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人类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类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视觉形象人类学》(Principles of Visual Anthropology)是一本论文集,1979年日本映像记录版。该书收集了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影视人类学国际会议(它是1973年第九届国际人类学、民族学会议的组成部分)的一部分讨论稿。正如编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绍尔·塔克斯在编者的话中所称,本书所论述的问题,“是在人类学的研究与指导领域内电影与电视的利用问题。本书也是第一个较全面地提出这一话题的出版物。”
英国人类学教授波尔·霍金斯在日文版的《视觉形象人类学》前言中说:“本书概述了民族志影片制作者实际上对电影史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该书除前言外,汇集的主要认文有《语言学科的视觉形象人类学》、《民族志影片的历史》、《观察影片》、《摄影与人》、《都市影片的思想与事件》、《民族志性的影片与超8mm摄影机》、 《民族志影片和历史》、《影片文化的再现》、《摄影术和视觉形象人类学》、《作为文化记录的长篇剧电影》、《用于文化形态分析的视听工具》、《电影新闻报道的视觉形象人类学》、《视觉形象记录和人类知识及其未来》等。
一、视觉形象人类学的意义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 )教授在《语言学科的视觉形象人类学》一文中这样写道:“人类学尽避因国家而异,分别称之为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民族志学、考古学、语言学、自然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史学、人文地理学等等,构成形式也不相同,但是作为包含种种学科领域的人类学,其主要任务是收集与保存行将从地球上消失的习惯和人类的记录。其研究对象包括生活在热带密林和瑞士深山之中,不知文字,同族通婚的部落,或生活在亚洲王国山区里的民族。在所有科学及人类研究领域,人们认识到这种现存的人类行为模式将不可避免地逐渐消失。”
玛格丽特·米德1901年生于美国,曾在哥伦比亚大学从师弗朗茨·巴兹,并在该校执教40年。其主要著作有:《文化与参与·世代间鸿沟的研究》、《文化进化的连续性》、《男性与女性》、《萨摩亚人的思春期》、《某个印第安人部落的文化嬗变》、《巴厘岛人的性格》、《老人的性格·从1928年到1953年马努斯岛文化的变化》,她同时也是《巴厘岛家族》、《巴厘岛的销魂与舞蹈》电影作品的作者。
在《摄影术与视觉形象人类学》一文中,加利福尼亚洲立大学人类学及教育学副教授约翰·科里亚·朱尼亚说:“如果不考虑摄影术的全部调查功能,就很难考察视觉形象人类学的研究范围。之所以这么说,也是由于从方法论讲,照相机可以将视觉分析变作现实。呆照照相机开拓了非语言传播的领域。然而,电影摄影机的出现,则可以将这种语言流畅地统一起来。由于经过这一连动的发展阶段,以往静止的图像开始动了起来,若不考虑到产生的这种结果,仅用呆照照相机所获得的调查则是很浅显的。”他还说:“依靠照片进行的观察,开拓了人类学全新的理论考察道路。”
二、摄影在人类学研究的早期利用
《民族志影片的历史》一文说,影片的拍摄与制作,得益于19世纪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发明。许多人类学研究的先行者早就在探险考察中使用了相机。1888 年病理解剖学家费利克斯开始对人类学发生兴趣, 1895年他在西非拍摄了沃罗夫族妇女制作陶器的影片;1896~1897年他又接连拍摄了沃罗夫族、夫拉尼族及德奥拉族男女爬树、蹲坐以及步行的影片,从而成为在人类学研究中系统利用电影技术的先驱。1898年动物学家阿尔福莱德参加了剑桥大学托雷斯海峡人类探险队的活动,最早使用了卢米埃相机(可能是卢米埃尔兄弟公司于1895年底推出的第一架赛璐珞35mm胶片电影放映机。编者注)。1901年他写信给参加澳大利亚中部探险活动的鲍德温,建议他在探险中采用影片拍摄的方法。鲍德温与他的伙伴们花了近30年的时间进行了原住民的研究,曾两度赴澳大利亚北部,拍摄了大量影片,总长度达7000英尺。
1904年和1907年,一名叫做贝海的探险家在新几内亚和西南非洲的考察旅行中,带去电影摄影机和立体照相机,拍下了当地人跳舞、少女们运水以及孩子们游戏、男人们用石刀刮胡子的场面。他的影片1960年时保管在维也纳大学并曾放映。
1967年,鲍德温的影片曾在澳大利亚民族志影片回顾展中上映。
三、影片的拍摄与制作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分校教授马克·麦卡蒂在他的文章中说,以电影作媒体的观察领域是高度专门化的领域,我们任何人在这个领域里都必须关注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他还说,原始文化中的许多部分在以后的数年内必定消逝。因此,我们期望能将大部分关于这种即将消逝的文化的影片资料弄到手。也就是说,我们要求这些人们,无论偶然还是非偶然,只要在决定的瞬间处于重要的场合,拿起相机来,就可以捕捉住这一即将永久失去的人类的活动。
早期的人类学影片的拍制者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资料。然而,迄今令专家们头疼的问题仍然是与被摄对象的密切度、题材的自然程度以及影片拍制者的恰当判断力问题。
麦卡蒂认为,影片制作中的重要问题可归纳为下列三点:
1.如何才能够区别是自然的行动还是相机存在引起的反应。换言之,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习惯于摄影机和录音机这类机械的障碍。
2.在记录影片的观众不能理解那种语言文化时,采用何种方式最为有效。
3.在第一次接触一个社会群体,作为外部人找到符合自己目的的生活样式时,确认并捕捉它要花费多少时间。
在讨论到第三点时,麦卡蒂认为,根据我们的发现,要充分从视觉和听觉上表现某一生活群体,至少需要三个月的实地调查时间。这三个月可以分作三个阶段。第一个月是克服文化冲击、习惯语言阶段。由于饮食、居住问题尚没有准备就绪,苦于焦虑与腹泻。这一时期要少说话,注意一个“忍”字。作为人类学影片制作的一个铁的规则,就是在这期间决不能进行拍摄。第二个月,就是第二阶段。在这期间可以开始拍摄当地人的农业劳动,如麦收、割草、剪羊毛等,也可以拍摄废墟、房舍等。第三个月是拍摄人们日常生活的阶段。也就是说,当人们摆脱了家庭、团体和社会活动时,人们在干什么?譬如说,他们在厨房干什么?饮茶或处理日常事务时在谈论什么等等。因为只有到了拍摄者被人们视为朋友并对其信赖的时候,才能拍摄到这些人们的生活细节。
四、影片作品的保存与使用
许多国家都设有自己的人类学影片保管中心。1846年创建的美国华盛顿史密索尼安研究所,依据1970~1974年举行的影视人类学会议决议精神,在1975年设立了“国家人类学影片中心”。
波尔·霍金斯认为,“这一记录保存研究中心的第一个目的,就是作为调查即将消逝的文化和急速变化的文化的工具,开发利用记录影片。”基于这一宗旨,该中心的主要计划涵盖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现在文化激变的地区。
关于该中心的任务,中心主任理查德·索莱逊博士认为:“这种影片记录资料保存所,为了能成为研究学问的珍贵资料源,有必要根据科学的方法论进行组织。为此,必须注意影视资料的实用性、标本取样技术、信息分析及计算机编码技术、影视记录永久保存的最高科学技术等。”
目前利用美国国家影片中心的仅限于专门研究人员。据称:“在今后,这一记录保存中心机构必定对于电视和记录电影制作公司日益重要。”
除美国外,日本(在东京上野公园)、塞内加尔、墨西哥等国也设立了类似的影片中心。
二战以后,联邦德国重新组建了科学电影协会,会长哥特哈尔德·沃鲁夫1952年创建了人类学影片保存馆。该协会还为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的人类学家设置影片制作技术课程。在志愿者接受该课程的情况下,德国调查研究共同体还允许他们租借用于探险的器械。
波尔·霍金斯还认为:“记录保存所不仅是影片的安全存放地,而且也是为特殊研究而拍摄的影片安全存放地。这里也存放着为一般兴趣而拍下的片子,另外必须关注家庭影片所具有的重要性。”
关于影片文献的类型,有人区分为三类:即研究用、人类学课程教育用和一般课程教育用。
关于利用方法,波尔·霍金斯列举了下面几项:
1.记录人物间的活动,为了将来与以后的记录作对比;
2.记录被摄地域的文化史,供其子孙了解;
3.广泛提出国际事例,研究遥远地带的疾病及营养失调情况;
4.记录文化资料,以补充语言说明的不足;
5.用以进行关于外国风俗、习惯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