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灵活运用学习材料--以视障学生学习为例论文_董小波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灵活运用学习材料--以视障学生学习为例论文_董小波

董小波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

摘要:以"视障生的数学学习特征"为依据,从课堂问题出发,分析视障生数学学习效率的局限和成因,结合案例阐释提升视力障碍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策略和方法,即多管齐下,使抽象的学习素材直观化;语言强化,提炼学习素材的核心内容;强化阅读,甄别学习素材的有效信息。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材料;视障学生

一、多管齐下,使抽象的学习素材直观化

数学学习素材都是比较抽象的,对视障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必须设法把这些素材直观化,以补偿视障生客观表象的缺乏,补充视障生的直观经验,为视障生理解数学内容的内涵提供必需的直观经验支撑。

案例1:对于"平行线"中

"三线八角"的内容,视障生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概念出现偏差。为此,笔者制作了特殊位置的学具。教学片断如下。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对顶角和邻补角,请大家在学具中找到标有"A"的交点,仔细触摸,读出以点A为顶点的角,并说出它们的关系?

学生活动:读出4个角,并指出相应的补角和对顶角。

师:请大家在学具中找到标有"B"的交点,仔细触摸,读出以点B为顶点的角,并说出它们的关系?

学生活动:读出4个角,并指出相应的补角和对顶角。

师:请大家思考,∠1,∠2,∠3,∠4以点A为顶点,∠5,∠6,∠7,∠8以点B为顶点,对于这两组不同顶点的角,我们该如何刻画它们的位置关系呢?待学生思考一会儿后,教师继续提问。

师:点A是直线c与直线a的交点,点B是直线c与直线b的交点。请大家用左手控制点A,右手控制点B,以如下的方式描述位置:∠1的位置是a上c右,∠5的位置是b上c右。请你仿照这样的方法,描述出另外各角的位置。

生1:∠2的位置是a上c左,∠3的位置是a下c左,∠4的位置是a下c右,∠6的位置是b上c左,∠7的位置是b下c左,∠8的位置是b下c右。

师:我们把∠1和∠5这样的角称为同位角。请你找找学具中的同位角,并和同学交流一下。学生边找边说,教师参与,并进行个别指导。

师:我们把∠3和∠5这样的角称为内错角。请大家找找学具中的内错角。

学生边找边说。

生2:∠2和∠8也是内错角。

生3马上反驳,说:∠2和∠8不是内错角。因为∠2和∠8在直线a和直线b外侧,被直线a和直线b围着的是内侧。

师:我们把∠3和∠6这样的角称为同旁内角。请大家找找学具中的同旁内角。学生找角,并回答问题。

通过学具操作和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出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为学习"两条直线平行"打下了基矗

二、语言强化,为提炼学习素材的数学内涵指路

(1)图表触摸,揭示学习素材之间的联系。

与明眼生相比,视障生用盲文做笔记时间长,对建立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形成客观障碍。如果把每节课、每章的知识结构都以盲文图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炼和整理所学的知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案例2: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小结中,笔者在教材小结的"本章知识结构图"的基础上制作了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结构触摸图。此触摸图不仅提炼了"一元一次方程"这章的内容,而且还为学生建立了学习方程的整体框架,为后面学习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奠定了基矗

(2)强化学习素材的关键点和联系点,为理解知识提供支持。

为了加强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在处理素材时既要重视结果,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形成知识链。针对视障生信息获取比较零散所导致的知识理解困难,在教学中笔者通过重复强调的方式,强化学习素材的关键点和联系点。

案例3:在"一元二次方程"一章中,解一元二次方程以配方法开头,教材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一桶油漆可刷的面积为1500dm2,李林用这桶油漆恰好刷完10个同样的正方体形状的盒子的全部外表面,你能算出盒子的棱长吗?

首先设盒子的棱长为x,在学生列出方程10×6x2=1500后,笔者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

问题1:比较这个方程和前面"方程的解"的概念,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问题2:把这个方程转化为"方程的解"的形式,应该采取怎样的途径?

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具有引领作用,是分析一元二次方程学习素材时应该关注的关键点和联系点,需要在后续教学中不断强化。对知识的关键点、联系点进行多次语言的强化,可以有效化解视障生因听觉的分配性、可控性、选择性都很弱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三、强化阅读,甄别学习素材的有效信息

视障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区别相关刺激和无关刺激,难以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学习任务上。为此,我们针对学习素材的特点,引导学生分别采取通读、带问题细读、边读边演示、转化为等价语言等方式,使学习素材中的有效信息得到有效甄别。

案例4:在"概率"一章中,有如下例题:有两把不同的锁和三把钥匙,其中两把钥匙恰好分别能打开这两把锁,第三把钥匙不能打开这两把锁。任意取出一把钥匙去开任意一把锁,一次打开锁的概率是多少?

笔者采取了如下措施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1)要求学生通读素材;(2)带着"素材讲了什么?具体怎么描述的?"两个问题细读素材;(3)演示开锁情境;(4)转化为等价语言(锁1钥匙1,锁1钥匙2,锁1钥匙3,锁2钥匙1,锁2钥匙2,锁3钥匙3,共6种)。

第一步通读了解素材的大概;第二步带着问题细读了解素材的核心内容;第三步演示情境;第四步进行语言的等价转化。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指导,既帮助学生提炼了素材的本质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做好视障生的数学教学工作,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水平,而且要充满对特殊教育的热爱。如何通过我们的创造性工作,选择贴近视障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设计能让他们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给予他们一双感知和发现数学规律的"慧眼",还需要我们的持续努力。

参考文献:

[1]何学燕.提高视障初中学生数学课堂的参与度[J].基础教育研究,2016(20):55-56.

[2]顾东霞.试谈视障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现代特殊教育,2016(07):29-30.

论文作者:董小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  ;  ;  ;  ;  ;  ;  ;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灵活运用学习材料--以视障学生学习为例论文_董小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