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特点与调整_科技论文

我国新时期科技资源配置的特点与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配置论文,新时期论文,我国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772/j.issn.1674—1544.2008.01.009

1 引 言

狭义的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即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它是财富的要素,自然界提供了原料,人类通过劳动把原料转化(即创造)为新的财富。广义的资源是指经过人类的劳动,可以转化为新创造的社会财富的物质基础。资源除自然资源外,还有非自然资源,如科技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制度资源等。在创新资源中,科技资源占有重要地位,科技资源在生产要素资源中起主导作用,也是主导性的创新资源。资源是创造新财富的物质基础,拥有资源不等于创造了财富。任何资源只有经过人类的劳动,才有可能转化为社会财富。

创新则是创造新的增量和新的应用。创新资源是为创新劳动转化为财富增量提供的物质基础。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新是不分领域的,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理论、制度等各方面的创新;狭义的创新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创造新的科技知识增量和新的应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包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本文提到的创新,无说明时系指狭义的创新。

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占领市场,成为西方强国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新战略。当代中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既面临着国内外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选择。中国还不是一个强国,中国人要有历史责任感,要有忧患意识,要有全球视野,不仅要站在中国看世界,还要站在世界看中国[1]。从全球竞争,民族复兴,和平崛起,发展格局着眼,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新时期、新起点、国家战略发展的新选择,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

2 科技资源配置

科技资源包括4个主要要素,即科技人才、科技活动资金、科学研究实验(试验)装备、科技信息,它们汇集于大学、研究院所、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等科技活动单位,联合发挥有机的、系统的作用[3]。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资源在生产要素资源结构中起主导作用,是形成社会财富最重要的资源。全社会的科技资源按需求的方向,以不同的准则在科技活动的不同单位(主体)、学科领域、科技计划、行业部门、时空区域的分配与组合,就是科技资源配置[3]。科技资源配置调控方式包括市场配置、指令性配置、指导性配置,是在体制与机制的环境中运行,体制与机制对科技资源配置产生重大影响。科技资源是科技活动赖以开展的物质基础,科技资源及其配置决定着科学技术重要作用的发挥。科技资源配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动性行为。

科技资源的宏观配置,主要是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对科技资源的分配和调控;科技资源的微观配置,主要是科技活动执行主体对科技资源按优化目标实行组合、流动、重构。必须提高对科技资源配置战略功能的认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科技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第一资源,科技资源配置不仅是部门配置、微观配置的分类,而且是战略性配置,是长远性、关键性、全局性的配置。宏观科技资源配置具有方向性,对国家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3 科技资源配置是我国科技运行的焦点

建国以来,我国科技运行发展的总体部署发生了3次转变,即创业、跟踪、创新。

创业:开始于建国初期。在建国初期,科技资源配置非常脆弱,科技人员只有5万人,研究人员也只有600多人[4],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1965年全国自然科学技术人员达到245.8万人,研究机构17 14个[4],初步建立了我国独立的科学技术研究队伍体系,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59年第一枚大型火箭研制成功,1960年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 966年第一枚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之后,文化大革命对科学技术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于国际发展水平。

跟踪: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1986年制定《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该计划的原则是:“瞄准前沿,积极跟踪,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可以认为,“863”计划是跟踪性的、以缩小差距为主要宗旨的计划。

创新:从21世纪开始。进入21世纪,我国科技运行的总体部署进入自主创新时代,开始建设创新型国家[5]。“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正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实践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6]。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我国科技运行发展中,科技资源配置必须按照总体部署的转变进行宏观调整。长期以来,我国科技资源是由政府职能部门调控和分配。如在科技资金分配上,政府主要以中央财政拨款为主导,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分配科技活动研究经费(表1)。

国家科技资源配置还面临新的问题。笔者从急点、难点、热点、痛点4个方面对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创新、统筹、投入、体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科技资源配置面临的新问题。

(1)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急点——创新成效与国际相比有明显差距。目前,我国的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还没有达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数量不足,处境很不利。从国内外专利授权情况可见一斑。表2是国内及国外发明专利授权的情况。表中数据表明,在国内获得的发明专利总授权中,国外获授权数大于国内获授权数,而且在我国34个行政区域中,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差异很大,且差距相对稳定。这说明区域创新资源配置不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难点——科技资源配置统筹乏力。当前,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具有浓厚的部门配置色彩,难以发挥科技系统整体优化功能。目前,我国科技系统存在分散大于集成的现象,致使相关部门对科技资源不能统筹管理,从而导致科技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

(3)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热点——增加科技经费投入。国家原定科技投入2000年占R&D/GDP的1.5%,实际为1.0%,用10年的时间只增加了0.3%;“十五”规划则把1.5%作为2005年的实现目标,实际2005年的科技投入仅占R&D/GDP的1.34%,仍未达到1.5%的目标。我国科技投入存在制度缺陷,需要有力的措施和实施中的检验准则,以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4)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痛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多年来,科技体制改革主要是以基层机构为重点,对于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管理体制则改革较少。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同时存在权力分散和权力集中两方面的体制障碍。就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而言,权力过于分散,难以统筹管理。就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而言,权力又过于集中,政府职能部门把权力一直延伸到项目的立项、验收等管理,反而失去了整体的宏观调控。科技管理体制既要解决权力集中的问题,又要解决权力分散的问题,而重点在于改革上层科技管理的体制,再带动相应其他方面和基层的改革。

4 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布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目前,统一归口科技部实施的主要国家科技计划有“973计划”、“863计划”、“攻关计划”(现称科技支撑计划)等。而各计划是独立管理,互为封闭系统,内容有交叉,难以避免出现重复立项或重复申报成果的现象,缺乏统筹的管理制度来规范计划的实施。不统一归口科技部,由教育部、中科院“切块”设置的国家科技计划,如“211工程”、“985工程”、“知识创新工程”等,都属于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结构要素,但在实施过程中却缺乏国家创新体系的统筹规划。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7]。

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点如何选择?中国近30年的选择基点是先跟踪,占有一席之地。跟踪是基点。我国科技发展路线发生转变,科技发展的基点也必须随之改变,这是因为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国家竞争力也是买不来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点,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863计划经过20年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世界高技术前沿领域缩小了差距,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对国外的技术封锁有所突破,我国在优势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成果。但从科技资源宏观配置管理的角度分析,要突出重点,克服分散,提高资金强度,重在完成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

国家攻关计划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主要科技计划,但主攻方向宽,重点不够突出,检验目标不清晰,与重大专项需要统筹,企业为执行主体的地位要有制度保障。要向以企业为主的公共技术、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技术转移,改变长期以来企业技术创新落后的局面。

建议设立公共技术、关键技术开发工程科技计划。1999年和2000年,一批大院大所实行转制,这批大院大所是行业科技水平的代表,是我国公共技术、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平台,处于我国技术创新的关键部位,因此要准确地为其定位。设立公共技术、关键技术开发工程科技计划,就是为其提供新的发展条件,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多年来,我国已建立了约50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在其中评选行业技术创新中业绩优秀者,参与实施公共技术、关键技术的技术开发工程科技计划。

建议设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技术创新科技计划。国家科技计划要进入企业,企业也要进入国家科技计划。改变企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从而造成不断重复引进,对国外技术持续依赖的现状。只有当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时,我国才能实现由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才能成为创新型国家。

两个基础研究计划(“973”和“自然科学基金”)要实现联通。战略基点的确定,对我国基础研究的宏观管理和微观实施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科技结构链的重点环节要向上游推进,自主创新要从基础研究抓起[8]。自主创新有3种类型,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三者有共同的科技结构链规律,即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企业产品和产业创新,构成科技知识层次序列结构。两个基础研究主体计划要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有内在机制联系的、互补的基础研究计划。两个计划不应是互相独立的平行计划,也不应是分立的,一个属自由探索计划,一个属国家目标计划。要形成基础研究联通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应分3个阶段进行资助:第一阶段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资助的成长阶段,以学科发展前沿为导向,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引导基础研究的自由探索,形成基础研究金字塔的底座;第二阶段为973计划,是资助的聚集阶段,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与科学发展前沿相结合,引导自由探索,形成中国基础研究的坚固支柱;第三阶段为两个计划联合资助,构建基础研究一流人才平台,催生我国的世界一流科学家团队。这3个阶段都要以国家目标引导自由探索创新,以服务国家目标作为基础研究的方向,以自由探索创新作为基础研究的灵魂。

5 产学研合作是科技资源的重构和优化组合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要充分重视产学研合作的战略地位。产学研合作是知识生产和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过程的一般形式。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是知识生产和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过程的不同节点,产学研合作使其成为统一的全过程。它涵盖了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全部内容,产学研合作不仅是知识生产和知识转化全过程的一般组织结构形式,而且是高级形式,不能误认为产学研合作只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市场行为。从体制运行来看,国家创新体系就是将产、学、研3个分离的主体重构为产学研合作的有机整体;从机制运行来看,国家创新体系就是确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应按照知识层次结构链、动力互动结构链良性运行。产学研合作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个可选择的、动态的优化组合系统,它的科技资源配置,需要多元化、多渠道组合。它既是一个静态的系统,需要稳定的、常态的政策引导,又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要在运行中优化、组合,要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跨法人单位统筹协调。

产学研合作是科技与经济的统一、两个规律的统一、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统一等3个统一的整合,实现产学研合作系统的自组织协调运行。产学研合作是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等4个节点的全过程创新,既是科技创新,又改变了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使科技与经济统一在一个系统内。产学研合作既要遵从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导向作用的规律,又要遵从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即科技活动的内在结构关系和互动关系。运用两种统一,高水平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两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动力调控,决定经济效益,后者是导向调控,决定方针、政策、国家目标,从而避免系统失灵。按3个统一构建产学研合作系统的体制和机制,形成产学研合作系统的自组织协调运行。

产学研合作的运行,决定产学研合作资源配置的重组和优化配置。产学研合作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系统的运行,包括运行主体,运行要素,运行模式、机制和调控。运行主体是产、学、研、官。产是指企业,学是指大学,研是指研究院所,官是指相关政府部门(经济、教育、科技等)。在运行中各主体的功能地位不同,产、学、研是运行执行主体,官是运行调控主体。从产学研合作系统的总体上考察,企业是产学研合作发展的“龙头”,企业是合作全过程的主体。要动态考察产学研合作的主体,产学研合作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4个节点全过程的合作,不同的节点阶段具有特殊性,主体的主导地位可以变位。在科学创新节点阶段,发挥合作主导作用的合作主体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他们也可称为执行主体,而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阶段,发挥合作主导作用的是企业,企业是这些节点阶段的执行主体,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

产学研合作的内容由7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合作主体、合作项目、合作资金、合作利益、合作规则、合作目标,合作人才。这7个要素构成了产学研合作的整体系统,是产学研合作的体制和机制的主要调控对象。合作主体是责、权、利的承担者;合作项目决定合作能否成功;合作资金决定合作能否成立;合作利益决定合作的持续凝聚力;合作规则决定合作的有序和谐;合作目标决定合作能否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合作人才是合作的根本保证。产学研合作科技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就是在合作基本要素的运行中实现的,产学研合作资源配置重组的调控主体,全过程的总体都是企业调控。各主体的单体资源,是由企业实现资源重组和优化的总调控。

标签:;  ;  ;  ;  ;  ;  ;  ;  

新时期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特点与调整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