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俞剑华、熊佛西的佚文——现代中国的戏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戏剧论文,顾颉刚论文,俞剑华论文,熊佛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6.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8-9853(2003)03-182-06
现代中国的戏剧
熊佛西主讲
(一)中国新戏剧的发展。中国的现代戏剧大致可以划分为二个时期:
(1)“五四”(1919年)至“五二”(1942年)。
(2)“五二”(1942年)至现在及继续发展。
几千年来,戏剧是不为封建社会所重视的,人民虽然很喜观,可是统治阶级不满意, 甚有骂成“忘八戏子吹鼓手”的,亦有置之“婊子无情,戏子无义”的评论。所谓士大 夫之书香门第,根本就不允许将戏剧列入艺术之类的。中国的戏剧发展很早,以元朝为 最兴盛,分析当时的情形,可能是一般爱国志士中的文人墨客,鉴于国土被异族所占, 写出一些不平和委屈。因为戏剧在当时是不为统治者所重视,才采取了这种形式,来掩 蔽统治者的注意罢了。于是元朝的戏剧才为有畸形的发展。到了逊清末年,地方戏不能 满足新知识分子的要求,同时西洋资本主义的文化大量的介绍到中国来,因此新戏剧也 跟着传到中国。1899年11月上海约翰书院首创表演“耶苏事迹”。光绪末年,中国在日 本的留学生组织了“春柳剧社”,由李叔同、欧阳予倩等创立,是为了要和国内革命潮 流配合起来协助革命的成功。当时在日本演出了不少的戏,最著名的有《黑奴吁天录》 ,并有小仲马原著《茶花女》改编成的《新茶花》……等,这些剧和现在革命当然是谈 不上的,不过介绍一些新的艺术、新的思想而已。然而这时国内的革命运动也发展到高 潮,一天一天的蓬勃起来,于是他们都相继回国,想为社会的革命尽一些力,“春柳社 ”也即以新的戏剧为方法,以启发新的思想为目的,回国到了上海,极为知识分子所重 视,表示着极度的拥护和欢迎,新的戏剧的蓬勃现象才展开来了。为什么新的戏剧会为 知识分子所重视呢?因为中国的戏剧,当时是有衰落的趋势,只有昆曲还比较当时些。 地方戏中只京戏比较风行,当时的名伶有谭鑫培、时慧宝、陈德霖等,这些都不能满足 知识分子的要求,知识分子认为旧戏是封建的、庸俗的、落后的,不能代表新的思想的 ,主要还是旧戏不能代表现实生活,不能结合新的思想感情……这些都给“春柳社”带 来有利的条件。“春柳社”在中国又编演了不少新戏,因为“春柳社”的成功,北京、 天津、长沙、汉口、上海等地都风起潮涌,先后出现的剧团竟有四十余个之多,剧本内 容尽量迎合低级趣味,表现(演)不严肃,演员生活腐化……封建分子本来就不满意新的 戏剧,于此更发挥了摧残的作用,大肆攻击,终于下了结论:“搞戏的就没有好东西” 。虽然有着那些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由于“优越感”的作崇,离开了剧团。二位 剧坛名宿,一位李叔同先生,后来出家,易名弘一法师,至抗战后数年才去世,是画家 丰子恺先生的老师。早年在日本念书领导着“春柳社”演出了不少的戏,有人将“和尚 也演《茶花女》”作为笑料的,就是指他。因为受不了各种刺激,消极到走上了“出家 ”的路径。欧阳予倩先生也曾因此和家庭闹过很大的意见。当时剧团很多,办剧团的人 各种都有,连流氓也厕身其间,并且有人说:“办剧团不用知识,只要面皮厚就行了。 ”旧社会更不满意这种戏。有些剧团连排戏都不用,拟了些剧情,临时在台上东拼西凑 的拉搭了事,胡闹低级,迎合观众,制造笑料,像现在还留着的陈秋风,就是当时的名 角,已故郑正秋也是名盛一时。于是这些庸俗的戏剧便沦落到“文明戏”了。以后,青 年学生又领导起戏剧的斗争任务来。因为“文明戏”不为知识分子所满足,于是学生们 便又发掘出新的出路来,但是都介绍些西洋戏剧,如王尔德的童话,易卜生、萧伯纳的 作品,也都介绍过来,但这些都偏于社会问题和个人主义,以现在的阶级立场来看,当 然是谈不上的,这些人道主义的话剧,充满了批判的现实主义和反抗的浪漫主义,也就 风行一时。说到这里不得不想起中国青年的光荣史迹。中国的戏剧竟然是由青年学生所 领导。学生和时代是紧紧的结合着的,不断的输送新的细胞、血液到组织里来。
到了“九一八”,国防文学产生了国防戏剧,由左翼发动和领导。到了“七七”则变 成抗战戏剧、反帝戏剧,文艺工作总动员了,成立了剧团,相继下乡宣传,成了抗战宣 传中的重要因素。
这段历史可以总结为新的戏剧的产生,是为了一般人民不满意旧的戏剧,才由欧洲介 绍到中国。虽然曾经沦为“文明戏”,可是在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文明戏”也曾有过 灿烂的历史。由于人民的喜爱,今年正月上演的《活菩萨》盛极一时,卖了十一个月的 满堂,还没有衰落。据说这个剧本是根据Moliere的喜剧《伪君子》改编的,足以迎合 小市民的心理。所以尽管新的戏剧经过了弯曲的路线,都是有所贡献的。反封建——反 礼教、反婚姻不自由的作品;反帝——在“九一八”以后涌现的反帝戏剧;反官僚资本 ——在抗战后,反蒋匪帮,讽刺官僚资本的作品很多。
一般说来,戏剧是在战斗中生长,虽然立场可能不明确,可是有着一个方向。
(二)毛主席在1942年5月2日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跟戏剧关系的重要性。
抗战后,文艺工作者都动员起来,有的到前线,有的到后方,有的到敌后根据地;在 “国统区”,进步知识分子不可能和人民接近,许多戏剧工作者都纷纷到了解放区,知 识分子开始了解群众,可是由于他们的出身大都是小资产阶级,而小资产阶级的“优越 感”又限止了他们的成就,所以当时在延安的文艺工作者也曾一度感到写不出好作品的 苦闷;他们要为工农兵服务,可是感到为工农兵服务真不易。毛主席就在这时召集了延 安文艺工作者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毛主席给了正确的指示——无产阶级领导、为工农 兵服务的文艺方向。自此才有了正确的途径。文艺工作者也开始注意旧的东西,重视旧 剧。旧剧是有广大的观众的,民众熟悉它,爱好它,而且在民众中间还有广大的旧剧人 材。秧歌、地方戏之被重视,因为它们都是人民所爱好的,所以我们要研究它。内容也 许有不正确的地方,可是形式和唱词是劳动人民所喜爱的,《兄妹开荒》似乎很简单吧 ,可是在1943年—1944年间成为了一个新的内容,在秧歌中打倒了《庄子劈棺》等陈旧 的封建的秧歌。到了1944年《白毛女》上演,是伟大的现代作品,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 以后较能满意的创作。而《王秀鸾》的好处,是产生了一个劳动英雄、生产英雄,把破 落的家庭复兴起来。《刘胡兰》等都是很好的作品。其中最大的成就为无产阶级劳动人 民所喜观,把广大人民的喜爱抓住了。《不是蝉》有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有人性,这 是好的,这是宝贵的。这些形式也不是从外国抄袭来,而是原来就传在人民中间的。小 调、山歌为广大的人民所熟悉,自然而然的更为他们所喜观了,这也符合了毛主席“从 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的指示。
(三)目前(1942年5月2日以后)具体作品的产生和看法——看看在上海解放后上演的几 个话剧:
《红旗歌》是描写了工人社会的,马芬姐可以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优越感”来 一个反省的机会,知识分子的顽固,恐怕比马芬姐更甚;所以《红旗歌》可说是解放后 第一个为工人服务的成功剧本。
《思想问题》把你我的思想都收集进去。这本是描写华北革大的具体情况,而由领导 上取根采茎,才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到了上海,有人认为还需修正,才去苏州革大体 验生活,而改成了现在上海所演的,对思想上是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都是有了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指示后所产生了的,也是在毛主席正确的指 示下,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工作者初步的收获。
收稿日期:200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