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也需要“留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留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生的大脑忙着接受训斥和处罚的信息,也就无暇静下心来裁判心灵中旧我和新我的论战。
——魏书生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讲求“留白”的技法。一处运用得恰到好处的“留白”,可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作品的意境也会因此得到无尽的拓展,这就是“留白”的魅力。最近,在教育一个孩子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教育更需要“留白”。
[案例]
一天下午,我刚走进办公室,我们班的几个小家伙便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向我告状:“贾老师,吴刚(化名)又打人了……”话音未落,后面紧跟着的一群孩子便推推搡搡地进了办公室。走在最前面个子高高的那个男孩就是吴刚。还没等我开口,他就先嚷开了:“我没打他,是他先踹我的……”看着他那委屈而又骄横的神情,我没有作声,只是摆了摆手,示意其他孩子先回教室。我知道,现在跟他讲什么也没有用,他根本听不进去。等其他孩子都走了之后,我用最平和的语气对他说:“吴刚,老师并没有说你打人了呀!”我边说边随手拉过一把椅子,“你先在这坐一会儿,我出去办点事儿”。他瞅了瞅椅子,气呼呼地坐下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对抗行为的孩子,在不到两个月的交往中,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今年12岁,比同年级的孩子大3到4岁。自上学那日起,由于他父母和他自身的缘故,曾多次转学。在不同的学校里,他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事情,被打骂过,被体罚过,被处分过……种种复杂的环境造成了他孤僻、执拗、蛮横、仗义、自卑等复杂的心理特征。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真切地感受到:要想改变他,谈何容易,一般的谈话与批评教育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如果处理不当,更会加深他对教师的埋怨、误解,加重他自卑的心理,激起他对教师的对抗情绪。
于是,我先找来另一位当事人——阿明(化名)来了解情况。原来,今天事情的起因还真不怪吴刚,的确是阿明先踹了他一脚,然后他才还的手。弄清了事情的原委,我先安慰了阿明几句(因为他毕竟挨了打,吃了亏),紧接着又和他一起分析了事情的经过,让他明白,虽然自己今天挨了打,但事情是自己引起的,错的首先是自己,然后我又动员他主动去向吴刚道歉。阿明这孩子也听话,便去了。孰料,吴刚连理都未理他。
等阿明从办公室出来后,我走进办公室,拉了一把椅子在吴刚的对面坐下。我装着什么都不知道,轻轻地问他:“阿明刚才来办公室干什么?”
“不知道!”他头往一边一歪,满脸的余怒还未散尽。
我努力地抑制自己的火气。此时的宽容避免了我们之间的直接冲突。
稍顿,见办公室人多,我便拉着他的手,微笑着说:“咱们出去聊聊好吗?”他没说行,但也没有反对。我拉着他的手;来到一个僻静的楼梯口,和他并排坐下来。我努力想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消除他的心理压力,减弱他的反抗意识,同时也想调控一下自己的情绪。
几分钟的沉默过后,我语气平静地问他:“你今天为什么要动手打人呢?”
“谁让他先踹我!他踹我,我肯定得揍他!你为啥光‘熊’我?”连珠炮似的话语证明他根本还没有对这件事情进行反思。
“老师并没有批评你,只是想向你了解一些情况。”我的语气很平和,也很真诚。“如果你今天不愿意和老师聊的话,我不勉强你,但我有两个问题希望你认真考虑一下:第一,跟老师或长辈说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比较合适?第二,打人的行为对不对?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别人的错误对不对?”我的语气平和而又不容置疑。“我给你一段考虑的时间,什么时候想明白了,你什么时候来告诉我,现在你先回教室上课。”
看着他慢腾腾起身离去,我松了一口气。试想,如果今天我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对他暴训一顿,或给以他什么处罚,后果将如何呢?我很庆幸,一场即将发生的、涉及到教师“尊严”的事件,因为我的自控和宽容而顺利地转化为教育的手段。
接下来,我便耐心地等待。一连好几天,他始终没有主动来找我,但我知道,他的内心决不会像他的表面那样平静,我的那两个问题一定在“纠缠”着他。我耐心地等待着。课堂上,我还和平时一样,有时故意挑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回答对了,我就大加赞扬,让他感觉到我时刻都在关注他,我并没有因为那件事而对他有什么偏见。
虽然他还是没有来,但接下来的一件事却说明,我的教育是有效果的。
一天晚上下了自习,轮到他值日了。在值日的过程中,一名女同学打扫得不合格,他就批评那名女同学,并要求她重新打扫。那名女同学不愿意,便和他发生了争执。在争执的过程中,那名女同学一脚踢在了他的肚子上。他疼得嗷嗷直叫,但没有还手,只是捂着肚子说:“你怎么能这样呢?”其他学生把我从办公室喊了过去。看到当时的情景,我很感动,更为他能有这么大的转变而感到欣慰。那名女生见我来了,马上主动向吴刚道歉。这时,我看见吴刚的眼角有一丝不易被人觉察的笑意。我想,这笑意也许是宽容了别人后的满足,也许是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理解后的愉悦……
我悄悄地把他拉到教室外面,开玩笑似地笑着问他:“吴刚,今天怎么不还手呢?是不是怕她呀!”他听了,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一只脚的脚尖不停地在地上画着圈,嘴里小声嘀咕着:“我才不怕她呢!你不是说不能用错误的方式去对待别人的错误嘛!”听了他的话,我内心一阵狂喜。对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多么深奥的道理呀!当时给他提这个问题时,我还在犹豫,这种问法是否合适,而他今天却用实际行动给了我一个满意的答复。
“那你为什么没有来找我谈你的想法呢?”我按挎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
“我不好意思去跟你说,再说,那天我跟你说话的态度也不好。”他羞答答地低着头。
我紧紧地拉着他的手说:“吴刚,老师对你的回答非常满意。在老师的心目中,你是一个好孩子。”
接下来,我跟他讲了一些与人相处的技巧以及学习上的事情,更多的是一些鼓励的话。那天晚上,我们的谈话非常愉快。
事情到此,按理说应该结束了。可接下来的一件事情又让我从成功的喜悦中清醒过来。
一天早上,天气骤然变冷。管理学生生活的孙老师提醒大家多加几件衣服。其他学生都按老师说的去做了,而吴刚就是不肯加衣服。他双手插在裤兜里,仰着脖子,歪着头,不停地嚷嚷:“不冷就是不冷嘛!我不穿!”这种情景刚好被我看到了,我也劝了一句:“吴刚,去再加件衣服!”“我不冷嘛!”他有点委屈的样子。我便没再作声。我心想,这时说什么也没用,还是让他自己亲自去感受吧。
上午第二节下课,他冷得受不了了,便自己回去加了一件衣服。我想,这对他来说应该是一次无声的教育,更准确地讲应该是一次自我的反思教育,其效果是明显的,胜过任何的说教。
[评析]
这个案例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就是教育学生要学会宽容别人。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不难看出,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学会宽容的是教师。教师要宽容学生的错误,宽容学生对教师的无理,宽容学生错误的反复。教师教会学生对人宽容,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这个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处理问题的技巧,即学会等待,把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就像绘画、书法艺术中的“留白”一样。以往,我们较容易犯的错误是操之过急,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时间太短,总希望学生立刻就把错误改正过来。因此,在教育学生时,我们往往会不遗余力、苦口婆心地向学生步步紧逼。要知道,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不是一个瞬间,而是一个反复自我教育的过程,必须耐心地等待。
同时,这个案例也折射出教育的反复性与复杂性。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反复性是少年儿童身心发展不成熟的必然反映。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允许学生有某些行为的反复,并且能以平和和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记得著名儿童心理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有一句很精彩的话:“宽容不是一次性行为,不能因为孩子又犯了错误就不再宽容了。”作为教师,需要时刻保持一颗宽容的、善待孩子的爱心。另外,教育的复杂性表现出教育决不是万能的。教育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自我教育的能力。这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
标签:吴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