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平碉楼村落集防御、居住以及中西交融的建筑艺术于一体,其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它具有防卫性与防御性。本文从村落布局、碉楼建筑、村落神位设置三各方面来分析开平碉楼村落的防卫性与防御性。
关键字:开平碉楼;村落;防卫性;防御性
一、历史背景
匪患猖獗 历史上开平地区匪患频繁。开平地处偏僻,处于恩平、新会、新兴、台山等县的交界处,是“四不管”地带。政府管制力量薄弱,社会治安混乱,成为农民起义、土匪盗贼活动据点,对当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至清末民初,由于军阀割据,战乱频繁,侨乡生活比较富裕,当时成为土匪掠夺的对象。土客械斗 清咸丰四年,在开平地区发生较大规模土著人与客家人的斗争,史称“土客械斗”。土人与客家人语言不同、风俗习惯文化上的差异,经济上的争夺,导致土客关系失和,相互憎恶,矛盾口角不断。1854年爆发持续时间长达十年的土客械斗,造成田园荒芜、死伤无数、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异常艰难。这种社会状况,迫使开平地区修建具有防卫、防御功能的村落。
二、村落布局与防卫
开平碉楼村落布局有明显的防卫性特点,防卫性主要表现在水塘的设置、梳式布局、门楼的设置、簕竹的种植。
水塘的设置 传统村落一般只在村前设置水塘,即“前塘后村”的布局模式,这种布局主要用于风水考虑与生活用途,而在开平碉楼村落不仅在村前设置了水塘,还在村落的后面或两侧增加水塘,目的在于阻挡匪贼进村的路线。古代城池在城外修建围绕城墙的河流即护城河,用来阻挡敌人来犯。村民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利用水塘来加强村落的整体防卫功能。
三门里村落
簕竹的种植 村落外围种植大量的簕竹,簕竹生长旺盛、枝蔓繁多且带毛刺,常被栽植为防护林。传统村落中,簕竹林常被作为风水林,栽种在村落后面。在开平碉楼村落中,簕竹不仅在村后,也大量种植在村前、村两侧。密密麻麻的簕竹林,人难以穿行,可以有效防止陌生人从村口以外的地方进入村内。马降龙村落进村沿路上种植了簕竹,竹林在道路两边密集排列,像两堵高墙,也像守卫村路的士兵。村落的后面与侧面都也都种满了簕竹,村落似乎被竹海团团保护起来。
梳式布局 梳式布局模式的特点是外封闭,内开敞,有一定的防卫性。梳式布局是通过里巷纵向将左右对称的三间两廊民居组织起来,外形平面整齐划一,平面似梳子,所以习惯称之为“梳式”布局。住宅南北朝向,大门不设置在南面,而在东西两侧向里巷开门。因此只要把守住各里巷巷门就可以阻挠不速之客进到村民家中,村民的生命财产也就多一层保障。
门楼的设置 门楼或称“闸楼”,多为二层,也有三层者,设置在进村路口要塞。门楼由全村的青壮年男性日夜轮班执勤,白天负责检查进出人员身份,晚上便关上闸门,一旦发现匪情,便敲锣报更报警。土匪进村之前,首先就要过门楼这一关,即使不能击退土匪,也能为村民的疏散提供宝贵的时间。
通过种植簕竹、修筑水塘、增加门楼等措施,村民想方设法加强村落的防卫能力,使村落成为一个严密的防卫单元。
三、碉楼与防御
碉楼是开平碉楼村落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防御力量。走近碉楼,可以从各个角度感受到它对外的防御性设计,一座碉楼是一个防御单位。碉楼的防御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楼层高、墙体坚固、门窗的特殊设计、设置射击孔、设置角楼、兴建位置的选择等几方面。
楼层高 碉楼是全村最高的建筑,层高远高于民居建筑。当地民居主要是一层或两层,碉楼都是三层和三层以上,五层、六层居多,最高达到九层。蚬冈锦江里的瑞石楼楼高九层,百合镇安定楼高五层,百合镇齐塘雁平楼也是五层,百合镇马降龙永安村和南安村的天禄楼高七层。楼高就望得远,能及时发现匪情,也可以居高临下的防御反击。
蚬冈锦江里瑞石楼
墙体坚固 碉楼的墙体坚固、厚实。迎龙楼采用明朝大红砖,墙厚度近一米,牢不可破,可以防止盗匪凿墙或者火攻。清末民初开平地区引入钢筋混凝土为墙体材料,墙体厚度约0.3~0.4m,并在转角处加厚,碉楼更是坚不可摧。
墙身防攀爬 碉楼形态分为三个部分即楼身、挑台、屋顶。楼身指的是从地面到挑台或者柱廊以下的部分。楼身墙面光滑,开窗面积小,楼身上的装饰较少。简洁的楼身可以防止匪贼攀爬。
门窗的特殊设计 首先是碉楼的开窗面积较小,房间开窗洞通常是为了房间更好的采光和通风,但开平碉楼的开窗主要考虑的是防御土匪,因此窗户开得较小。其次是窗户采用三重的特殊设计,从内到外分别是玻璃窗扇、铁栅、钢板窗门。这样的设计,实用坚固,一旦关闭,便能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枪弹也无法穿透。门一般都是内凹形,分两重,外面有铁门栏,里面有厚重的钢板门,钢制插销,钢铆钉加固,关上后,外面很难打开。此外,门栏与钢板门之间区域的上方,设有射击孔,楼主可以从二楼向下射击靠近大门的敌人。
射击孔 碉楼的防御性最明显特征就是墙面设置有射击孔,射击孔的形状包括“I”形、“T”形、倒“T”形、圆形、方形等。射击孔的断面形状一般是梯形,即外边的开口小而内部的大,这样可以扩大视眼范围,并且不容易被敌人发现与被枪弹击中。[3] 射击孔主要设置在各层墙面上、四角“燕子窝”壁上与地板上、挑廊的地板上与女儿墙上。每个射击孔的位置都经过仔细考量,每个射击孔都“各司其职”,有对准大门凹形门廊的、有对准碉楼首层四周地坪的、有对准进村道路的、有对准村内巷道的等等。
角楼 在各层楼四面墙上,碉楼楼身上部的四角,通常设有出挑的角楼也称“燕子窝”。角楼最为主要的功能是扩大了碉楼整体的防御空间和视角。角楼四周墙壁上和楼面设置射击孔,可以向下向前,多方向对外射击,居高临下地射击来犯的敌人,也能形成交叉火力,防止匪徒靠近碉楼纵火凿墙或者攀爬。
碉楼位置 碉楼位置大多选择在村落后面,一旦发生匪情,村民能以最短距离进入碉楼内,节省宝贵的逃离时间。此外碉楼位于村后,像是村落的 “靠山”,为村民带来安全感。背靠大山,前面迎敌,心理上自然会有一种安全感。
碉楼是主要功能是防御匪贼,保障村民安全,它坚实稳固,易守难攻,设置射击孔,可以有力地反击敌人,每座碉楼便是一个严密的防御单元。
四、神位设置与精神防御
开平碉楼村落的防御还包括精神防御。精神防御是指通过祭祀鬼神这一种活动,从而驱除祸害,使祭祀者获得到一种精神上安全感。古代的人们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往往想通过借助超自然的力量去与残酷的社会环境抗争,去摆脱现实困境。村民常年受匪患之扰,一时难以改变现状,只得求助 “神”力来清除匪患,因此开平地区村落祭祀活动频繁。
三门里村落的精神防御格局最完整,形成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的防御格局。三门里于明朝正统年间建村,当时三门里村落经济条件较好,自然经常遭到土匪的“光顾”,常年的盗扰,使村民苦不堪言,却有无计可施,于是只能依靠神灵的护佑。村落的精神防御布局以古村落赤坎镇三门里为例,包括坟地、“姜太公在此”、“哪吒在此”、刻有钟馗像的“驱邪出外”等,形成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的精神防御格局。坟地设置在村落前面的右侧;“哪吒在此”位于村落前面的左侧,邻近村落的主要路口;钟馗像的“驱邪出外”设置在村落的后面,邻近村落的另外一个入口;“姜太公在此”设置在村落前面的正中间。这些神位都具有保佑平安、祛邪避灾的作用,村民逢年过节都要到神位处祭祀,祈求家人的平安与村落的安定。坟地的设置源于传统宗族社会的祖先崇拜观念,通过祭祀祖先,祈求祖先庇荫,保佑子孙。“哪吒在此”神位,守护在村前,驱魔降妖;“姜太公在此”神位,防牛鬼蛇神,镇守宅地;禾坪右侧石狗,用于辟邪、看守村落;村后有刻有钟馗像的“驱邪出外”的石牌,驱邪出外,镇守村落另外一个入口。
马降龙永安村,村落中神位包括 “大将神位”和 “石敢当”。两神位分别位于进村入口与村内道路的交叉口。“大将”神位,驱逐妖魔;“石敢当”原来被用作镇煞,用于风水布局中,在这里用于镇守村落的路口。蚬冈镇锦江里,村落神位有社稷神位与玄武神位。
五、结语
由此可见,开平碉楼村落的防卫性与防御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村落的整体布局。防卫的方式主要有:在进村要塞设置门楼,修建水塘、种植簕竹、民居采用梳式布局等。
第二、兴建碉楼。碉楼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防御力量,防御要点包括:楼层高、墙体坚固、门窗的特殊设计、设置射击孔、出挑角楼等几方面。
第三、 精神防御。村民在村前、村后设置各种神位,企图求助 “神”力来驱除匪患,从而获得到一种精神上安全感。
开平碉楼村落集防御、居住以及中西交融的建筑艺术于一体,它是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下产生,凝结了当地村民的聪明才智,是近代历史不可缺少的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餐考文献:
[1]刘平.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 2]王立明.开平碉楼中西交融建筑形式探讨[D].浙江大学,2008:67.
[ 3] 张国雄.试析开平碉楼的功能[J].五邑大学学报,2004.
论文作者:王燕超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9
标签:碉楼论文; 村落论文; 开平论文; 神位论文; 村民论文; 布局论文; 防御性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