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正塑造一种新的都市生活方式论文

快递,正塑造一种新的都市生活方式

吕德文

【摘要】 “快递”既是典型的都市生活方式的产物,亦在进一步构筑都市生活。它是一种新业态,代表着一种新的都市生活方式,彰显了都市精神的内在张力。“快递”在某种意义上促成了街头非正规经济的转型:一方面,它为非正规经济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它让非正规经济更为隐蔽。“快递”不仅是一种街头景观,也给社区治理带来了新问题,考验着城市共同体。

【关键词】 快递 生活方式 社会治理

“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快”,用这句话来形容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的社会巨变,再合适不过。最近20年时间,中国城市化以平均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11年城市化率已达50%,当前的城市化率更是接近60%。可以说,中国近20年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世所罕见,中国理论上已从乡土中国演变为城市中国。那么,一种新的都市精神是否形成?在笔者看来,如此高速的城市化进程本身就是都市精神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它在短期内的确塑造了一种新的都市生活方式。这其中,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快递行业的井喷式发展,它将“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快”的都市体验带给了每个人。

“快递”与新都市生活方式的兴起

无论在经典社会学家的论述中,还是在都市研究的谱系中,“快”都被认为是都市精神的重要内核。相较于乡村生活,都市生活方式至少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作为一个增长机器,都市将人口、技术、资本等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高度复杂的物质结构。在这个意义上,都市生活方式是服务于机器增长的,“效率”是其重要特征。二是作为数量庞大且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区,都市将不同社会关系、职业群体和社会阶层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制度。简单说来,都市生活方式彰显个性,人际关系相对冷漠却又高度依赖,必须依靠一系列规章制度和专门机构来整合。三是都市本身就是一个观念集合体,它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现代性”。它既充满激情,又处处留有冷漠;既自由,又处处受到严格规制;既充满理性精神,又容易制造非理性。基于此,“快递”是典型的都市生活方式的产物,亦在进一步构筑都市生活。

“快递”是一种新业态。自古以来,物流都是衡量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帝制时代可否实现“八百里加急”或许是帝国有效治理的前提;而“邮政”是现代国家的重要装置,没有以电报、铁路等为技术基础的“邮政”,就不会有近代国家转型。快递业的兴起,不仅仅是邮政市场开放的产物,更是建基于高铁、航空、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聚合。归根到底,它是基于“快”而构筑的新业态。有趣的是,这个新业态紧扣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为资本提供了新的自我循环场域,却是通过聚集“快递小哥”这类新一代职业群体而形成的。

“快递”代表着一种新的都市生活方式。快递业有一个漫长的产业链,将各个职业群体和不同的社会阶层聚合在一起。从风投玩家、各大平台的规则制定者,到各级快递代理商,再到数量庞大的“快递小哥”,一种统一的行业规则将存在巨大鸿沟的不同社会群体聚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生产出新的都市生活方式。人们因为有了快递,吃喝玩乐不再依赖于原有的城市设施。如果说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让商业中心代替了教堂、市政广场等成了城市中心;那么,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很可能意味着一种去中心化的都市生活方式的诞生。“网购”这一消费行为,将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联系起来,创造了一个有无限可能性的第三空间。

“快递”彰显了都市精神的内在张力。快递业显然是创新的产物,代表着都市激情,但它恰恰又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传统的劳作方式。互联网治理超越了“泰勒制”,它让那些快递点的自主经营者和高度独立的“快递小哥”有了进入现代商业系统的可能。在这个意义上,看似传统的个体经济,恰恰被纳入了高度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体系中。也正因为它兼具“创新”和“传统”,使得其徘徊在坚持规则和“越界”的模糊地带。比如,快递业的极速发展,给城市的市场监管、交通规则等出了难题。仅仅是从“快递小哥”这个群体的观念看,他们的工作虽高度自由,并无典型的“泰勒制”的身体规训,但处处受苛刻的“计件制”和服务评价的制约。

“快递”本身就是“效率”这一都市精神的产物。让城市运转得更快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生活节奏的加速亦是都市生活方式的本质特征。因此,对于市政管理部门而言,“快递”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并不意外,它很容易被纳入相关的治理轨道中。不过,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速扩张,快递的治理事务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对市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就笔者的田野调查来看,它至少对交通、城管、住房管理和邮政等几个市政管理领域提出了挑战(详见表1)。

“快递”与非正规经济的转型

另一方面,它让非正规经济更为隐蔽。传统的非正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路边摊”模式,它需要通过叫卖、流动,甚至现场制作等方式吸引顾客。但是,快递的出现,则让非正规经济不再简单依赖于路边展示,而是通过线上和线下的配合实现了前台和后台的分离。非正规经济的从业者可以在“后台”制作商品,通过快递将商品送达至“前台”。这几年有些平台对商户的审核并不严谨,使得一些本来就租住在城中村,靠摆地摊生活的流动摊贩,也逐渐进入网上平台。“快递”其实是非正规经济隐蔽化的链接要素。“快递”更为方便地实现了制售分离,让非正规经济的从业者可以隐藏在“后台”,也使非正规经济更为便捷地与正规市场混合衔接。对于“快递小哥”而言,他们并不在乎商品的性质,而只在乎更快地将商品从出售者手中传递到购买者手中。无形当中,那些未纳入正规市场监管、也未曾纳税的商品,与正规经济领域的商品在“物流”渠道中实现了混合——同样零散的、数量庞大的“快递小哥”,竟然在不经意间为非正规经济提供了庇护。

3.6 β位点裂解酶-1(BACE1) BACE1是机体内主要的β-分泌酶,是分解APP产生Aβ的限速酶。研究表明,在小鼠脑内注射BACE1 siRNA可减轻AD小鼠Aβ沉积并提高认知功能[30],这说明抑制BACE1表达会改善Aβ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因此BACE1被作为AD药物潜在靶点。

问题恰恰在于,尽管每个部门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法规依据,并按照部门的职能对“快递”展开治理,但除了邮政部门这个行业主管部门,“快递”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治理事务,对各个市政部门都构成了挑战。这个挑战源自于“快递”治理事务具有“剩余事务”的特征:它看似细小琐碎,却难以处理。通常而言,治理事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简单易处理的事务;一类是复杂且难以处理的事务。前一类事务往往是各个市政部门的“主业”,专业性强,易于认定,且有相对明确的法规依据;后一类事务往往是各个部门“主业”的剩余事务,不易认定,法规依据也不明确。对于交通、城管、住房管理等部门而言,“快递”衍生而来的治理事务,均是各个部门的剩余事务。以交通部门为例,其部门“主业”是管理大中小型车辆,电动车的管理只是“副业”——对于这些部门而言,由于电动车数量多,且执法难度大,管理成本高、收效低。并且,由于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近几年的管理重心只能是完善相关法规,实际管理的投入自然就比较小。

“快递”在某种意义上促成了街头非正规经济的转型:一方面,它为非正规经济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传统上,非正规经济的最大障碍在于如何将产品“广而告之”,因为缺乏正式的产品信息发布渠道,甚至无固定经营场所,经营时间亦不确定,它严重依赖于“口口相传”这一限制极大的传播方式。因此,流动摊贩的梦想往往是能有一个固定的经营场所,最好是在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还有固定经营时间,这样才能有比较固定的客源。但“快递”及O2O技术的出现,却让非正规经济有了“广而告之”的可能。如今,几乎所有自雇经营的小店都通过“快递”扩大了市场网络,最为传统的“摊贩经济”竟然也搭上了极为先进的“互联网经济”的快车,这或许是“快递”所带来的经济奇迹。

传统上,非正规经济被认为是一种“集市经济”,它是指那些经营规模小、不需要职业门槛、亦无太多资金要求的,以自雇经营为主的经济形态。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摊贩经济,他们不纳税,甚至不受政府的市场监管,未纳入正规经济体系。以摊贩经济为代表的非正规经济,一度被认为是低效率的、与现代市场体系格格不入的经济形态。但是,哪怕是传统的“集市经济”,并不一定与现代的全球市场体系相隔绝。事实上,很多产品都是工厂生产出来,然后通过现代物流体系流通到自雇经营者手中,进而作为商品传递给每个消费者。甚至在经济效率的考量上,摊贩经济也不一定意味着低效率,其灵活性恰恰是应对市场风险的最大优势。因此,非正规经济并不必然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扩张而萎缩,反而可能进一步扩张。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正规经济扩张在挤压非正规经济的空间,还不如说它同时在促使非正规经济的转型,“快递”就是一个典型。

某种程度上,“快递”本身并未制造新的治理事务,它所涉及的几乎所有治理事项,都可以在既有的市政部门中找到相关的职能。与电动车相关的交通管理,在电动车出现之时就逐步纳入了交通管理部门的视野,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管理规则。与城管部门相关的电动车及快递物件乱摆乱放的问题,也早就在“占道管理”的相关管理条例中明确。而住房管理部门关于出租屋的管理,其实与“快递小哥”并无直接联系。至于邮政部门对“快递”的合规性管理,则更是有法可依。

“快递”的治理形态

“快递”本身就是关于“快”的都市经济、社会和精神的综合体,它传递到都市体系中,迅速影响着城市运转的逻辑,并连带影响着城市治理。

表1:“快递”相关的治理事务

当前中国城市非正规经济最让人惊奇的一个景象是,看似极为传统、简陋的“路边摊”经济,竟然在最为现代的互联网经济大潮中获得了生机。“路边摊”几乎都在使用电子支付,从而提高了面对面交易的效率,减少了“找零”等计算环节。更重要的是,它让不见面的交易普遍化,摊主和顾客无需同时同步现场交易。当然,这种不见面的交易方式,恰恰是通过快递连接起来的。

某“三甲”综合性医院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调查及合理性评价 …………………… 陈 猛等(8):1065

“快递”是一个典型的因新业态的出现而产生的治理事务,它对城市治理更为根本的挑战在于打破了原有的治理常规,塑造了新的街头治理景观。近几年,得益于都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地方的街头景观也在发生巨大变化。许多地方的街头景观变得越来越符合人们对都市生活的想象,高楼林立,商业广场遍地开花,俨然变成了“城市增长机器”。为了创造一个整齐、洁净、繁荣的市容环境,连街头巷尾都按中产阶层的品味进行改造。恰恰是在这几年,“快递”却在重新塑造街头景象。街头摊贩或许变少了,但摊贩经济却未必减少,它只不过不再依赖于街头巷尾的人员聚集,而是依赖于线上线下的精准匹配。传统上针对弱势群体的城管执法冲突的确是减少了,但每天针对电动车等摆放的服务管理工作却在急剧增加。以前,交警主要针对有车一族(某种程度上也是有产者)进行执法,但现如今针对“快递小哥”这类群体的交通执法在急剧增加。因此,“互联网+”所创造的新的经济活动,事实上对街头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是,当是“数量词语+就+动词+数量词语”形式时,如果前面数量较小,而后面的数量较多,“就”则一般表示数量多;而其他情况“就”仍然表示数量少。

“快递”的治理事实上在考验着城市共同体。在当前的都市中,不同群体对“快递”有不同的诉求。对于从业者而言,“快递”本身就是进入城市的一个阶梯;但对于城市有产者而言,“快递”仅仅是城市便捷生活的一种手段。对于消费者而言,“快递”提供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但对于生产者而言,“快递”仅仅是“时间就是金钱”的表现。对于都市生活的规划者而言,“快递”是城市创新的结果;但对于市政管理者而言,它或许是在源源不断地增加治理事务,提高治理成本。同时,“快递”也蕴含着都市精神的内在冲突。人们一旦进入“快递”所塑造的生活方式,在体会到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会滋生忙碌、无聊的心理体验。并且,这一体验本质上是由抽象的时间规则所塑造的,“快递小哥”们也许不用受类似工厂里的老板和管理者的支配,进而体验到“自由”,却在不经意间受制于围绕着“快”而设计出来的一整套行业标准。让“快递”所塑造的都市生活充满活力而不失序,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市政管理技术,或许还要在更深层次上认识“快”的城市意象。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正确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应该注意一些运用事项,从而使史料教学更加科学合理。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特别重视对史料教学的应用。

【参考文献】

①路易·沃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主义》,载汪民安、陈永国等主编:《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②张延吉等:《流动摊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城市问题》,2014年第8期。

③吕德文:《兜底部门的运作逻辑》,《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

【中图分类号】 D669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员、博导)

责编/韩拓(见习) 美编/杨玲玲

标签:;  ;  ;  ;  

快递,正塑造一种新的都市生活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