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妇女的觉醒与完善呼唤妇女理论的发展_职业女性论文

论妇女的觉醒与完善呼唤妇女理论的发展_职业女性论文

论妇女的觉醒与完善 呼唤妇女理论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妇女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概述了近代以来妇女的觉醒、完善及与之相伴的妇女理论的发展轨迹,充分肯定了世妇会的历史功绩。同时,提出现代女性应将双重角色理论、妇女发展理论、人生价值理论、女性情感理论作为重建妇女理论的重点。

关键词 女性 觉醒 完善 理论 世妇会 现代女性理论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需要理论指导。传统文化塑造了家庭主妇,妇女的发展要求理论的变革。女性觉醒需要妇女理论指导,女性完善促进妇女理论发展,现代女性呼唤妇女理论重建。妇女理论发展的轨迹折射妇女自身的不断完善。实践使妇女理论日臻完善,从理论到行动是妇女理论发展的重大飞跃。

(一)女性觉醒需要妇女理论指导

恩格斯指出:“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1〕随着母权制被推翻,妇女被局囿于家中,他们的思想被窒息,成为愚昧的一群,任人宰割的一族。

1.窒息妇女的理论

性别主义者持先天论观点,认为性激素以及其他生理因素是造成男女之间差别的原因。弗洛伊德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的永恒力量,即“性生理决定人的命运”。它成为性别主义先天论的理论支柱。在性别主义看来,男性优越论成了绝对真理,而“性”成了女人一生的主题。“性”成了女人生存的唯一理由和功能。因此保持女人生理天性就成了女人自我完善的价值观。

性别主义先天论建立的是男尊女卑、男主女从、夫为妻纲、嫁夫随夫的夫妻格局。女性处于被动、依赖、从属、服从的地位。女人的功能是“性”,女人的活动天地是家庭、女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生儿育女。女儿,妻子,母亲是女人生活的全部轨迹。家庭主妇就是她的终生角色。女人跳不出传统文化的塑造。

2.理论产生于觉醒

妇女理论来自于妇女的实践,来自于妇女的觉醒。

英国的玛丽·华尔史东1792年发表妇女发展史上第一部最有影响的著作——《女权辩》。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善了妇女闭锁家中的境遇。大机器生产导致更多的妇女参与了产业劳动和各种社会活动。但女人们劳动环境恶劣,工薪低,工作没有保障。一些有知识文化的中产阶级妇女首先觉醒起来。她们为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首先展开了争取参与政治权利的运动。《女权辩》就是讨论关于妇女权利问题。她认为,男女根本没有差别,女性之所以弱于男性完全是由于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她还认为男女彼此相倚,任何一方的低落,都足以阻碍他方的进步。因此,必须给妇女同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使妇女成为有理性、有公民权的人。她痛斥了“男尊女卑说”。《女权辩》象一声春雷,划破夜气沉沉的长空,发出了妇女对权利的关注。它使同时代感到震惊。人们称玛丽·华尔史东为“世界妇女运动的鼻祖”。〔2〕《女权辩》是早期妇女运动的经典著作。

18世纪资产阶级的“人权宣言”是《女权辩》的理论根据。然而《女权辩》却深深扎根于妇女自身的发展和觉醒。

妇女运动的发展不仅是妇女的觉醒,不少男性也希望从性别束缚中解放出来,向性别不平等发起攻势。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傀儡之家》以艺术典型描述了娜拉处于“第二性”的从属生活。她犹如笼中之鸟,虽然物质生活优越,但精神不自由,只能从属于丈夫。她终于觉醒出走了,这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傀儡之家》揭示了妇女的从属生活,但没有揭示为什么妇女会处于从属地位;它指出了妇女摆脱从属的出路是“出走”,但没有指出“出走”后怎么办?我们不能苛求易卜生,在19世纪末作为一个剧作家,不可能揭示一切。但这仍不降低它对妇女解放和觉醒的意义。也许易卜生的本意不在此,正如他所说“我不过是做诗”〔3〕。 但它所起的客观作用是不可抹煞的。

娜拉——妇女为什么会成为从属于男人的人?1941年法国著名作家西蒙·波娃发表《第二性——女人》,主要从文化上揭示妇女成为“第二性”的人。认为:是文化培养女人的依赖意识;从来没有人提醒女人照顾自己,甚至女人不被允许依赖自己;社会要保护女性,甚至违背女人的意愿加以保护,这种保护实际上使女人从属于男人,成为第二性的人。所以西蒙·波娃在该书的开头提出,“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4〕。 在该书结尾得出结论:“女人不是自然的产物……是文明塑造出来的”。〔5〕《第二性——女人》深刻地揭示了妇女处于从属地位的原因,是妇女发展史上探讨妇女现状的一部健全、理智、充满智慧的书,是对“生物决定论”,即先天论的最有力地驳斥,无愧为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圣经》。

但该书对女人的出路并没有作明确的回答,虽然书中也有强调经济问题比道德和社会上的地位更重要以及经济权比投票权更重要的思想。真正对这个问题作了精辟阐述的是鲁迅。鲁迅于1923年10月26日在以《娜拉走后怎样》为题的演讲中说,娜拉“觉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们又是她的傀儡。她于是走了,只听得关门声,接着就是闭幕。”〔6〕娜拉走后会怎样呢?鲁迅认为“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 就是回来”。〔7〕这两条路对妇女来说都只能是灾难,必须找真正的路, 没有找到正确的路,好的想法只不过是做梦。“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她”。〔8〕正确的路是什么呢?鲁迅提出了“经济权”的重要性。娜拉“出走”举动新鲜,定能得到别人的同情。但“生活在人们的同情之下,已经是不自由了”〔9〕, “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之为可靠”〔10〕。鲁迅指出了娜拉即女性的出路是掌握经济权,即经济上必须独立。经济权是一切权利之根本。没有它,其它一切权都是空的。

从《女权辩》到《傀儡之家》到《第二性——女人》和《娜拉走后怎样》,说明妇女在觉醒,理论也有一个觉醒过程。理论产生于女性的觉醒,觉醒的女性需要理论指导。

(二)女性完善促进妇女理论发展

女性觉醒后就追求完善,由此促进理论的发展。妇女追求完善是一个曲折过程,曲折中体现了前进。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1.职业女性理论及挑战

参与社会劳动的妇女成了职业女性,由家庭主妇到职业女性是妇女角色的巨大变化,是社会的进步。然而性别主义者不满这种变化,他们千方百计要把职业妇女拉回到传统主妇角色。这就是女性奥秘论回潮。女性奥秘论宣扬女性的最高价值和唯一职责是实现女人的本性,做妻子、做母亲是实现女性完善的唯一途径,而就业、受教育导致女子男性化,对家庭、孩子、丈夫都会带来危险的后果,一大批妇女在女性奥秘论影响下纷纷回到家庭。贝蒂·弗里丹就是回家妇女中的一个,她作为家庭主妇得到了丈夫的爱、孩子的亲和家庭的温暖,但她“不满足”这个无名压抑的折磨,1963年出版了《女性的奥秘》。该书常常被认为是妇女运动自我意识新浪潮出现的一份文献,是一种社会宣言,引起广泛的反响,成为妇女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她困惑不解:为什么女人有了性爱,有了丈夫和孩子仍然感到欠缺点什么?这使她开始重新思考女性的价值,女性的自我完善问题,认为实现女性完美的奥秘不在于性,而在于自我发展。她满怀信心地指出:“妇女能够按自己内心的呼唤去努力的时代已经不是遥远的将来了”。〔11〕她痛斥教育界不是促进妇女的全面发展,而是集中发展他们的生理功能。她指出,女人的完善是人类整体完善的一部分。它坚定了美国妇女获得独立人格的信念——女人首先应该是独立的人,其次才是女人。《女性的奥秘》的出版在美国引起轰动效应,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而且成为“世界新女权运动的第二部重要著作”。〔12〕(第一部著作指《第二性——女人》)。

《女性的奥秘》培养起来的一代美国妇女在职业界展露头角,然而部分职业女性走向另一极端,他们追求了事业,而忽视了家庭建设。科塞尔的《跷跷板上的女人》发表在《女性的奥秘》后20年。她曾坚定地相信只有获得事业的成功,女人的生命才有价值。但是却陷入感情跷跷板效应,即职业生活向上腾升,而个人生活向下跌落,成功的职业女性产生了新的欠缺感:一种难以忍受的孤独、空虚和人格的撕裂。职业女性处于“渴望成功”又“避免成功”两难境地,成为陷入精神分裂的成功者。这说明只有事业成功的女性并不完善,女人不能以男人的成功定义来规范自己,即仅仅把社会地位、收入、权力看成成功的内容,女性的成功还应有更广泛的内容。不能忽视男、女生理上的差别。跷跷板心态说明性爱、母爱是女人内在生理需求,也是女人自尊、自我完善的不可分割的需要。当妇女从家庭主妇的“不满足”状态中解放出来时不能走向另一极端。《跷跷板上的女人》重新发现了母性。

妇女的完善促进了妇女理论的发展。同时也展示了妇女内部的危机。危机更来自社会的障碍,阻止职业妇女成为一般气候,妇女运动遭到了有组织的抵抗。1991年美国苏珊·法拉弟在纽约出版了引起妇女界轰动的《狙击》一书,指出:过去十年间,铺天盖地的舆论无非是在炮制这样一个答案,即正是平等造成了痛苦。据说,恰恰是因为妇女自由了,所以就不幸福,她们终于成了自身解放的奴隶;她们得到了一只金耳环,却又失去了另一只;她们获得了生育的控制权,却又糟踏了自己的生育能力;她们追求和实现了事业上的抱负,但却丢弃了女人最大的幸福。一言以蔽之,妇女解放运动成了罪魁祸首!这本书是对美国舆论界对职业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种种责难的绝顶概括和生动描述。这些社会舆论是对社会进步、妇女解放的反动。《阻击》一书,实质上是在反狙击。

从《女性的奥秘》到《跷跷板上的女人》以及《狙击》,妇女理论日臻完善。作为“人”的女人,要有社会地位、经济独立和职业追求;作为“性别”的女人,要有母性、爱情和家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成为完美的女性,女性人格的完善。

2.理论的突破

女人认识到完美女性既需要事业又需要家庭,但这一追求并非轻而易举。社会要求传统女性,职业界排斥女性,女性面临的挑战不在于内部的不同理论派别,而在于性别岐视。性别岐视的根源是什么?虽然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女人》揭示了它的文化根源,但没有再往前走一步,没有在社会的物质大厦——社会结构中找到原因。在美国社会学界颇有影响的功能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刘易斯·科塞,在西蒙·波娃成就的基础上大踏步前进了。

1983年出版的作为美国高等院校社会学教科书的《社会学导论》是他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巨著。其中第十章“性别”,专门探讨性别为何不平等,阐明了他的妇女观。科塞反对性别主义者的先天论,认为:性别差异虽然根源生理原因,但性别角色则是后天形成的。他引述著名人类学家米德对新几内亚部落的考察,转述米德关于“性别角色和生理没有必然的联系”〔13〕的断言,指出:“男子气质和女子气质,社会化造成的差别”〔14〕。“孩子生下来只有男女性别的不同,男女的气质只是后天才学到的”〔15〕。“两性间最重要的差别是通过社会化这一过程得到的”。〔16〕“所谓的母性本能显然是学来的,而不是天生的”〔17〕。然后他得出结论,“性别主义植根于把男女安排在不同的地位上的社会结构中,以及维护这种状况的传统价值观念中。这就是阻碍妇女获得与男子平等的真正原因。”〔18〕“阻挠女权主义的真正障碍是把男女安排在不同地位上的社会结构以及支持这种安排的文化价值观念。”〔19〕显然,科塞没有停留在女人是被文化塑造的层面,而是追溯到了文化背后的社会结构。这使他的理论远远超出了以往的妇女理论,成为妇女理论新的突破。同时他把这一理论作为定论搬上讲台,其影响的深远也超出了以往的任何妇女著作。

科塞提倡的“新型妇女”〔20〕就是“超级妇女”〔21〕即“按照男性模式的满意的事业以及家庭职责。”〔22〕科塞提倡的“新型男子”〔23〕就是“男子的解放”。〔24〕“由于男性的身份如此取决于生活支柱这一角色,丈夫与父亲被套上了“家庭支柱的枷锁,”〔25〕“同料理家务的职责对妇女一样有束缚性。”〔26〕“传统的男女分工的规范要求他们成为具有强大进取精神的生活支柱,这使他们同妇女一样受到了压迫。”因此,“一些男子已经开始怀疑传统男子气质是否得多于失。”〔27〕这些思想是颇具新意的。“男子解放”首先是由美国渥伦·法若在本世纪60年代末着手研究和提出的。科塞把这一思想吸收过来,写进社会学教科书,把它搬上讲台,等于承认了这一思想是社会公认的观点,是无争议的观点。也许科塞的“性别理论”中的许多观点都来自于同时代的先进思想,但他把它们写进教科书,在学校,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作用就超过了同时代的女权理论。

如果谈到科塞理论的局限,那就在于在他找到性别主义原因时没有同时指出对策及出路。也许这是不能苛求于他的,他不可能提出打破这种社会结构的思想。

3.从理论到行动

理论若不指导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指导实践的理论才是活生生的。把上述理论付诸实践的是各国妇女运动的发展和世界妇女大会的召开。

世界妇女大会的召开说明全世界妇女的觉醒。她们不满足“第二性”的女人地位,她们要争取男女平等,消除性别岐视。她们联合起来了,她们在关心自己的问题。全世界妇女在行动,妇女成了一股国际社会不可忽视的世界力量。

从1975年第一次世妇会召开到1995年第四次世妇会,其间25年。第一次世妇会133个国家和地区,1700余名代表参加。 第四次世妇会增至197个国家和地区,3万余名代表(含非政府论坛代表)参加。其代表人数的增加和参与国规模的扩大,充分体现国际社会对妇女问题的重视和世界妇女广泛的觉醒。第一次世妇会提议1976~1985年为联合国妇女十年得到认可,其间联合国在1979年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岐视公约》,1991年已有107个国家被批准和加入了《公约》, 说明在世界范围内都公认消除对妇女的任何形式的岐视。该《公约》解释“对妇女的岐视”时指出,“基于性别而作的任何区别、排斥或限制,其影响或其目的均是以妨碍或否认妇女不论已婚未婚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公约》“要求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公民等所有领域给予妇女平等权利”。并且“采取行动以改变赖以维持岐视的社会和文化模式”。《公约》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时代文明程度,《公约》的目标令人鼓舞。《公约》已超出理论范畴,而成为一种指导行动、指导实践的行为规范,是妇女理论发展的重大转折。更为重要的是《公约》的制定和实施已超出妇女范围,而是联合国行动,得到国际社会的确认。从理论到《公约》是一次飞跃,从《公约》到行动是又一次更大的飞跃。全世界都处在后一个飞跃之中。

1985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第三次世妇会通过了《到2000年为提高妇女地位的前瞻性战略》,即《内罗毕战略》。制定了“平等、发展、和平”的主题和实现主题的三个次主题:就业、保健、教育。它反映了世界妇女的心愿,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心愿,并把它提到“战略”高度而为之努力,这是妇女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

1995年第四次世妇会的召开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妇女行动。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开幕式上指出,“世妇会是联合国妇女工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8〕大会秘书长蒙盖拉夫人说:“这一天等待已久,这是妇女解放、赋予权力、尊严和平等的里程碑。”〔29〕它的召开必将“全面创造和转变全球结构与进程。”〔30〕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两个文件,提出了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为提高妇女地位采取的相应战略目标和措施,是指导全世界妇女向新世纪迈进的历史文献。北京盛会是从妇女理论到行动的转折,它必将载入史册,为改变妇女从属地位,消除性别岐视作出划时代贡献。

(三)现代女性呼唤妇女理论重建

妇女理论来自妇女实践,妇女实践又促进理论发展。现代女性将在扬弃以往妇女理论基础上重建新的妇女理论。

1.双重角色理论

自私有制社会以来,妇女一直扮演家庭主妇角色。工业革命后妇女开始进入工厂而扮演职业角色。角色是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妇女参与社会后其社会地位、身份都发生了变化,由此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以及相应的行为模式也发生根本性变化。职业妇女的形象树立起来了。这是职业角色带来的妇女的新形象,也是妇女作为社会人的形象。妇女在家庭作为性别的女人角色,是家庭主妇形象。因此当妇女走向社会后就扮演了两种角色,给人两种形象。职业——家庭双重角色这就是今天的妇女角色。单一的家庭主妇角色和单一的职业角色都与时代不相称。不要事业的家庭主妇在现代女性中遭冷遇,“女强人”在择偶市场被遗忘,原因就出在角色缺损。双重角色塑造的完美形象就是我们时代的妇女形象。

2.妇女发展理论

我们以往讲社会进步、社会发展,表现为人的发展也仅仅是男人的发展,妇女的状况如何与发展无涉,甚至可以牺牲妇女利益而达到发展。1985年第三次世妇会上通过的《内罗毕战略》提出了“妇女发展”思想。妇女发展思想包括对妇女自身发展,妇女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与权利的认识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过去理解的发展是指社会的发展,经济指标的上升,而忽视了人的发展,特别是妇女的发展。这种发展是片面的发展,畸形发展,不正常的发展。因为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经济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才是目的。妇女占人类之一半,忽视妇女的发展,乃至牺牲妇女的发展怎么能谈得上是正常发展呢?!因此,妇女发展是发展主题的应有之义。《内罗毕战略》首次使人耳目一新:“应当在政府最高一级建立资源充足和具有权威的适当机构作为中心点,来保证各部门所有发展政策和方案均承认妇女对发展的贡献,并采纳包括妇女的战略,保证妇女从发展中享受一份平等的利益。”〔31〕理解这段话也需要一场观念变革。以往人们总是认为妇女是发展中的负担和包袱,如果没有妇女参与发展其速度可能还会快一些。“由于妇女参与发展这一问题常常被当作一个福利问题来看待,因此没有得到优先考虑,只被看作是社会所需承担的费用,而不是对社会的一个贡献。结果,具体制订关于妇女与发展的目标方案和项目往往得不到多少注意,它们只是等待发展的实现,而不是用它来促进发展。”〔32〕妇女参与发展是因为妇女是发展的动力,而不是一种福利待遇;不是增加承担的费用,而是对社会的贡献,是创造财富;妇女是去促进发展,而不是等待发展来实现自我发展。这里的“是”和“不是”就是关于妇女发展的两种对立的观念、两种相反的理论。《内罗毕战略》一扫传统观念,对妇女发展作出了新的解释。

如何保证妇女参与发展呢?《内罗毕战略》也提出了一些前瞻性战略,如“必须作出为实现这些愿望所需的结构性改变”〔33〕,“应该特别注意调整就业、保健和教育系统的结构,保证妇女有平等的机会获得土地、资本或其他生产资源”〔34〕,同时在一切领域和部门“都要考虑妇女问题并使之制度化”。〔35〕“各国政府应该在发展的一切领域和部门建立或加强有关的机构,以形成一种制度使妇女问题得到重视。”〔36〕在保证妇女参与发展方面《战略》比以往的任何理论大大前进了一步。它提出了社会的“结构性改变”,“提供一种社会基础结构”和建立妇女发展的特征“机构”。不对社会结构进行根本改革,实现男女平等,保证妇女参与是不可能的。如果说以往的妇女理论只是探讨性别岐视的现状和原因,那么《战略》则指出了方向,并作了对策性研究,从而使妇女理论研究不再限于空谈,而是面向实际,以期指导行动。而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妇会则将妇女理论的飞跃制订为《行动纲领》,各国政府作出政治承诺,使“战略”变为行动。

《公约》、《战略》、《纲领》的所有思想和主张代表我们时代的先进思想,它为全社会接受还需要一个全社会观念变革过程。正如法律上规定的男女平等权利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被打折扣一样,《公约》、《战略》、《纲要》的实施必然伴随着阻力。妇女发展理论的建构及实践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3.女性人生价值理论

现代女性有三种价值。一是社会价值,指妇女作为一个社会人在社会上的价值、作用。妇女能参与社会劳动,参与社会管理,为社会创造财富、管理财富。妇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的劳动者和管理者。二是生育价值,妇女为繁衍人口、发展种族作出了特殊贡献。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是社会发展中两种不可或缺的生产。没有人口生产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三是家庭价值,妇女的家庭价值表现为敬老爱幼操持家务,从心理上凝聚家庭。家庭是社会细胞,只有家庭稳定,社会才能安定。家庭是人们获得各种需要和满足,休养生息的场所,是人们追求事业的后盾。家庭对人类的贡献体现了妇女的家庭价值。

妇女的社会价值和生育价值是妇女作为人和性别女人的价值,是她在社会上占据重要位置的支柱。以往的社会抑制妇女的社会价值和贬低妇女的生育价值是极不公正的。妇女的家庭价值确立了妇女在家庭的重要地位。作为现代女性要努力开拓三种价值。那种忽视社会价值,只重视生育价值和家庭价值的女性自然与“现代女性”无缘,而忽视生育价值和家庭价值的女性也不能说是完美的。只有三种价值的统一才能是完美的现代女性。

4.女性情感理论

女性的笑神经和哭神经都较男性发达,其喜怒哀乐异常丰富。因此,表演艺术家女性较男性多。但在完整的情感理论上女人还是有欠缺的。女性完整的情感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即事业情感、夫妻情感、儿女情感。传统女性偏重夫妻情感和儿女情感,而缺乏事业情感。现代女性有所分化,一部分职业女性看重事业情感,而忽视夫妻情感和儿女情感,称为事业型。一部分职业女性能二者兼顾,称为兼顾型。还有少部分女性重夫妻情感、儿女情感,轻事业情感,职业只是赚几张钞票的手段,而不是当作事业追求,称为生活型。现代女性应作兼顾型,使三种情感统一起来。

我们之所以将上述四种理论作为我们时代迫在眉睫需要重建的妇女理论,是因为以往的这些理论或是片面的,如角色理论、价值理论、情感理论,或是根本没有,如发展理论。但愿在世妇会推动下首先重建上述理论,使这四种理论成为全社会接受、认可的理论。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52页。

〔2〕转引自李平《世界妇女史》,海南出版社,第406页。

〔3〕转引自《说不尽的女人》中国篇,广东人民出版社,第74页。

〔4〕《第二性——女人》西蒙·波娃,第23页。

〔5〕同上书,第518页。

〔6〕引自《说不尽的女人》中国篇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第73页。

〔7〕同上,第73页。 〔8〕同上,第74页。

〔9〕同上,第77页。 〔10〕同上,第77页。

〔11〕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第9页,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12〕同上第3页。

〔13〕刘易斯。科塞,《社会学导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第326页。

〔14〕同上,第341页。 〔15〕同上,第341页。

〔16〕同上,第358页。 〔17〕同上,第357页。

〔18〕同上,第356页。 〔19〕同上,第358页。

〔20〕同上,第346页。 〔21〕同上,第349页。

〔22〕同上,第349页。 〔23〕同上,第352页。

〔24〕同上,第353页。 〔25〕同上,第353页。

〔26〕同上,第353页。 〔27〕同上,第354页。

〔28〕《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开幕》,中国妇女报,1995.9.5。

〔29〕《九五北京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开幕》,中国妇女报,1995.8.31。

〔30〕《九五北京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开幕》,中国妇女报,1995.8.31。

〔31〕《内罗毕战略》第125段。

〔32〕《内罗毕战略》第105段。

〔33〕同上,第109段。

〔34〕同上,第115段。

〔35〕同上,第114段。〔36〕同上,第126段。

标签:;  ;  ;  

论妇女的觉醒与完善呼唤妇女理论的发展_职业女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