两市具有更显着的影响性。另外,叁因子模型的实证结果也显示出,与沪市相比,深市承受的市场风险高于沪市,受账面市值比因子的影响小于沪市。5、采用Hasbrouck模型从信息传播模式角度探讨了沪深A股市场惯性与反转效应异象的形成机理,发现沪深A股市场中知情交易者掌握的私有信息分别是导致两市股票价格惯性和反转效应异象的重要因素。受我国沪深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特殊性的影响,Hasbrouck模型显示的沪深A股市场的市场交易信息含量统计结果呈现两头不对称的哑铃形状,即交易信息含量比重很高的股票比例大大小于交易信息含量比重低的股票比例,实证结果不同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市场采用Hasbrouck模型呈现的纺锤形状,即两头比例很低,结果基本集中在平均值附近。由此解释了与成熟股市相比,我国沪深A股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庄股”现象横行的现象。另外也说明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投资技巧和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不成熟状态,投资者更热衷于通过内幕信息获利,这是导致市场规范度低的原因之一。6、从沪深A股市场中的投资者行为方式看,我们发现两市的投资者行为符合守旧性和表征性启发式思维方式,这从投资者心理学角度解释了导致沪深A股市场存在惯性效应和反转效应的原因。从投资者行为角度看,在以散户为主的沪深A股市场,庄家与散户博弈的过程中采取欺诈行为以及散户采取跟庄行为,是导致沪深A股市场存在惯性效应和反转效应的重要原因。论文主要创新点:1.采用严格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分别以沪深A股市场作为两个研究个体,对两市的惯性与反转效应异象进行检验和全面比较,发现沪深A股市场均具有惯性与反转异象,两市场具有明显的联动性,但从反应强度上看,深市显示了更强的惯性效应。2.沪深两市所表现出的惯性和反转效应异象的差异性表明两市具有不完全相同的运行规律,由此导致两市投资者获利策略也不尽相同。本文的研究比较了沪深两市不同的运行特征,指出投资者需要根据自身的投资目标,针对不同的市场运行特征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本研究填补了现有研究沪深A股市场运行特征的空缺。3.运用Hasbrouck模型通过分析股票成交价、成交量之间关系,检验沪深A股市场中价格包含的信息不对称性及其影响程度,首次发现我国沪深A股市场的目标股票的股价信息含量呈现两头不对称的哑铃形状,该结果不同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市场相关股票的股价信息含量呈现趋向于均值的纺锤形状。实证结果一方面显示出我国以散户为特征的市场结构对信息处理能力弱,无法主动获得且无能力加工相应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沪深市场上庄家凭借资金、人才等实力,对少数股票拥有内幕信息并以此获利的事实,同时实证结果也说明了导致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度低的原因之一是投资者投资技巧和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不成熟状态,投资者更热衷于通过内幕信息获利。对扩展金融微观结构理论运用范畴作了有益尝试。4.与现有对我国股市价格包含不对称信息的相关研究相比,本文采用Hasbrouck模型对沪深A股市场信息不对称性的研究更加全面和系统,避免了现有研究中采用百分比均值形式对两市不对称信息单一、粗糙描述的现状,提高了研究结果对现象的揭示和反映能力。5.尝试采用投资者心态模型从投资者的守旧性和表征性启发式思维方式角度解释沪深A股市场惯性及反转效应异象形成的原因,并采用沪深A股市场的实际交易数据进行模拟验证。模拟结果从投资者行为角度进一步验证了投资者思维模式对我国沪深A股市场惯性及反转效应异象的产生有影响作用。
彭莉[6]2014年在《中国股票市场国际联动性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生产的国际化、国际资本的跨市场套利以及投资者心理的一致预期等因素使得各国股市之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同涨同跌”现象,特别是发达国家股市之间可能存在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也处于改革和转型的对外开放过程中,“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各项制度安排在逐步有序进行。在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开放的环境中,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处于什么样的关系,外围市场的变化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如何,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资本市场的波动性与安全问题,更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此背景下本文的研究重点定位于开放背景下中国股票市场与国际股票市场的联动性及影响因素,以及极端条件下比如金融危机的冲击,对我国股票市场国际联动性的影响。本文在对相关理论、现实背景、文献资料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首先从整体上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状况及开放进程进行描述,研究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率与波动率是否与国际市场具有一致性的趋势,对中国股票市场与国际股票市场的相关性进行描述。其次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在开放背景下的各个阶段的波动性特征,以及中国股票市场与国际股票市场的联动性是否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强。然后讨论了在极端情况下,比如金融危机的冲击条件下,我国股票市场与国际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再然后对我国股市国际联动性变化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进行了描述,阐述了股市的国际联动与金融安全,最后得出结论和研究的展望。本文的内容结构如下安排:第一章是导论。本章首先提出问题,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中国股票市场正处于国际化进程之中,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股票市场与国际股票市场联动性如何表现,金融危机的发生对联动性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从什么角度来影响中国与国际股票市场的联动性?联动性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然后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其次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资本市场联动性:理论与文献。本章首先对股票市场的联动性进行理论解释,其次从经济基本面和行为金融两个角度对联动性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从叁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回顾。一是世界各国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性,二是中国股票市场与国际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叁是中国股票市场各指数之间的联动性。最后总结了现有研究的结论和不足,指出了本文研究的视角和定位。第叁章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波动:事实与特征。本章首先介绍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概况和国际化进程;然后以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叁次金融事件为切入点,对国内外股票市场的波动性特征进行描述,在描述过程中将每次金融危机分成叁个阶段,分别讨论每个阶段国际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变化,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是否存在波动一致的趋势;最后对我国股票市场与国际股票市场的收益率联动性和波动率联动性进行描述,为后面的实证研究做下铺垫。第四章开放环境、股市联动与实证分析。本章首先讨论我国股票市场在国际化进程中,我国股票市场与国际股票市场的联动性变化,讨论在国际化进程当中,哪一个阶段对联动性产生重大影响;然后讨论国际股票市场对我国证券市场开盘价以及收盘价的影响,同时也包括我国证券市场对国际股票市场的开盘价和收盘价的影响,最后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更深层次的解释。第五章金融危机、风险冲击与动态检验。本章主要讨论中国股票市场在极端条件下与国际股票市场的联动性,以美欧金融危机为切入点。美国金融危机前后我国股票市场与国际股票市场的联动性变化: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收益率的联动性与波动率的联动性。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研究了美国金融危机前后的联动性变化以及次贷危机爆发后的各个阶段我国股票市场与国际股票市场联动性的变化特征。第六章联动变化、的影响因素与金融安全。本章首先对前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对不同阶段中国股票市场国际联动性变化特征进行比较,其次基于中国的实际环境出发,从金融市场的传染、金融市场一体化、技术进步、国际货币政策的变化四个角度分析了影响股票市场联动的外部驱动因素,从我国货币改革、贸易变化、监管放松角度分析了影响股票市场联动的内部驱动因素。最后提出了联动变化对于金融安全的影响。第七章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我国股票市场的逐渐开放,中国股票市场与国际股票市场的联动性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总的看来动态相关性较低,并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在极端情况下,比如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我国股票市场与国际股票市场在金融危机期间与国际股票市场的联动性显着增强,联动增强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全球经济基本面的恶化与金融市场传染两方面的因素。国内股票市场与国际联动有好处,也有坏处。联动是一把双刃剑,在金融稳定的时候,它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国内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有效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同时国际资本的进入可以提高国内股票市场的运行效率;但是在它遇到危机的时候,可能出现剧烈波动,因此需要加强管理,利用好国际市场配置资源,防止国际炒手利用中国市场进行投机,维持中国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
邹莉娜[7]2007年在《影响我国股市异常波动的行为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波动性是股票市场与生俱来的基本属性,一个成熟稳定的股票市场应该具有适度的波动性。然而频繁且剧烈的波动会使投资者难以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同时也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诱发经济危机。因此对股票市场上收益率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现代金融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股市至成立以来,股价一直处于异常波动之中。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的传统金融理论对股市异常波动现象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本文借鉴行为金融理论,对引起股市异常波动的行为因素作了理论和实证上的探讨。希望为异常波动现象的研究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建议,为投资者、上市公司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等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论文首先阐述了研究目的和意义,对股价异常波动现象的特征和影响因素两个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介绍了本文所作的研究工作。其次对股价异常波动特征、估计异常波动的常用模型和相关行为金融理论作了介绍和比较分析。再次,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对非理性投资者心理偏差引起的损失规避行为对股市波动的影响作了分析,建立了股票收益率与损失厌恶投资者上期效用之间的回归方程。然后对政府行为对股市异常波动造成的影响作了分析,分时段检验了沪深股市在信息冲击下,股票收益率所表现出的非对称波动性。最后总结了全文的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并讨论了本文的研究局限和有关研究领域未来的扩展方向。本文的主要结论是:我国股市中,非理性投资者占了投资群体的绝大多数,即我国投资群体普遍素质不高,缺乏理性的投资意识;非理性投资者的损失规避行为是影响股市异常波动的重要因素;政府行为也是影响股市异常波动的重要因素;沪深股市之间存在一定的联动性,对政策信息的冲击,收益率序列反应出非对称波动。
罗庆忠[8]2004年在《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与创新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遵循从证券市场到证券行业再到证券公司的研究路径,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中国证券市场和证券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互动关系,深入研究了证券公司的发展和创新问题。论文首先对我国证券公司的经营困境以及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等环境的巨大变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然后采用效率理论以及 FMH、BF 等非线性理论对中国证券市场进行了分析和实证研究;采用产业组织理论对证券业发展和竞争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根据创新理论,提出了证券公司为摆脱困境而必须采取的制度、广义业务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以及相应的发展和扩张的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信息效率和运行效率分析,得出中国证券市场效率低下和长期高运行成本的结论,同时阐述了证券公司在提高市场效率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实证研究得出我国证券市场具有非线性特性,为证券公司认识市场和采用新的方式进行投资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持。2.对沪市 345 只 A 股样本的 49 万个日收盘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证券市场存在一次较大的收益反转现象和具有明显的长期持有获利现象,并提出了以长期持有的价值型投资为主、短期积极型投资为辅的投资管理策略。3.利用 SCP 模型,通过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等叁个方面对中国证券业的发展和竞争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跟美国证券业的对比,总结出中国证券业处于低集中到准中寡占阶段,发展空间巨大但必须提高进入壁垒。4.分析我国退市的 9 家证券公司,得出违法违规经营是退市的根源,亦是证券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而提出进行法律风险管理的首要性和紧迫性。5.在公司制度创新方面,提出了股权结构的四个优化方向和四种创新途经,公司治理结构的六种创新方式,公司组织结构的四种创新模式;在广义业务创新方面,提出了经纪业务的四种创新方法,发行与承销业务的五种创新途径,证券研究的两种创新途径,受托资产管理业务的深化和拓展,叁种广义财务顾问业务的开发。6.在管理理创新方面,提出了根据叁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不同类型证券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方法;提出四个方面的融资制度创新和七种融资渠道的拓展方法;提出了“加强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的思想并重点提出了法律风险管理的四种措施和市场系统风险管理的五大对策。7.提出中小证券公司的专业化、组织化和大型证券公司的大型化、集团化的发展方向及其相应的实现途径。
任开宇[9]2004年在《沪深股市风格投资:适用性、周期性和转换策略》文中研究指明风格投资是组合投资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很多实证研究表明,证券市场存在许多违背有效市场假设的市场异象,而风格投资实际是市场异象策略在投资中的应用,资金机构化促使风格投资在成熟股市逐步成为主流投资模式。在新兴加转轨的沪深股票市场,传统坐庄模式的失灵,以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投资模式,风格投资在国内沪深股市是否适用以及如何应用将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从美国股票市场当前风格投资实践来看,基金持股都有鲜明的风格特色,并能坚持设定的基金风格,但是,就大多数风格转换基金而言,转换的结果却并不是市场的最佳结果,转换效果的不尽理想部分反映了基金风格转换其实相当困难。在介于成熟股市和新兴股市的中国台湾证券市场,尽管基金发展有一定的历史,但风格投资似乎刚刚起步,基金风格并不显着,且基金在叁年内难以持续保持同一基金风格,说明风格投资在台湾尚在摸索发展阶段,尚未达到成熟稳定阶段;沪深股市的证券投资基金虽然在基金契约中存在着种种迥然不同的投资理念和风格表述,但在实质上,基金风格却并没有显着差别,同一时间段上大多数基金持股雷同、风格差异不大,羊群效应非常明显;特别严重的是,绝大多数基金实质都是风格转换基金,偏向于追逐优势风格,这种倾向容易形成追涨杀跌的风险放大机制,对市场的稳定非常不利,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在于基金缺乏对风格投资的信心,以及对投资过于急功近利,因此风格投资在国内很有推广的必要。就1994年5月至2004年4月整体样本而言,无论从收益率指标还是从衡量综合业绩指标的詹森指数、特雷诺指数或是夏普指数来评价,沪深股市都呈现出显着<WP=154>的价值市价比异象和规模异象。高净值市价比组合的投资绩效高于低净值市价比组合的投资绩效、小盘股组合的收益率也高于大盘股组合的收益率,不仅如此,高净值市价比组合和小盘组合的收益率也高于同期市场指数的收益率,并且这些收益率差异完全具有经济上的意义。但是,沪深股市并不符合益本比异象的假设,虽然对非亏损股而言,沪深股市都存在一定益本比异象,但对亏损股和微利股而言,却存在着与益本比异象相反的现象,即亏损越高,反而收益越高。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净值市价比、规模和益本比对收益率的影响程度存在着一定差异,其中净值市价比对收益的影响最为显着,其次是规模,最后是益本比指标,在控制净值市价比指标和规模指标后,益本比指标不再显着,这说明益本比异象仅仅只是净值市价比异象和规模异象的孳生异象,并不具有独立性,因此,高益本比风格策略在目前国内股市还难以成为一种有效的风格投资策略。对产生净值市价比异象和规模异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风险因素和流动性因素都难以对价值溢价的原因作出解释,价值溢价很可能是价值股股票存在着经营困难,市场对经营困难存在过度反应的结果,而行为金融学上的市场过度反应实际上在短时间内很难消除,因此可以预计价值溢价还将持续存在;规模异象很难用风险因素、被忽略公司效应和经营困难因子解释,流动性因素和市场操纵假设可能部分可以解释小公司溢价,但对于小规模组合来说,流动性问题不再存在,而个别股票的市场操纵并不能影响组合的投资绩效,从组合投资角度来看,小规模组合溢价也将持续存在,建立小规模风格组合在未来市场内依然可行。沪深股市存在着显着、独立、并有行为金融理论支持的净值市价比异象和规模异象表明,在沪深股市中进行价值风格投资和规模风格投资是有效的,机构投资人至少可以据此建立两种风格投资组合。理论分析表明,只要存在着基于基本面研究的基础价值投资者,以及基于风格优势判断的见风使舵交易者,在两类投资者相互的风格追逐下,风格投资收益率将存在着过度反应现象,在市场矫正过程中风格投资也必然呈现周期性的循环特征,因此,单一的风格投资不应是市场的最优策略,更好的策略应该进行风格轮换,但这必须对风格优势转换有比较准确的判断。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沪深股市在规模风格和价值成长风格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现象,分六组后的最大净值市价比组合和最小净值市价比组合收益率差,以及最大规模组合和最小规模组合的收益率差的周期性更为显着,且实证研究证明,最好的价值成长风格轮换策略和规模风格轮换策略都显着超越买入并持有单一风格的投资策略。我们同时也发现风格波动趋势存在着二个特征:其一,价值成长周期波动趋势和规模并不一致,1997年前的价值成长波动更为明显一些,且幅度较大,但规模风格趋势在2001年之前却相对平<WP=155>缓,幅度变化不大。始于2001年6月后的市场连续下跌使价值成长风格和规模风格周期性消失了好长一段时间,但在2004年市场上涨过程中,风格周期性重新又出现了,没有任何证据显示风格周期性随着市场的发展而消失。其二,价值成长风格配置和规模风格配置在市场上涨和下跌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尽相同,在市场大幅上涨过程中,价值风格配置更重要一些,在平衡市场中,规模配置作用要高于价值配置的作用,但在市场巨幅下跌过程中,价值配置和规模配置都没有太多的作用,基本和随机选股没有显着差异?
颜淑姬[10]2005年在《中期财务报告会计盈余与股价波动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期财务报告的产生以及不断的规范和完善,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时效性,以及它较之年报的决策有用性,有利于消除证券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抑制内部交易行为和欺诈行为,有利于实现证券市场的公平和效率,因此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我国自1993年开始披露中期财务报告以来,历经十几年,不断规范不断完善,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还存在不少理论研究的空白。如会计盈余是否对股价波动存在直接影响,投资者能否区分不同性质的会计盈余,其中的持久性盈余具有多少信息含量,与总体会计盈余相比哪个信息含量更高。除了会计盈余对股价波动有影响外,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对股价波动产生影响等等。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尝试回答上述有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采用了盈余反应系数法。在样本和窗口选择的基础上,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全面摊薄的未预期每股收益作为会计盈余的衡量指标,定为自变量,同时将中期股利分配预案,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以及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作为控制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定量分析。并对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全面摊薄的未预期每股收益为自变量的回归结果同未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全面摊薄的未预期每股收益为自变量的回归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全面摊薄的未预期每股收益具有与股价相关的信息含量,且前者的信息含量高于后者,意味着投资者具有有限理性,能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会计盈余。中期股利分配预案能在会计盈余的基础上提高股价波动的解释能力。而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与股价波动无关。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只在个别年度对股价波动产生影响。会计盈余在盈余披露日及之前具有与股票价格相关的信息含量,而在盈余披露日之后则不具有与股票价格相关的信息含量。这表明证券市场能对中期盈余做出预期反映,沪市证券市场达到半强式有效。
参考文献:
[1]. 上海股市中期收益趋势实证研究[D]. 陈新秀. 浙江大学. 2003
[2]. 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与流动性风险溢价研究[D]. 张浩博. 吉林大学. 2016
[3]. 上海股市中期收益趋势及成因的实证研究[J]. 徐海洁, 叶庆祥, 陈新秀. 浙江统计. 2006
[4]. 中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间的金融传染效应研究[D]. 侯县平. 西南交通大学. 2016
[5]. 沪深A股市场惯性效应和反转效应研究[D]. 朱曦.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6]. 中国股票市场国际联动性实证研究[D]. 彭莉.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4
[7]. 影响我国股市异常波动的行为因素研究[D]. 邹莉娜. 重庆大学. 2007
[8]. 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与创新研究[D]. 罗庆忠. 天津大学. 2004
[9]. 沪深股市风格投资:适用性、周期性和转换策略[D]. 任开宇. 吉林大学. 2004
[10]. 中期财务报告会计盈余与股价波动的实证研究[D]. 颜淑姬. 浙江大学. 2005
标签:金融论文; 证券论文; 投资论文; 投资论文; 债券市场论文; 投资收益率论文; 美国金融危机论文; 股票收益率论文; 沪深指数论文; 股票分析论文; 全球金融危机论文; 金融论文; 沪深股市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股市论文; 股票论文; 证券论文; a股市场论文; 流动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