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的基本路线论文,政治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应对当前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理论支持。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引向深入,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在应对金融危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必须全面正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统一认识,形成共识。
党的基本路线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
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更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胜利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所在。推动科学发展,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科学发展就没有了物质基础。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基础。推动科学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离开四项基本原则,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偏离方向,误入歧途。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离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
毋庸讳言,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非常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贫富差距拉大,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高。所有这些矛盾和问题,虽然发生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但绝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更不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造成的。如果说这些矛盾和问题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有什么联系的话,那只能是我们在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全面、不彻底、不到位的环节和方面。所以,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时,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在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前提下研究和探索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任何企图在封闭僵化的老路上,或在改旗易帜的邪路上去寻求化解矛盾、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所谓“灵丹妙药”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行不通的,不得人心的,注定要失败的。
全面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人民群众的利益往往是具体的、多样的、分层次的,有时还是矛盾的。所以,科学发展观讲以人为本,不是一般的讲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而是讲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内含着多方面、多层次的辩证统一关系。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其中的每一个辩证统一关系,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统一。既不能片面地强调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而否定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把关乎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事置之度外,也不能片面地强调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而否定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不注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动员人民群众以长远利益为重,自觉地以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辩证统一。既不能片面地强调人民群众的局部利益而否定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任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泛滥成灾,任凭少数人在那里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一套;也不能片面强调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而否定人民群众的局部利益,不注意调动与保护地方和部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人民群众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动员人民群众以大局为重,自觉地服从整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既不能片面地强调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而否定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放纵极端个人主义发展蔓延,侵害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也不能片面地强调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而否定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不注意对人民群众个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甚至侵犯个人的合法权益。当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动员人民群众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甚至为集体利益做出必要的牺牲。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不能因为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的利益而否定其他方面的利益。既要注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不断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又要注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尊重他们的主人翁地位,组织他们行使好当家做主的权利;既要注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断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净化他们的文化环境,又要注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社会利益,搞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
从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高度坚持落实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讲的以人为本,是目的不是手段。我们党所以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提出来,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的。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说到底,也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此可见,我们党在科学发展观中提出以人为本,既不是为了装潢门面、哗众取宠,也不是为了一己之私、沽名钓誉,而是为了更好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更好地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执政理念。
要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第一位的是端正动机和目的。在实践中,少数党员干部不是把以人为本作为目的去追求,而是将其作为树形象、造口碑、争官位的手段去运作。他们打着为民造福的旗号,热衷于搞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结果是违背规律、劳民伤财,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只有把以人为本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才能真正做到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以牺牲精神文明甚至牺牲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去谋发展、促发展,而不去搞那些中看不中用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才能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不是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注意保护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关心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三者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其基本内涵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义是走文明发展的道路,而走文明发展道路的关键是处理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中,生产发展是走文明发展道路的物质基础。离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就失去了前提,生态良好也没有了保证。生活富裕是走文明发展道路的目的。离开了生活富裕,生产发展就失去了意义,生态良好也没有了价值。生态良好是走文明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离开了生态良好,生产发展难以持久,生活富裕也很难实现。因此,我们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有机地统一起来,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真理性认识,也是我们在建设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建设生态文明,也不是让我们放弃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放弃潜在的和现实的生产力,停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步伐,而是要我们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不吃子孙饭,不断子孙路;建设生态文明,更不是要我们开历史倒车,回到被动地适应自然的原始状态,像原始人那样去生活,而是要求我们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坚持以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还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在生态伦理问题上我们既反对把人看成是世间万物的主宰,认为人可以对自然界为所欲为的“人类中心主义”,也反对一切以生态为中心,认为人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态中心主义”。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态,它兼容平衡与发展两种取向,既符合人类利益,又符合生态规律。
国内外许多地方的实践证明,人类完全可以并有能力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从国际上看,芬兰等北欧一些国家,爱尔兰、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就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既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度现代化,又很好地保护了资源、环境和生态。从国内情况看,也有许多地方既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又很好地保护了资源、环境和生态,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双赢的目标。威海、珠海、厦门、廊坊、三亚等城市就是这方面好的典型。
正确处理“好”与“快”的辩证统一关系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质和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质量互变规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运动的普遍规律。就经济发展而言,“好”是其质的规定性,“快”是其量的规定性,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快”离不开“好”,“好”也离不开“快”;离开“好”,“快”就失去了意义,离开“快”,“好”也没有了价值。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快”而忽视或否定“好”,也不能片面地强调“好”而忽视或否定“快”。否则,就会因违背客观规律而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马克思主义者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论者。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好”与“快”虽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平等的地位,但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却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我们党在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总是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不同的指导方针。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总量不足、综合国力不强、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为了尽快扩充总量,提升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我们在处理“好”与“快”的关系时,坚持把“快”放在第一位,确立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指导方针,收到了预期效果。截至2006年底,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国际贸易量跃居世界第三,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我们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突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的带动,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增加,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农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不高;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尚不健全,改革攻坚的任务繁重。针对这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党中央在2006年底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适时地调整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把“好”放在了“快”的前边,强调“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又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中央调整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把“好”放在了“快”的前面,并不是排斥“快”、否定“快”。“又好又快”的本质含义,是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讲求效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重视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能快则快。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增长速度太快不行,太慢更不行。经济增长速度太快,容易超出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影响经济发展质量,有悖科学发展;而经济增长速度太慢,则不利于改善民生、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及缓解各方面的矛盾和压力。
当前,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牢牢把握应对金融危机的主动权。
标签:科学发展观论文; 政治论文; 科学论文; 辩证思维论文; 基本路线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