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政府行为双重效应原因分析
简 洁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摘要] 城镇化进程中政府行为具有促进和约束的双重效应,引起改双重效应的原因主要是现行的制度性安排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博弈,并通过分析,认为应确定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质量的标向并注意农民群体的信息劣势现状。
[关键词] 城镇化;效应;博弈
城镇化进程中政府行为具有促进和约束的双重效应,促进效应,如主导城镇化及区域差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约束效应,如制度因素影响城镇化发展、权力划分不当可能影响城镇化质量等,还可能由于一些区域政策的存在制约着城市体系的建立。本文着重对该双重效应进行分析。
综合考虑质量成本及井下安装实际情况,选取方案1作为整体结构方案,智能调控装置整体结构三维模型如图5所示。
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通过BIM技术实现构件安装及施工现场的一体化智能管理,利用拼装校验技术与智能安装技术指导施工,优化施工工艺,有效提高工程质量。通过BIM技术对装配式建筑在实际施工前对施工方案进行模拟论证,可观测整个施工过程,通过施工模拟,可提前发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并制定方案规避风险,同时减少了设计变更,并节省了资源。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修改,特别是对资源和进度方面实行有效地控制,可以更好地协调施工中的进度和资源使用情况。
1 制度性安排
1.1 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模糊
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主要是依据于当前的税收是税种不同来进行政府收入的具体划分,但是在实际进程中发现,中央和地方性政府在对于职权划分和责任机制的存在模糊。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性政府的现有职权关系以及具体划分的情况来看,中央财政主要是承担起国家安全配置、外交行为和措施,确保中央国家机关、机构基本运转的全部经费,同时还承担有调整国民经济体制建设、统筹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和实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宏观调控的基础性费用。而对于地方性财政机构来说,其主要是对于本区域内部的政府机关和机构保持基本运转所需要的费用,协调本地区区域经济所需要的费用,建设区域内部事业规划和事业发展所必须的费用等。但是在大多数的支出情况上来看,很多支出项目的支出款项都不明确,界限也不分明,对于重要的公共物品没有明确的规划,这种模糊的办事职权也导致了我国公共物品的提供不足。同时地方性政府会因为财政困境而去单方面地进行土地获利,但是这种获利行为具有一定的消极因素,会刺激地方性的利益膨胀,如此恶性循环,不利于城镇化建设与发展。
在漫长的冬天的夜晚,爸爸和妈妈常常谈论西部的大草原。爸爸说西部的土地很平坦,那儿虽然没有树,可青草长得又高又密。大草原一眼望不到边,各种动物就像生活在牧场里一样自由自在地四处游荡和觅食。那儿除了印第安人之外还没有其他人居住。冬天就要过去了,有一天爸爸对妈妈说:“既然你不反对,我决定要把家搬到西部了。我已经为我们的小木屋找到一个买主,如果我们现在卖,可以卖到最好的价钱。这些钱足够我们在一个新地方重新安家了。”
1.2 中央和地方放权型体制
地方性政府的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或是供应者,而农民在博弈模型中就处于一种产品的需求者的身份。地方性政府对于职能范围和权利内涵范围主要就是通过城镇化进程中对于社会公共产品的具体体现当中。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央政府总体实行的是一种放权管理的模式。在此种模式的制约下,地方区域的发展就主要受到地方政府的管辖和引领,而由于受到纵向的机制的制约,使得地方性政府虽然是直接受到上级政府的管理,但是仍然是拥有一些政务处理和对于社会事态进行干预的自主权,因此地方性政府对于上级政府所下达的命令,往往是 “侍从性”接受。但是这些都是在服从上级政府的前提之下而进行的,因此地方性政府对于政策的执行是存在一定的机械性的,缺乏自主性、创新性。在某种情况下,地方性政府甚至是会在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机械性的实行上级布置的任务,忽略了当地民众的基本诉求。但是另一方面来说,地方性政府是存在有一定的自主意识的,但是这种自主意识主要是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不能满足于政府的基本财政与事务的支出,因此地方政府往往会进行一定的行为去改善这种局面,行为超出必要的范围,过分干预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市场争夺主权性,与民众争利,从民众获利,这种自主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政府的行为要义。
2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博弈
参与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主要包括有四个方面,中央政府力量,地方政府力量,城市居民和农民主体力量。中央政府主要是通过具体法律法规的制定,建立起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框架,并对于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失误进行规避,在消除制度隐患的基础上来保证城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具体政策和战略的引导下,使得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顺利前进。各地方性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协调好本区域与外界的联系,通过对本区域内部的财政把控,土地管理,税收保障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具体实施,来确保本区域内部的城镇化建设严格依照于上级目标与任务规划进行。在我国的整体城镇化建设中,各级政府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地方城镇化建设的决策力量与核心,并由这些地方政府共同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体系。
但是在实际的进程中会存在有一定的差距,其各个部分的行为不可能一定按照预期的目标来进行,或是在城镇化建设的综合效益中存在一定的不足。
特定条件下,相应团队从理性角度出发,根据已有的现实情况和自身需求进行选择并具体实施行为,最后取得相应收益的进程,即是博弈。很多社会活动都存在博弈,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也不例外,同样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博弈。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对政府的核心需求是政府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这就需要通过激励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该核心需求的实现就依赖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博弈,也就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博弈。但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环境是复杂多样的,但组织目标,也就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是相对稳定的,因此管理活动更具多阶段特性。但在此进程中,城乡居民的需求又是多方面的,因而管理激励与约束也是多因素的。
二是在城镇化建设的具体进程中,将中央政府的具体职能和所有权与地方政府的管理权进行分离。地方政府行为的出发点是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地区,因此中央政府需要设计一个激励机制,城市化的总体利益最大化,并使最好的分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公关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双方城镇化发展的风险。效用最大化是与中央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的目标(城市化的整体利益)。为了实现两个激励相容的,当地政府应引导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利益做出行为选择,符合中央的目标。在理想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可以观察的地方政府行为,中央政府可以奖励或惩罚当地政府根据观察到的行为,所以两者之间的合同是强制性的,不再需要激励相容。中央政府只能通过满足局部效用的参与约束达到最好的激励,这就是所谓的最优解。当中央政府可以不遵守地方政府的行为,中央政府必须考虑地方政府的激励相容,因此最优解称为次优方案。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最优解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激励机制实现次优解的使用是我们的目标。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信号传输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紧密相连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与地方政府激励制度。评价体系是指中央政府业主代表城市化的整体利益。根据观察到的地方的城镇化的现状,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推测。激励制度是代表城市整体利益的中央部分业主。这是支付给地方政府按照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目标。这一激励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评价体系。更有效的评价体系,更有效的激励制度是。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不一致,自然会存在激励不相容。同时,由于当地政府的不完全信息,中央政府无法直接观察到地方政府的行动。确定城镇化的发展,中央决定只能从当地政府的行动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的推导。这导致了中央政府无法准确地确定哪些因素促进了城市化进程。这是地方政府的努力,一些地方政府无法控制的因素的影响程度。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理性无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使得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成为必然: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城乡居民的积极性,因此对城乡居民的管理是核心。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进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我国既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旨在提高本国居民生活水平,推动国家发展等。
城镇化建设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因此在进程中,城乡居民是主体。博弈可以视为通过双方竞争实现效率最大,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也不例外。因此,从地方政府角度而言,激励与约束就成了政府部门管理的核心职能。
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地方政府与居民的管理关系已不再是过去简单的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这种管理关系内涵丰富,管理者应树立服务理念,从有效管理的角度,考虑到各种因素,科学管理,才能实现该管理博弈的最优结果,为现代化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此进程中,中央政府和城乡居民的博弈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再,对其中各种因素的考量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需以委托一代理关系的视角进行两个维度的分析:
2.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委托一代理关系分析
2.1.1 模型假设
以下分析需先构建四个假设:
第二种称为“迁移放电模型”,核心是离子迁移,即先分析离子迁移,迁移后再分析离子放电。具体步骤为:①分析溶液中的离子;②离子迁移的方向和终点(阴离子迁移到阳极,阳离子迁移到阴极);③根据电极表面富集离子放电顺序判断放电。
2.2.1 模型假设
四是农民与地方政府都是风险中性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管理博弈论管理的核心是激发政府潜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这其中就包含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博弈。
三是关于地方政府执行城镇化建设政策努力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就会使得地方政府有动机借城镇化之名来牟取自己的私利。
四是对城镇化建设政策执行效果的信息不对称。就使得中央政府不能及时对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洞察与分析,不能全面的了解城镇化建设的成果和模式,不能全面的观察城镇化建设的效果,只能通过各种数据和指标来进行当前阶段的城镇化建设的成果检验。而且就考核指标这一具体项目进行分析结果来看,关键性指标和数据的分析涵盖不全,对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相关可行性分析时,政府通常会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对相关的不利因素进行隐瞒和漏报,在一定程度上对有利益政府的优势面进行夸大,使得当前的城镇化建设的状况报备不真实,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进行忽视和隐瞒等。
2.2 农民与地方政府间的委托一代理关系分析
(3)如全面开放转专业在高职院校可行,能更好的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减轻就业难的问题。
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中,中央政府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由中央政府对于下级政府机构或是地方性政府机构来进行统一的领导、管理,并由地方性政府在向下下级进行分级管理,这就是我国当前的主要行政管理制度和格局。在中央政府之下,设置了金字塔式的逐级向下管理措施,而地方性政府之间也是逐级向下来进行一定的横状或是纵状的交叉式的管理模式,从而构成了我国当前的整体式政府管理体系。
以下分析需先构建四个假设:
一是地方性政府的主要角色就是公共产品和公共物质主要提供者,对于其所提供的物质和产品有良好的质量把关,对公共产品的信息掌握 的较为完全和详细,从而使得自身能够在基本的关系模型的构建中处于代理人的身份。而农民主要的特点就是不具有足够信息量的掌握情况,因此在关系确定中处于委托人的身份。在此模型的建立中,政府所指为地方性政府,即为除中央政府意外的所有政府机关和机构。农民则是代指农民集体。
二是城镇化建设中,农民与地方政府双方偏好相同,且双方对公共产品的评价以公共产品的质量来表示。
三是公共产品的质量的外化表示不存在间隔,可以连续分布。
一是实施者是全体人民。全体人民都参与城镇化建设,他们利益的最高代表就是中央政府,但是对于地方政府的城镇化建设的努力程度,中央政府往往缺乏实际的信息与规划,使得中央政府在实际中变成了委托人的身份,地方政府的职能则是代理人的身份。在本文中进行的假设里,将除了中央政府之外的所用政府性机构都看作是地方性政府。
2.2.2 模型构建
1.3.2 色谱-质谱条件。气相色谱仪热解析温度250 ℃;色谱柱:RTX-5MS 石英毛细管柱(30 m×0.32 mm×0.25 μm);色谱柱箱升温程序:50 ℃保持3 min,以3 ℃/min升至100 ℃,然后以6 ℃/min升至200 ℃,再以8 ℃/min升至280 ℃保持10 min;氦气(99.999%)为载气,流量1.94 mL/min,压力88.3 kPa;热解析进样,分流比10∶1。
首先用P表示价格,用β表示公共产品质量,k(β)表示农民对公共产品的评价,h(β)表示地方政府对公共产品的评价,根据假设,k(β)= h(β)=β,则农民的效用为X1= k(β)-P=β-P,地方政府的效用为X2= P-h(β)=P-β,设β在[2000,10000]区间上均匀分布。
2.2.3 模型分析
结合上述模型,假定农民预期的平均质量为β=6000,其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6000,但此时政府只提供小于6000的公共产品,则所有超过6000的公共产品将不会被提供。在此情形下,公共产品的质量将下降,如果降到4000,政府对超过4000的公共产品又不愿意提供,则公共产品的质量进一步下降至3000,如果循环,当公共产品质量下降到P=2000时,只有最低质量的公共产品可以交易,又由于β连续分布,β不可能等于零,因此,地方政府不会提供所有该公共产品。
可以看出,广西的金融英语翻译存在不稳定性,也缺乏协调性和一致性,在某些词汇的翻译上,一部分借鉴香港的翻译,然而在某些场合又保留了原有的翻译。
其次,改变了新闻资源的导向。随着媒介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变得愈发便捷,新闻资源日益丰富,媒介融合使新闻资源较以往获取信息变得更为注重用户的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取得有利位置,新闻采编要适时了解和掌握用户的需求,以此为基础,尽最大努力争取到用户的关注。
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当中,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一一对应的委托与代理的关系,其关系的主体体现方式就是通过公共产品的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具体体现当中。而对于社会基础性公共产品的提供与需求中,就是建立起良好的动态博弈的进程。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有很多的博弈关系模型,其中,公共产品质量、信息对称性的关系模型自成体系,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模式来看,信息绝对对称较难实现,政府的信息掌握较多,农民仍处于信息劣势一方,他们只愿意根据市场提供的公共产品的质量信息进行购买,而从政府角度来讲,他们只是根据中央的财政拨款而不是民众的实际支付进行公共产品的提供,所以,他们也不愿意在为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当地方政府和民众的博弈都处于消极状态时,恶性循环就产生了,公共产品的提供将成为青黄不接的局面。导致地方政府选择最低质量的公共产品提供给民众。
3 结语
通过上述两个维度的理论模型建立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城镇化进程中政府行为的效应情况还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这不仅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还包括地方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二是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公共产品的提供标准存在问题:即他们并不是以地方实际需要的公共产品质量为标准提供产品,而是以市场实际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情况及时调整公共产品的提供。三是如果地方政府的导向性行为就是去提供有等量公共产品的同时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公共产品的价格,那么急于此种情况下的最终结果就是公共产品的价格持续上升。并在最后的公共产品价格的制定上,其始终会保持有一种高价格的趋势。在而具体公共产品的选择方面来讲,政府往往会表现出一种选次弃优的选择方式。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行为的双重效应主要来自于管理博弈,而管理博弈与政府提供产品的特定属性即公共产品的特性分不开。
【参考文献】
[1]王浩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商业经济,2018(8).
[2]安明星,姜蕾.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河北企业,2016(7).
[3]毛建辉.政府行为、环境规制与区域技术创新——基于区域异质性和路径机制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4).
[4]梁丽.利益激励视角下地方政府行为偏好与环境规制效应分析[J].领导科学,2018(10).
[中图分类号] F2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6-1995(2019)27-0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