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偏差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偏差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对策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高中地理必修3的重要内容,包括区域环境与发展、流域开发、区域农业生产与可持续发展、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些内容都是以某一个具体区域作为案例,其中,区域环境与发展和流域开发选取的案例,普适性和经典性很强,大部分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基本上都有成熟的教学模式,都能使用案例教学的一般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教学时仍过于模式化,案例教学存在一些偏差。因此,还原区域发展的真实情况,给出可靠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举措显得十分必要。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偏差 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基本上都有一个成熟的教学模式,就是区域界定、区域背景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状况、发展中的问题和成因分析,以及综合性的整治措施,然后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迁移。即让学生运用这一分析方法解决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此检验案例教学法的普适性。但大部分教师教学时会出现以下偏差,笔者认为应予以矫正。 1.区域背景分析中,轻视概念解读和区域地理背景分析 在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及可持续发展,以及流域开发部分,不同版本教材选择的区域案例不尽相同,人教版选择的是山西能源基地、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与整治的案例;鲁教版选择了德国鲁尔区的综合开发与整治以及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整治的案例;而湘教版的资源开发选择的是鲁尔区,流域选择的是田纳西河。也有不少教师自己开发教学资源,如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及其防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石漠化及其治理,等等。大部分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对区域环境问题的概念本身解读不到位,如荒漠化、石漠化、湿地、水土流失等,轻视概念解读,从而导致学生对后面的成因分析、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出现偏差。 另外,教师对区域背景分析不够重视,在讲区域环境问题时,背景分析时间较少,往往很快过渡到区域环境问题。地理学讲究的是在一定区域进行成因分析,尤其是区域的早期开发,没有背景条件的深刻分析,区域的发展状况及问题就不能全面呈现,后续的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就不可能透彻,因地制宜的整治措施更难以有针对性,这是笔者在课堂教学观察中发现的一个重要现象。 2.问题成因分析中,重视人为因素分析,轻视自然因素分析 教师在讲到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时,几乎会不约而同地强调人为原因的破坏: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发等,往往使学生误认为人类是区域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这种教学导向存在偏差。确实,很多环境问题是人类在发展中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生态平衡失调而造成的,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形成不可忽视自然原因。如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如果不是气候干旱,沙性土壤,不可能这么严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如果不是由于黄土高原位置的过渡性、土质的特殊性、气候的大陆性及自然灾害的频发性,也不可能这么严重。 3.区域发展分析中,注重区域发展的成果分析,而缺乏时间维度的清晰界定 安徽省地理教研员吴儒敏老师曾说,没有时间界定的空间结论是不可靠的。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区域开发与整治分析时,缺乏时间的有效界定和分析。如针对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及整治,对该流域的自然地理背景进行分析,从地形的高低起伏、水系的发育、气候条件以及矿产资源等背景条件进行分析,然后讲到发展。应该强调18世纪30年代以前、18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及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它的发展理由,从整个区域发展历程来看,人类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人地关系的协调与发展的步伐。 事实上,在区域开发初期,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也比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但随着时间推移,经济不断发展,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现象愈加突出,人类开始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努力促进人地和谐发展,区域环境问题又得到了改善,人地关系又逐渐从紧张走向和谐。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都经历了相对协调—不协调—协调的历史周期,离开时间维度,偏重某一时期的区域发展分析,是不全面也不科学的。 4.讲述环境问题时,往往夸大问题的危害,而轻视人类为了改善环境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教师在进行区域环境问题的解读时,往往都会选择黄土高原贫穷地区、鲁尔区的烟囱林立和浓烟滚滚、田纳西河流域严重污染等的画面,让学生触目惊心。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看到人类为了改善环境而采取了不少措施,政府也有所作为,这是一种正能量。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弱化了人类为了改善环境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事实上,无论是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还是西北荒漠化防治,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了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每年都会投放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林草种植面积等,教师应呈现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变化的景观图片和视频,弘扬人类改善自然环境,促进人地和谐发展的主旋律。 5.讲述治理措施时,偏重点对点分析,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举措 尽管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各不相同,环境治理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但区域的治理措施应该是综合的和系统的。例如,黄土高原地区针对土地利用不合理、植被破坏等问题,提出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的治理措施。鲁尔区针对产业结构及环境恶化的问题,提出了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发展新兴工业,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等举措。以上案例所涉及区域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针对性都很强,许多教师在让学生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时,也都能做到具有针对性、点对点。例如,植被破坏—植树造林—生态效益;区域农业的综合开发—经济效益;控制人口—提高素质—社会效益,强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但是区域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发展因素也很多,任何地区的区域发展与治理,都应考虑到当地处于怎样的区域发展阶段,以及当地的政策环境、宏观经济形势等诸多因素,往往机械地考虑点对点的措施是不妥的,也是不全面的。 事实上,在区域发展与治理中,最适宜的是走综合发展的道路,既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并治理环境,更要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强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突出地理学的视角。 6.就区域讲区域,很少涉及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例如,有的教师讲到鄱阳湖的湿地开发,往往只注重鄱阳湖小区域的背景分析和发展问题,而没有从整个长江流域大区域的背景思考其给鄱阳湖生态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讲到西北荒漠化,往往只强调在荒漠化的方向上进行综合治理,而缺乏对整个西北地区甚至是荒漠化的源头进行分析。任何小区域都是大区域的一部分,教学中不可孤立小区域,而应将小区域置身于整个大区域下进行考虑,这样考虑区域的发展才可能更加全面。 7.区域选择重国内、轻国外,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情怀 根据课程标准自主选择区域,进行区域环境问题及发展的探究时,绝大多数教师都选择国内的区域,很少选择美国、德国、英国等世界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殊不知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有更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更加注重综合治理。同时,选择国外区域案例能够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情怀。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对策 1.区域环境问题自身的概念解读要到位,不能模棱两可 如前所述,荒漠、荒漠化、水土流失、石漠化、湿地、产业结构、综合治理等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对其解读到位,并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区域发展决策明确了方向。 2.区域地理背景分析要到位,切实增强地理的学科性 如鲁尔区的发展背景分析,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并从教材中提取鲁尔区的区位背景:德国的西北部,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总面积4500平方千米,人口约600万,这里存在潜在的市场条件。交通背景:欧洲的十字路口,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水路、公路密布,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捷。资源背景:丰富的煤炭资源,区域外提供铁矿石,通过资源背景分析,可以为鲁尔区的传统产业和产业结构单一提供背景佐证。只要以上区域地理背景分析到位,区域的发展状况及问题就一目了然,因此区域地理背景分析是基础和关键。 3.问题的成因分析,要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析并重,不要把所有成因都归于人类 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早期发展中自然因素是主要的,到了发展阶段,人类的干预愈加明显,人地矛盾突出,到了后期,人类在改善环境方面的努力又是主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扩大人为因素,既要看到当前的问题,更要看到问题的成因以及人类针对问题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和所做的努力。 4.讲危害,要正视人类为了解决问题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例如,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了很多综合性的措施,如工程措施: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建基本农田、抽引水灌溉;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轮作套种;生物措施:种植乔灌木,种植草本植物,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笔者于2014年到过延安,当地老百姓说,现在的年降水量比10年前多了很多,气候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渭北高原葡萄生产示范区环境优美,经济效益好。应该说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改善生态条件,这都是政府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这对于当地人民来说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惠民工程。这些成绩应在教学中给以呈现和肯定,让学生饮水思源,心存感恩。 5.在个性化解决措施的基础上,多增加综合因素的考量,强调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 针对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提出植树造林,收到了生态效益;针对小流域小区域环境问题,提出区域农业的综合开发,取得了经济效益;针对人口的过度增长,提出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有相应的举措。但是,在强调措施时,应综合考虑,既不能停止发展,也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变化,而要走综合发展的道路,更要强调可持续发展,任何一项举措,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强调措施时一定要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系统考虑,防止点对点的线性措施,强调综合和全盘考虑。 6.在讲解区域自身问题和解决措施后,应跳出区域,将本区域放在更大尺度的区域下进行区域联系的探究 区域内部强调因地制宜,不同区域应有不同的治理措施。小区域要强调可持续发展,综合治理。大区域要考虑区域联动,全盘考虑。例如,在考虑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问题时,既要看到上游地区对黄土高原的影响,也要看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下游地区自然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7.升华并形成一定的地理学科思想 大家都能总结出案例教学的一般方法,也有把这一方法迁移的意识,但往往缺乏在其他区域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深度分析、探究、运用的时间保证,更缺乏地理学科思想的建设。人地关系的思想是地理学的重要思想,但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走向人地和谐,值得深入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求我们注重今天,研究昨天,更要考虑未来和长远。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想,也是地理学的重要思想,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这种意识,并长期坚持。此外课堂教学中也要有建模的思想,不要因循案例教学的一般模式,不能刻板地僵化模式,因为学生在变、内容在变、手段在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偏差及对策_可持续发展论文
“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偏差及对策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