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男子短跑(100米)训练面临的问题_足球论文

试论我国男子短跑(百米)训练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短跑论文,所面临论文,试论论文,男子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我国男子百米处于较为落后状态的原因之一是训练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认识上的偏差是主要问题,表现在对最高速度、步长与步频、动力来源以及负荷问题的看法上。虽然近期有所改变,但尚需进一步明确。由于认识上存在问题,因而导致了训练方法、手段以及运动负荷安排的针对性不够。

关键词 男子百米,最高速度,步长与步频,动力来源,方法手段,运动负荷

1 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男子百米成绩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近些年更与世界先进水平拉大了距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训练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多年来关于该方面的研究从未中断,也分析和揭示了训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训练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缺乏比较系统、全面和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在此,笔者通过比较全面和深入实际的调查,从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关于男子短跑训练方面的研究状况。

2.2 调查访问法:走访了国家田径集训队俞樟炎等6名教练,国家体委科研所李汀(原男子短跑攻关组主要成员)等3名有关人士;信访了6个省、市田径队和5所体院的有关教练、专家。

3 结果与分析

3.1 关于最高速度

百米成绩取决于起跑速度,加速能力,最高速度和速度耐力。主要应立足于哪方面的发展, 是我国男子短跑训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大多数教练认为我国男子百米“后程”差,即速度耐力差,因而为此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收效不大,没有突破性进展。时到80年代初,我国运动员袁国强在与世界水平运动员的抗衡中,前20米领先,但逐渐被赶上,最终落后于人家0.3秒之多, 于是有人更加认定我们“前程”不错,还是“后程”差距较大。后经测试发现:我国运动员的最高速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即使后程不减速也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见表1)至此, 广大教练员对我国男子百米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主要差距之所在有了新的认识。

表1 80年代国内外男子百米跑分段速度比较

组别 人数 成绩(X) 0—30米 30—60米 60—80米 80—100米

国内

8

10"56 7.46/秒 10.80/秒

10.90/秒

10.41/秒

(68.44) (99.08) (100)(96.04)

国外

8

10"22 7.74/秒 11.08/秒

11.52/秒

10.79/秒

(68.8) (98.49)

(100)

(95.91)

P <0.01

<0.01<0.01

<0.01 <0.01

注:括号内为最高速度的百分比

由于认识的改变,训练的主要立足点转移到发展最高速度上,致使80年代中期我国男子百米成绩有了起色,全国纪录提高到10秒26,停滞多年后又于93年达到10秒24。尽管有了提高,但还是没能跟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速度。主要还是由于最高速度水平不够。目前世界先进水平的最高速度一般为11.6—11.9米/秒,刘易斯已超过12米/秒。而我国一般为10.8—11.1米/秒,全国纪录保持者陈文忠为11.3米/秒。由此可知,如何发展最高速度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3.2 关于步长与步频

跑速取决于步长和步频,发展跑速就是发展步长和步频。步长与步频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在训练中强调其中任一方面都对另一方面有一定影响。因为步长需要发展每一步的力量和动作幅度,而步频则需要发展两腿快速交替的能力,两者对神经系统的要求有所不同。但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又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促进作用,因为两者都可发展共同需要的肌群力量,并且快速、积极着地的能力是发展步长和步频的共同需要。再有,加大动作幅度即加大两腿间的夹角可加大步长,对步频有一定的影响,但从另外的角度看,加大两腿间的夹角有利于向前用力,由此可减少腾空时间和加快摆动腿落地,因而又存在有利于加快步频的一面。所以,如何处理好步长与步频的关系是发展最高速度的首要问题。

曾经有人认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差距在步长,不在步频,甚至有人认为我们的步频有余。8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步长指数和步频指数,即步长能力和步频能力都存有差距。(见表2)认识到这个问题后,由于在训练中两方面一起抓, 因而有所收效。至于收效不显著且未能持久,其原因就在我们没能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如有的运动员在步长和步频上表现得很不稳定,总是以牺牲一方来获取另一方,没能使两方面同时取得较大的进展。如果我国运动员能很好地做出“积极着地”和“充分伸髋”动作,就可使两者同时得到提高,或者是在一方不受损的情况下获取另一方面的提高。如前所述,“积极着地”是步长和步频的共同需要;“充分伸髋”可加大步长,又因其可减小蹬地角,减少腾空时间,因而又可起到加快步频的作用。我国运动员往往就是这两个动作做得不够,这不能不说是由于对步长与步频关系理解上的肤浅所致。

表2 国内外优秀百米运动员步长和步频能力比较

3.3 关于动力来源

搞清动力来源,是在训练中发展相关肌群力量、使身体各部肌力的发展比例以及用力方式具有针对性的基础。传统理论认为后蹬是动力的唯一来源,而新的观点认为摆动——大腿在空中快速剪交随之小腿积极扒地为动力的主要来源。在传统理论指导下,强调伸膝肌群力量的发展;在新观点指导下,强调髋部、大腿后侧及小腿肌群力量的发展。在训练中应注重哪些肌群力量的发展,以及各部肌群力量的发展应达到什么样的比例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

百米跑各阶段身体所处的状态不同、动作结构不同,因而用力方式有所不同。起跑时上体前倾最大,身体重心最低,并且从静止开始,此时只能是后蹬用力;加速跑时上体逐渐抬起,身体重心逐渐提高,速度逐渐加快,每一步时身体所处的速度状态变化较大,此时的用力方式是由“后蹬”逐渐向“摆动”转化;途中跑时上体正直,身体重心较高,速度最快,可由大幅度、快速有力的摆动动作作为动力的主要来源。

重视发展途中跑所需肌群的力量是完全必要的,因为途中跑时的动作结构比较稳定且作用时间较长,是最高速度的产生阶段。但是,我国运动员都在该阶段所需的肌群力量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这正是我国运动员最高速度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因而我们在训练中应特别加强这一薄弱环节的发展,正象俞樟炎教练所说的“练两头”,即要发展髋部和小腿肌群的力量。

途中跑的作用虽大,但不是孤立存在和独自起作用的。这需要在训练中根据各阶段的需求,寻求、发展具有共同作用的肌群力量;还要使各部肌群的力量按作用大小成比例地协调发展。

3.4 关于方法、手段

由于百米跑不同阶段的动作结构不同,动力来源不同,因而所需的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手段也有所不同。多种有效方法、手段的采用是提高各阶段能力的必须。

跑的练习分类如下:

与美国运动员相比,我们无附加力跑的练习较多,附加力跑的练习较少。无附加力跑的练习中我们平跑较多,专门练习较少。专门练习中我们长期采用了后蹬跑练习,而美国没有此种练习的报导;我们采用车轮跑练习的时间短且范围小。在附加力练习方面我们采用阻力练习较多,而助力练习普遍较少。

在跑的专门练习中,被访的大部分专家认为小步跑和高抬腿跑练习的针对性强,是有效的训练手段。对后蹬跑的看法就不同了:有的认为后蹬跑没什么作用,有的认为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后蹬跑与当前“曲蹬”技术和“摆动是主要动力”的观点不相符合;还由于后蹬跑蹬地后不能快速进入前摆,从而影响了“快摆”能力的提高。从用力方式上来看,后蹬跑可提高加速能力,只是此种练习的负作用较大,因而将被抛弃。那么通过何种练习可代替后蹬跑所能起到的提高加速能力的作用也是一个问题。对车轮跑的作用,一部分专家持特别肯定的态度,一部分则认为其作用有待考证。根据“摆动是途中跑动力的主要来源”,大幅度的车轮跑可提高摆腿和扒地能力,因而应是有效的练习手段。

在附加力练习中,从用力方式上看,阻力跑主要对提高加速能力起作用,如拖拉重物跑等。助力跑,如牵引跑,由于必须加快两腿剪交和摆动腿积极着地的速度,因而对途中跑能力提高的作用较大。

从以上跑的练习中可看出:无附加力跑和平跑练习较多说明我们方法比较单一;曾长期采用过后蹬跑练习以及阻力练习相对较多,而车轮跑和助力跑相对较少,说明我们在发展加速能力方面比发展最高速度方面所下的“功夫”要大。

多年来力量训练的方法简单陈旧,没有创新:缺乏与跑的用力特点比较接近的能有效提高专项能力的练习;大力量练习较多,中、小力量练习较少;发展股四头肌的练习较多,而发展髋部、腰部、上肢及小腿肌群的练习较少,导致全身肌肉力量的发展极不平衡。英国短跑教练丹·韦德比在中国讲学时讲:“中国短跑运动员90%的力量训练都是以发展股四头肌为主的杠铃蹲起等练习,因而造成大腿前后肌群的发展极不协调,其比例为10:1,与10:6的适宜比例相差极大”。

缺乏与跑的用力方向、角度、幅度等接近的力量训练,必然会影响到力量训练的真正效果。大力量训练主要提高爆发力,对起跑和加速跑作用较大,缺乏中、小重量快速连续的力量训练,必然会影响途中跑所需能力的提高。与其它运动一样,跑是全身各部肌群协同工作的结果,有其特点,如果身体某部肌群比较薄弱,在跑中其它部位发达的肌肉不仅不能很好地发挥力量,反而会增加体重负担。股四头肌主要对起跑和加速跑的作用较大,而途中跑则主要需要髋部和小腿肌群的力量。在力量训练方面也可看出,我们实际上没有把主要精力花在途中跑上。

3.5 关于运动负荷

负荷量取决于训练量和强度,两者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任何一方加大都对另一方有制约作用,同时又都会起到加大负荷量的作用。但同样的负荷中,由于训练量和强度的比重不同,其效果有所不同。因而根据项目的需要处理好训练量与强度的关系是掌握负荷量的首要问题。

从年训练时间及训练量上看,我国运动员并不少于世界优秀运动员,但从强度上看就不那么简单了。虽然难以对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做出较为精确的统计,但从比赛的次数上也可以看出这方面的问题,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年比赛一般在50次以上(预、复、决总计),有的甚至达到80次以上,而我国运动员一般只有20余次。据此可见,在大强度跑所占负荷总量的比重方面,我们存有较大的差距。由量变到质变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们要处理好“量”和“质”本质上的联系——什么样的“量”才能促进什么样的“质”的变化。究竟需要什么强度的量,是我们多年来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4 结束语

从训练角度分析,我国男子百米落后的原因首先是认识问题。以往多少年来在认识上存在的问题较多,虽然近些年来有了很大的转变,但还需进一步明确。方法和负荷问题没能很好地解决与认识不明确有着必然的联系,认识不明确就谈不上方法和负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反过来讲,认识明确了,如果没有多种有效的方法,没有现代化的手段,没有大量的比赛安排也不能解决问题。

无论认识还是方法及负荷问题的解决,都有待广大体育工作者积极地实践和探索。

鸣谢

本文得到了国家体委集训队俞樟炎、余维立、梁仕强、冯树勇、冯志华、黄成,国家体科所李汀、李爱冬、张忠友(博士),及部分省、市的有关教练、专家、教授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收稿日期:1995—12—07)

标签:;  

论我国男子短跑(100米)训练面临的问题_足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