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性”交往——以杭州地区部分大学生“性耻感”现状为例论文_洪伊莎

礼“性”交往——以杭州地区部分大学生“性耻感”现状为例论文_洪伊莎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21

摘 要:耻感文化在以儒学为中心的东方文化中很具有代表性。“性耻感”作为其中的一部分,隐晦但影响巨大。“性耻感”是以性观念、性知识为基础表现出来的羞耻感。本项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杭州地区部分大学生的性耻感现状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关分析。以期望大学加强耻感教育,对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知识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性耻感 大学生 性教育

从2018年到2019年,盘踞西方主流媒体头版数月之久的“#Me Too#反性侵运动”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它鼓舞了全世界许许多多的人打破沉默,抛开所谓的“性耻感”,敢为自己的人身权益发声。

“性耻感”在当前是个热门话题,本文旨在对热问题进行冷思考,从而得到新的启示”性耻感“又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类,把握好其中的界限尤为重要。大学生的性知识、性观念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就在于没有把握好这其中的界限。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使人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有关“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却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在有关“性”的问题面前过于保守,避而不谈的结果导致了新生代群体性知识匮乏从而使其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低下。因此,探寻这背后的社会文化情况,并对大学性教育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1.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当代大学生“性耻感”现状,包括儒家耻感文化对大学生两性交往之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的性观念、性知识进行调查分析,主要针对性观念的开放程度和对性知识的了解程度展开。并在问卷设计中以情景假设的方式,客观具体地获取被调查对象的性观念与性知识现状,得知大学生“性耻感”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性耻感”的积极影响,弱化“性耻感”的消极影响,并以此为宗旨对大学性教育提出对策与建议。

2.调查意义。一方面,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性耻感”现状,提出针对性措施,端正大学生对“性”的态度,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有利于增强大学性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对大学生性耻感教育,遵循了儒学中“礼”的教育形式,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杭州部分地区大学生,男女比例为2:3,年级分布范围较广,具有广泛性。

2.调查方法。此次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采用线上发放的形式,统一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再深层分析实际情况的内在影响因素,对现有大学性教育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

三、调查结果的呈现与分析

1.基本情况。本项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110份。填写问卷的学生中,女生占61.47%,男生占38.53%。各年级比重分别为,大一占11.83%、大二占29.17%、大三占49.82%、大四占6.42%、研究生占2.75%。此次调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代表性。被调查对象中有80.73%对儒学中有关耻感文化不太了解甚至于完全不了解,可见耻感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普及率是较为低下的,认为耻感文化对其日常交往的影响程度非常大的学生只占了9.17%。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两性交往的教育存在着较大的空白。

2.具体情况。(1)观念方面。大学生的群体性观念反映出他们对自我的认识程度以及对他人和一些社会问题的态度和看法, 在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倾向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也能展现出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时代的特征。对调查大学生“性耻感”现状意义重大。随着对外开放,人们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西方的“性解放”等思想使我国传统的性观念受到了冲击。有近95%的调查对象对大学生之间的两性交往持乐观态度。对性观念的开放程度中,认为自己的性观念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占了被调查对象的近五成。(2)知识方面。从生理上讲,大学生已经处于青春期的后期,“青春期卫生教育”理应在中学阶段青春期性成熟之前就开展,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无疑是差强人意的。有超过9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渴望了解性知识是正常的,与此同时,却还有超过1/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性知识处于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的状态。为了进一步验证大学生对自己性知识储备的自我了解程度是否可靠,笔者以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大学生们辨认一下该情况是否属于“性骚扰”,其中有两项的得选率较低,分别是“遇到异性对你说色情笑话”(63.3%)和“在某些场合布置隐晦图片、广告等”(88.07%),但事实上这均属于性骚扰。由此可见,被调查的对象中,大家对自身的性知识水平的认知还是较为准确可信的,同时也说明了大学生性知识的缺乏。且70.64%的学生认为在大学中开展性教育“很有必要”,还有25.6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这就说明,在学生心目中,大学开展性教育是众望所归。在对待通过故意触碰进行的“性骚扰”行为时,有33.94%的大学生选择了“默默退到一旁”这种做法,甚至还有2.75%的学生选择“什么都不做”。一方面,这样的举动会使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另一方面,会使“性骚扰”的施加者变本加厉。这同样也间接说明了当前大学生自我权益维护的能力低下并非空穴来风。

四、浅析大学生“性耻感”现状反映的问题

1.大学生对儒家耻感文化的学习有待深入。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己之学就是强调如何做人,注重理想人格的培养,强调人应超越自身的感性存在去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境界,形成完美自由的人格,这才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家庭稳固的堡垒。儒家耻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促成大学生正确性观念的重点内容。耻感文化在以儒学为中心的东方文化中很具有代表性,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和社会控制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对社会产生强大的约束力。众多耻感中,“性耻感”作为其中的一部分,隐晦但影响巨大。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对耻感文化的认识情况差强人意。如何使大学生在对耻感文化加深认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性耻感”,从而更好地掌握性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大学生性观念开放程度的真实性有待商榷。虽然总体来说,大学生们对性的态度相比从前普遍更为开放与宽容,呈现出开放性特点,不再“谈性色变”了。但从心理学上讲, 他们情绪不稳定、行为外向, 追求积极而热烈的感情模式。从修养来讲,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娇生惯养, 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不成熟, 对性的认识极其肤浅。另外,由数据可知,性观念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较多,可见学生对自己所持的性观念并没有确切的把握。这说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性观念逐渐开放,但传统文化对其仍然具有较大影响。如何使大学生的性观念在科学的引导下由传统慢慢走向健康的开放,如何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性观念”产生积极影响,均与大学生性观念开放程度的真实性密切相关。

3.大学性教育与大学生性知识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待解决。大学生多数认为了解和学习性知识是正常和健康的行为, 这是性观念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我国开设性道德教育专门课程的高校较少,不少教师和家长过度专注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学生的身心健康。事实上,学生与师长的想法恰恰相反。大学生对科学的性知识是渴求的,对高校开设性教育课程是期盼的。目前造成我国大学生性教育出现阶段性的缺失和空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传统价值观和思维的约束。中国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今, 对于性, 人们普遍认为是难以启齿的存在, 不该在课堂上出现, 所以一直以来, 性教育都被人们冷落。没有或者无法在大学教育中做出实质性的推进工作。(2)学校的性教育的师资力量不全。学校进行性教育要有全面的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设备, 性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高校的性教育应当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 以及教学设施, 完善相关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增强性教育的效果,培养学生健康的性心理。

4.大学生性权利的安全保护意识有待提升。1999年第14次世界性学大会上通过的《性权宣言》指出:“性权乃基本、普世之人权, 以全人类固有之自由、尊严与平等为基础。性权利包括性快乐权、性自主权、性防卫权、性健康权、性教育权和性诉求权”。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表明,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无法正确辨别“性骚扰”的三种表现形式——口头、肢体、环境布置。在受到“性骚扰”后,也大都选择较为消极的处理方法,甚至有学生因为性耻感的消极影响选择什么都不做,使自己的性权利受到了严重侵害。

大学生性权利的维护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但是法律规范的缺位、学校性教育未能很好地落实、家庭性教育的欠缺是保护大学生性权利存在困境的原因。

五、对策与建议

1.探寻“性耻感”的历史文化价值,强化大学生对耻感文化的认识。儒家的性文化并不完全是保守和消极的,它在不同时期包含性耻感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于一体。同时儒家是非常看重“礼”的,孔子说“不读礼,何以立”,因而性的交往应该在遵循礼法的前提下进行,这就是性耻感的积极意义。因此,结合当代大学生性教育,使大家对传统文化有新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对耻感文化的正确认识,并在实际的两性交往中有所体现。

2.结合儒家耻感文化,开展大学性道德教育。首先,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性教育方式使性教育在大学中更加容易被接受,结合儒家文化中有关“礼”的思想,使性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也使得“性耻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全新的定义,更加容易被人们接受。再来,由于内容的特殊性,性道德教育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不同。对于大学生希望学校重视性道德教育,理应探寻更加适合大学生的方式进行性道德教育。

由此,本文计划就学校角度对性教育提出一些服务的建议与对策。服务的主要方法是“教育剧场”和“同伴教育”。(1)教育剧场。教育剧场是把戏剧和教育的过程相结合,有特定对象作为观众,目的是通过教育剧场使服务参与者发现、讨论、研究和解决问题。教育剧场的使用明确了性健康同伴教育者的角色,保证了同伴教员与其他服务参与者之间平等的权力关系,也更容易将传统文化的思想以剧目表演的形式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层面的性教育。(2)同伴教育。同伴教育是指通过同辈、同伴间交往的影响力、亲和力,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性意识、性观念,抵御来自社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教育方法。儒家文化中有关“礼”的内容与性教育结合提供更为丰富的载体,使传统文化与性教育的结合形式更加新颖并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参考文献

[1]薛梦 大学生性观念与性行为关系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01)。

[2]黄克申 郭亚琴 传统文化引领高校性道德教育走出迷途的路径探究——基于甘肃省部分高校性观念与性道德的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8,(16)。

[3]母建春 当代大学生性观念和性道德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2)。

[4]易文利 大学生性教育的缺失及对策研究[J].人文教育,2018,(9),79。

[5]胡珍 吴银涛 大学生性道德教育有效对话的理论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1,(7),56-64。

[6]汪火良 李莹露 大学生性权利的法社会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7。

论文作者:洪伊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总第3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7

标签:;  ;  ;  ;  ;  ;  ;  ;  

礼“性”交往——以杭州地区部分大学生“性耻感”现状为例论文_洪伊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