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波普尔“第三世界理论”的合理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理性论文,理论论文,世界论文,波普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从起源、内容及其特征等方面对波普尔的“第三世界理论”进行阐释,从科学史、哲学史和文化学等多角度揭示其合理性,并且指出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波普尔 第三世界理论
波普尔的“第三世界理论”被“信仰哲学家”①曲解,从而引起广泛的争论。那么,波普尔的第三世界理论的革命性意义是什么呢?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尊重知识、崇尚文明的现时代,如果我们从未来人类文化学角度来审视它,将会更充分、更全面地把握住它的精神实质,认识到人类生活的文化本质和人类(以及每一个体)对“第三世界”的依赖,以便更有利于推进科学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完整、深刻地把握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主体:“人”的文化特质。这是波普尔提出第三世界理论的思想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探讨这一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之所在。
一
人类生活的世界不仅是人类自身创造性劳动不断展开、不断凝结和不断巩固的生生不息的历史过程,而且是一个多层次、多向度和多样态的统一体。然而,当人类把理性的目光投向自身并以“自我”为视角为中心来外观这个世界时,却按各自的图式将它分割成各自拥有,即属“我”的世界。于是便构成不同的世界划分理论。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的德谟克里特将世界分为“本原子”和由原子所构成的感性世界;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理念世界”和由理念世界投射并受制于理念世界的“可见世界”。中世纪的唯名论和唯实论将“共相”和“实体”分离开,但其共同点却均将世界分为“共相界”和“实体界”。近代哲学中,康德因先验地限定人的理性能力而将世界分裂为无限的、绝对的、永恒的和不可认识的“自在世界”和有限的、相对的,由人自身的理性能力建构并同时确证理性能力且可认知的“现象世界”;黑格尔则再度以柏拉图的方式将世界分解为绝对理念界和绝对理念按其否定性和创造性原则推演出来的感性实体界。在现代哲学中,唯意志论者叔本华将世界分为“意志”和由意志派生和操纵的世界;而马赫主义把世界分解为两个系列即物理要素系列和心理要素系列;实证哲学总的说来拒斥世界的本体划分问题,但仍将世界分为可求证的感性经验世界和无意义的形而上的领域两部分。……世界原本是一个,但人们却按自己的目的、需要、原则和标准裁剪它,这本无可厚非。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将世界划分开来的各个理论的价值何在,尤其是对人类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和情感发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此,我们无须对上述理论一一加以评判,只是从这些理论中可见到波普尔的世界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那么,在波普尔的眼中,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怎样的结构呢?波普尔说:“如果不太过分认真考虑‘世界’或‘宇宙’一词,我们就可区分下列三个世界或宇宙,第一,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第二,意识状态的世界或关于活动的行为意向的世界;第三,思想的内容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以及艺术作品的世界”②。这样,波普尔就将世界分为三个基本层次(或系统),即1.物理世界层次,它相对于主体而言是先在的、外在可感的,是世界的最基本层次;2.精神世界层次,它指的是人的精神状态,包括人的一切主观精神、思维活动,如各种心理活动、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活动、感情和意志等意识状态和无意识状态,它是物理世界层“进化”到一定阶段上的派生物,是内在于主体,不可直观的东西。3.客观的精神世界,即一切见诸于客观物质世界的精神内容,它是人类精神财富以及其载体所构成的领域,是人类创造性功能集中显示、确证和提高的世界。由此可见波普尔的理论之独特处,笔者认为,正是在于将人类思想认识、创造的心理状态、过程同认识、创造的心理状态、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及其结果进一步派生和物化的东西分辟开来而另立门户——构成他的第三世界:客观知识界。因此,波普尔说:“我提出存在物理世界和一个意识状态世界,而且这两个世界是相互作用的,并且在我将要更充分地说明的意义上我相信存在一个第三世界。”③
波普尔带着第三世界存在的信念,开始他的第三世界理论的艰辛酝造工作。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第三世界理论是从第三世界的起源、内容、本质特征以及同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的。
首先,在第三世界的起源问题上,波普尔明确提出:“第三世界是人类活动的产物”④,“第三世界是人造的”⑤,当我们“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或其他问题时,我们可以发明新的理论,这些理论又是由我们制造的,它们是我们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在思维中我们会从其他已有的第三世界理论中得到很大帮助,但是在我们制造这些理论的时刻,它们产生新的、无意识的、意外的问题,……一些有待发现的问题。”⑥波普尔的第三世界起源的观点正是对近代科学向现代科学的大变迁,特别是对现代科学的研究机制的理性再现。
其次,人的活动所创造的第三世界包括哪些内容呢?这是第三世界理论的核心。关于这一问题,波普尔作了严格的界定和说明。他说:“在我们的第三世界的各成员中,尤其突出的是理论体系,但同样重要的还有问题和问题境况……这个世界的最重要的成员是批判性辩论,并可类似于物理状态或意识状态而称之为讨论状态或批判性辩论状态。当然,还有期刊、书籍和图书馆的内容。”⑦从波普尔对第三世界的内容的限定即可见他是着眼于从科学哲学和文化学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的。
第三,第三世界不同于第一、第二世界,它是人类独有的世界,它虽是人类思维的创造物,但并不是纯主观的,而是具有客观性、独立性、自主性,进而使之具有了历史性和广泛的社会性。
客观性。波普尔说:“第三世界并非虚构的,而是‘现实地’存在着,只要我们考虑到它通过第二世界对第一世界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就能清楚这一点。”⑧这就说明在人的活动中发挥着作用并同时构成第三世界的思想内容并不是我们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即可回避的,而是生活于文明时代的每一个人时刻可感受到,人类生活中时刻都在进行着的不可忽略,更不可否认的事实。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波普尔在论证第三世界的客观性时,所指的第三世界的客观内容,并不是指处于联系着大脑的过程,而是指抽象的客体,即处于一定逻辑关系之中的东西,其中包括逻辑等价性、可演绎性、可相容性和不可相容性等关系;第三世界的客体即可引导人们去想、去做——这就是第三世界的客观性之依据。
自主性。波普尔说:“自主性观念是我的第三世界理论的核心。尽管第三世界是人类的产物,人类的创造物,但是它——反过来又创造它自己的自主性领域。”⑨这样,“一个全新的可能性或潜在性的宇宙就可以出现了,这是一个很大程度上自主的世界”,“语言的世界,推测、理论和论据的世界,简言之,客观知识的世界,是这些人类创造的世界中最重要的世界,同时是一个基本上自主的世界。”⑩自主性是同客观性紧密相联的,两者共同构成第三世界具有的“自在性”。这种自在性充分表现在它一旦被创造、被发现出来就具有了某种独立的力量,并且具有“自我繁衍”的生命力,任何其它力量均不可阻止和扼杀;而第三世界的自主性更重要的表现是当它一旦形成,便具有自己发展的内在规则和规律。这一内在的规则、规律,波普尔于1967年总结为P[,1](问题1)→TT(提出试验性理论)→EE(排除错误)→P[,2](产生新的问题2)→……的动态的革命性发展模式(11)。这样,这使得他的第三世界理论独树一帜。
社会性。波普尔从人类生存的文化氛围和实质同第三世界的关系入手,分析了第三世界的社会性。他说:“我们每一个都在为第三世界的成长做贡献……我们大家都想掌握这一世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脱离它而存在,因为大家都使用语言,没有语言我们几乎不成其为人……它对我们所起的作用,比起我们对它所起的创造作用,已经变得更加重要了,更加关系到我们的成长。”(12)这就说明了,第三世界是人类同其他物类相区别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因为它只属于人类。同时,由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第三世界使得生活于某一具体时代的人们在有限的生活时空中体悟到第三世界的博大与庄严,从而唤起人类更强烈的追求,推动文明的发展。
第四,当波普尔的第三世界理论建构趋于完善时,有人将他的第三世界等同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于此,波普尔径直道出他的第三世界的本质归属。他说:“我的第三世界最接近弗莱格的客观思想内容的世界”(13),同时说明他提出第三世界理论的目的正是为了激怒信仰哲学家,而贯彻其批判的择优精神,接着他通过比较他的理论同柏拉图和黑格尔的理论,阐释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柏拉图的理念论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论是他的第三世界理论的先驱,他说:“无可否认,我讲的第三世界与柏拉图的形式说和理念论有很多共同之处,因而也同黑格尔的客观精神有很多共同之处”(14),但是,“我的理论在某些方面与柏拉图和黑格尔的理论根本不同”(15)。波普尔正是通过对他的理论同柏拉图的理论的比较(16)和同黑格尔的理论的比较(17),从而确立其理论的开创性地位。
二
波普尔将人类认识活动的成果——知识和文化突现出来而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世界系统的目的是什么呢?他的“第三世界理论”所内含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又是什么呢?
首先,波普尔的“第三世界理论”是对近、现代自然科学和哲学内在发展逻辑的理性反思和再现。近代自然科学中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虽至臻完善,但物体之间的“力”仍是由以假定的介质“以太”来传递的。这不符合近代科学的实证原则,于是19世纪的迈克尔逊和莫雷试图通过“以太飘移实验”来寻找和证明介质“以太”的存在,但实验结果同假定相背,这就导致了对经典力学的第一次冲击波。尔后接踵而至的一系列新现象、新事实用经典力学的理论已无法解释。在这一理论困惑时期,劳伦兹以新的时空表述方式客观上反叛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预示着时空相对论的产生;同时,布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着重于对微观领域的描述和研究,突破了刚体力学,经典力学再也不是完整无缺的了,出现了理论体系的内在矛盾。20世纪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以及电子、放射性现象和伦琴射线的发现……更明显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这一时期,不同的科学理论体系之间的冲突,旧的理论退位,新的理论出台,显示了人类的巨大能动创造性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而20世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产生已斩断了近代实验科学线性逻辑的思维方式,昭示着现代科学的新特点,即“理论”的产生和完善已不再以“经验”的归纳和论证,而更趋向于理论体系内部的逻辑矛盾(即问题P)的不断发现和不断解决。科学史上近、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手段和机制的历史性突变和此变化反过来对科学活动的显著影响,波普尔敏锐地把握住并及时地从哲学高度予以总结,揭示了具有“自主性”的现代科学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则和规律。而现代科学哲学的任务更侧重于对自然科学领域中的革命性变革作出哲学总结,力图对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研究方法论予以挖掘。逻辑实证主义以“实证”原则和归纳主义方法为其理论基础,强调只研究由“经验”能确证的问题,扬弃神妙的玄思,这样,在本世纪50年代,实证哲学由于归纳主义陷入困境和一系列它自身无力解决的逻辑矛盾而走向衰落。波普尔此时以反归纳主义的“证伪”原则来摆脱实证哲学的理论困难,同时指明科学的本质是“猜测”;提出猜测与反驳作为科学突破的杠杆。这是他的第三世界理论的重要内容的客观现实根据。波普尔的理论,不仅令人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启示了历史主义学派,使得科学哲学的研究更忠实于科学本身发展的历史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研究的深入化。同时,他的第三世界理论对拒斥“形而上学”的科学哲学是一个有力的矫正并点明认识论(研究)和本体论不可分割的深层联系。
其次,波普尔的第三世界理论深化了对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主体的文化特性的研究。人是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和精神结构的统一体,人这种多结构的复合体发展的动力在于其本身的创造性活动。人的创造性行为表现为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和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两个方面。物质财富的创造是人类生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精神、文化的创造则是人类创造性的高级层次,是人类历史发展特有的历史侧面。新康德主义者卡西勒曾说,人是一种文化性动物;而波普尔则将他的第三世界作为人类文化的特有疆域,着重点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文化品质特征。因此,从文化学角度来看,人决不是生活于世界之外,而是生活于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而在人所创造的世界中,最重要的是第三世界),更确切地说是生活于自己所设定的问题之中,“问题”的不断设定和不断解决正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生活的文化本质,同时,也构成人类文明紧紧相接的发展链条。然而,在哲学史上对人类生活的文化本质即人类自身内在的文化生命力赋予人类生存的氛围和内容却言语寥寥,而波普尔的第三世界理论正是对人类生活的文化本质即人类生活的精神结构的深刻剖析和反映、正视。这一理论实质上以哲学方式从正面表述了如同在原始宗教中所表现出来的,当人类对外部世界无知而无能创造自己的第三世界时,却以想象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从而强调在文明时代人类对自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波普尔的第三世界理论在此力图更全面地将科学文化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予以深刻地说明,对此,我们只要看看他关于第三世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所作的两个思想实验(18),就十分清楚其理论的价值。
实验1:他说,如果我们所有的机器和工具,连同我们所有的主观知识,包括我们关于机器和工具以及怎样使用它们的主观知识都被毁坏了,然而,图书馆和我们从中学习的能力依然存在。显然在遭受重大损失之后,我们的世界会再次运转。
实验2:如果机器和工具被毁坏了,并且我们的主观知识,包括我们关于机器和工具以及如何使用它们的主观知识也被毁坏了,并且连同所有的图书馆也被毁坏了,以至于我们从书籍中学习的能力也没有了。那么,我们的文明在几千年内不会重新出现。
在此,我们暂不探究波普尔关于客观知识世界即第三世界两种程度不同的被毁坏给人类文明所造成的后果的思想性推测是否准确,但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他的意义正在于说明人类的生活对第三世界的无不否认的依赖性。只要我们冥思科学文化对人类的经济、政治、生活方式、观念和情感以及人类的共同命运所发生的影响和作用,即可认识到波普尔的这一理论正是基于对人类的深切关注和人类未来的忧思之情感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告诫人们对科学文化的酝造就是对人类生活“家园”的不断完善。
第三,波普尔的第三世界理论,拓宽了科学认识活动的客体领域。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从其最终意义上来说是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规律,但是随着科学认识活动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研究活动的深入,科学本身的抽象性和间接性更强,科学研究的对象(客体)也由直接的自然实体对象已渐次转移为科学理论体系内部的逻辑矛盾(问题)。而波普尔的第三世界理论强调任何科学研究活动中的“理解活动本质上就在运用第三世界客体”(19),强调第三世界的问题的不断自生和需要不断地去揭示和发现,这不仅有利于科学研究活动的深入,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拓展了认识的客体范围,指明了现代科学研究新客体。同时,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基础理论科学的研究仍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波普尔在《客观知识》一书中十分强调第三世界的重要性,指出了人类文化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对于今天的我们如何看待科学、文化以及人才的价值,以及一个国家、民族兴衰的缘由,仍不乏其理性的震撼力——它告诉我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文明,其本质就是崇尚人本身的文化性,热爱人类自身的未来生命。
*本文于1994年3月25日收到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6)(17)(18)(19)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第115页、114页、115页、169页、169页、171页、115页、170页、126页、126页、127页、173页、115页、114~115页、115页、168~169页、134~135页、116页、1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