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183;规程#183;指南——读《图书馆自动化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论论文,规程论文,图书馆论文,教材论文,指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郑巧英、杨宗英两位的新著《图书馆自动化新论》(以下简称《新论》),近日摆上了中国图书馆工作者的案头,出自浸淫图书馆自动化研究、实践经年专家之手的这部著作,自然引起了图书馆界内外的广泛注意。
郑、杨两位均是中国图书馆界最早致力于图书馆现代化技术应用的专家,从80年代初期以来,他们的工作伴随着中国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发展的进步,始终代表着中国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研究的前沿水平。出自他们两位的新著,有着极其鲜明的特色:一是对图书馆事业宏观发展有着准确的把握,对不同地区、类型图书馆在不同经济、文化水平上,如何切实地开展自动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二是对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和文献情报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有详实的描述,对于图书馆管理层的战略决策、技术人员的方案制定、乃至应用操作实践等均有清晰、明确的参考价值;三是就网络时代、数字化社会的到来,对于图书馆事业的影响与相应的对策等,作出了明确的理论回应并向图书馆界报道了最新的科学实践活动。
《新论》对图书馆当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程有清晰的勾勒,在第一章中,两位专家列出了图书馆自动化的三个发展阶段:1.初级阶段:包括最初的图书馆机读目录,随后的单个图书馆的计算机业务管理集成系统,进而建立馆际的书目查询协作网络等;2.全球化电子信息服务阶段:这是目前世界图情自动化实践的主要领域,局域网(LANs)普遍应用于图书馆管理, CD—ROM光盘数据库大量进入图书馆社会服务,因特网技术的广泛发展,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进入了电子化、全球化的发展轨道;3.数字化图书馆阶段:这是图书馆自动化的高级阶段,图书馆即将面临数字化的社会环境,各种传统文献载体的信息数字化,国际互联网络上各种电子信息的数字化存储等,将是对文献信息工作领域的极大挑战。《新论》对此作了简要、明确的叙述。
《新论》较好地平衡、兼顾了自动化理论研究与图书馆实践指导的关系,对于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在理论上阐明历史的发展渊源,当前进展的动态;同时,就图书馆应用的实际运作也有大量具体、准确的表述。
《新论》的第二、三、四等章,详尽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因特网的基本结构;数据库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模型和进行信息服务的客户机/服务器的系统结构;文献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包括记录储存格式、国际标准信息交换磁带格式、机读目录和汉字信息处理系统等。这些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介绍,完全采用科学、规范而又浅显、通俗的语言叙述。既可以为初次涉入图书馆领域的读者,奠下了文献信息自动化的基础,也可以为目前图书馆界大量非自动化专业出身的图书馆管理人员,真正补上现代信息技术的一课。
第五章起,作者转入了电子文献信息管理技术的各个专门领域的叙述,分别介绍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在不同阶段、层面的应用,客户机/服务器系统在文献信息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模式、情报检索方法与策略以及最新的网上信息资源的电子检索与服务等等。这些叙述不仅介绍了一般的工作原理,还具体地说明了不同电子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功能,细致地介绍相应的工作流程、操作方法等。因此,《新论》的读者对象将远远超出传统的研究生教科书的范畴,它对于当代致力于实现图书馆自动化实践的管理、技术、操作人员,都能够起到一种技术标准或操作规程的作用。
引人注目的还有第十一章,作者集中叙述当今世界文献信息技术的高峰——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不仅介绍了世界和中国在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还对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特征、模式作出了科学、规范的解释,尤其就数字图书馆的功能有精辟的论述。这一切对于国内图书馆及所有图书情报人员——文献信息领域的研究、工作人员了解当代世界文献情报领域自动化研究的前沿水平,确定未来的发展趋势,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在当前众多关于计算机理论或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的书刊中,《新论》的内容与叙述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又有着实践规程的功能,同时,对于图书情报、文献信息服务等研究而言,它还有着方向指南的作用。两位作者以他们对当代信息科学发展水平的深刻理解,结合自身多年文献信息自动化的实践,撰写了这部历史与未来呼应,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著述,值得从事或关注图书馆现代化的同仁一读。
收稿日期:1999—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