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村落园林初探_中国古典园林论文

中国古村落园林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园林论文,古村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40(2002)04-0054-05

目前,分布于我国各地的古村落建筑环境,正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而散布于其间的园林景观,其生存的环境也就可想而知了。对现存的古村落园林实例,借助文献资料可以粗略领悟和观赏到其基本的规划布局,尤其是在楠溪江中游和徽州的古村落中。这些古村落中的园林,其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按照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既有规模较大的郊野园林,也有规模较小的宅院空间;既有私家园林、祠堂、书院、寺观等园林,更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较少关注和提到的公共园林。上述这些园林除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些特点外,还具有分布于城镇中的古典园林所不具备的特性,如民俗性和生活型等。因此,这些古村落中的园林,可以说与当地村民的风俗习惯、价值趋向和审美情趣以及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是当地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集中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按照隶属关系,一般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三大类。多年来学术理论界对上述三种古典园林的特点及造园手法,进行了非常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但是,从研究实例和研究重点来看,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城镇古典园林上,对古村落的园林涉及面极少甚至是空白。

一、古村落园林的含义

“古村落”可以理解为相对现在城镇与乡村而言的,属于古代城镇和原始无人居住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它既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同时又兼有某些时间的属性,具有与“现代”相对应的“历史的”或“过去的”的含义。虽然“村”本身含有“乡下”的意思,“村”也是相对“城镇”而言的地域概念,但“村”既指“古村”也可以表示“现代乡村”,“村”在时间的界定范围上具有模糊性,因此这里使用“古村落”,而不是用“乡村”。

“园林”按照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中》一书中的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体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限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古村落园林”是分布于乡土环境或者说古村落中的各种园林类型的总称。

二、古村落园林的主要特点

从造园的目的、性质、用途及造园手法等方面来看,古村落园林与城镇古典园林相比较,除具备城镇古典园林所具有的共性外,也有城镇古典园林所不具备的特性,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公共性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其“私有性”,一般均为专人或某些人享用。与此相比,古村落园林则有所不同。从现存的园林实例来看,不少古村落园林都具有公共园林的性质,这是古村落园林与城镇古典园林相比较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楠溪村中游的岩头村,共有三处公共园林,分别位于村的西北角、东北角和东南角。尤其是东南角的塔湖庙丽水湖景区(如图1),这是楠溪江中游最大最美的公共园林,该园是嘉庆年间因筑寨墙蓄水而形成的。主要内容包括丽水湖、丽水桥、镇南湖、进宦湖、琴屿、戏台、塔湖庙、森秀轩、接官亭、乘风亭等景区景点。镇南湖的南岸是兼作拦水坝的寨墙,墙上现有樟树、柏树等高大的古树,是专供村内老人休息、乘凉、品茶交谈的场所,俨然一副生动、质朴的生活画面。塔湖庙背后紧靠不高的汤山,山顶有文峰塔。岩头村古有“金山十景”的说法,其中八景均在此景区内。该园林有山、水、岛、桥、堤、亭、庙、阁、轩等建筑小品,同时又有各种园林植物,其设计内容丰富、景观变化多样,风格质朴、淡雅,不脱乡土本色,具有很高的造园艺术水平。

图1 塔湖庙公园平面图

2.地域性

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地理条件与传统习俗审美观念的不同,使古村落园林表现出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首先在选址上,我国的园林创造自古就以“师法自然”为基础,在模仿中进行创造,讲究“虽有人作,宛如天开”。广阔美丽、各式各样的自然环境,为古村落园林的选址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与城镇古典园林相比,古村落园林更容易做到因地制宜、顺应自然。正是徽州自然美丽的景色才造就了歙县西递村的西园、桃李园,碧山的培筠园,歙县雄村的竹山书院等。其次,古村落园林的地方特色,还表现在就地取材与建筑的形式与色彩上。如徽州、楠溪江等地园林建筑及小品均是就地取材,楠溪江以木材、卵石为主,而徽州素以木雕、石雕、砖雕三绝著称,用料自然为当地材料。另外,古村落园林的建筑形式与色彩一般与村落的民居建筑相一致,使古村落园林的地方特色及乡土气息更加浓郁。

竹山书院(图2)在歙县雄村,曹氏为世居雄村的望族,其邸宅的规模极其宏大,于邸宅之旁建“竹山书院”作为教育本族和乡里子弟的学馆。桂花厅即附建于书院东侧的附园,面积仅为0.2公顷,此园的选址极好,园林规划也能顺应天然地势和周围环境,让出朝向新安江的一面而因势利导。园林本身的山池仅稍事点缀,重点则放在收摄园外的山水借景作为主要的观赏对象,即所谓“延山引水”的做法。以一幢楼阁作为园林的主体建筑,这种布局也是比较少见的。

图2 桂花厅平面图

3.文化性

古村落园林大都包含着深刻的乡土文化内涵:“耕、读”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的道德价值趋向,意味着高尚与超脱,是古代知识分子陶冶情操、追求独立意识的精神寄托,也是平民百姓子弟通往成功、地位、财富的大道。通过对古村落园林的调研,发现上述文化的内涵是我国古村落园林建设的普遍追求。如楠溪江中游的苍坡村,其公共园林作为整个村落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在以“耕、读”为本的传统小农经济体制下,村民对“文运昌盛”的追求。

4.实用性

古村落园林造园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审美的需要,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表现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上,往往与当地村民的生活、生产等使用功能相联系。如前述“檀干园”,就有“三塘相连,宽亘十亩,灌田六十亩”,园林水体直接与农耕生产相结合;苍坡村的西池,除具有“砚池”象征意义外,更是村民日常洗刷的重要场所;再如歙县西递村的桃李园,该园占地仅七八十平方米,通过交通的组织将庭院分成大小不同的几个空间,整个庭院占地虽小,但构图完美、布局紧凑合理,既考虑了园外借景,又注意园内的组景,园林影观意趣盎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5.整体性

与分布在城镇中的古典园林相比较,古村落园林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整体性。“天人合一”的传统环境观念反映在造园活动中,既表现为园林造景中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想方设法在有限空间中再现自然;同时也表现在园林选址、规划与整体村落的协调一致上,园林是村落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受风水观念的影响,古代村落从选址到建设,均比较讲究风水或者注重与周边自然环境结合并进行喻意,以示村民对未来良好生活的祝福,其中园林的选址也纳入村落的统一规划之中,与整个村落的建设融为一体。

歙县唐模村营建于清初的“檀干园”(图3),具有“小西湖”之称,该园也属于典型的公共园林,是徽商许氏为使老母在故乡能领略杭州西湖风景而投资营建的。园址位于村的东面,整体上属于村落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村口一座路亭、一座牌坊设于石板路上,转而一汪湖水,分里湖、外湖,湖中有堤、桥、湖心“镜亭”等,亭中壁上还有极其珍贵的蔡、米、董、祝历年代的名家墨迹碑刻。“檀干园”小巧精致并与村落相互融合,恰似清奇诗篇,起承转合,余音袅袅;各种类型的景观环环相扣,路随溪转,溪绕村流,柳暗花明,集村落规划与古典园林的理水、造景于一体。

图3 歙县唐模村总平面图

古村落园林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整个村落与自然山水的联系上,古代村落的布局选址常常因借山水、顺应和利用自然,在村落布局、建筑定位、空间组织和景观构成等方面均具有园林的特征,一个村落就是一个大型的园林。“青山云外深,百屋烟中出;双润左右还,群木高下密。曲径弯如弓,连墙若比栉;自入桃源来,墟落此第一”,正是对西递村园林意境的生动描述。

三、研究古村落园林的目的与意义

中国的皇家、私家和寺观园林,一般被看作是中国古典造园活动的主流,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古村落园林的研究和关注极少。通过对古村落园林的研究,对丰富完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发掘保护古典园林艺术景观,继承古村落园林文化遗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古村落园林曾经达到极高的造园艺术水平。据有关史料记载,南宋之前,中原地区先后发生了三次社会大动乱,这使北方部分士族为了避免战乱,纷纷南迁到长江及以南的地区定居,使原本相对于中原黄河流域来说,人口稀少、发展迟缓、文化落后的长江以南地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第三次宋室南渡,使长江流域的文化超过黄河流域而处于领先地位。在我国历史上,整个封建社会到宋代已经达到了发育成熟的境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两宋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文化方面尤为突出。文化中心的南移,为“耕、读”提供了优越条件,使长江以南地区出现了不少文人才子。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最大的困难是缺少现存的实例进行佐证,比如对宋代以前的造园活动,在城镇中已很难找到比较完整的园林实例,但由于村落长期受外界干扰少,使传统的乡土建筑环境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甚至有的古村落还保留宋元时期的园林风格,这对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因此,古村落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和低估,全面系统地研究古村落园林,将有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

2.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古村落园林的认识

中国古村落园林分布范围广、数量多,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的代表性,它虽然大都有士族阶级或者富商所为,但仍然具有浓郁的地方性和乡土气息;同时古村落园林在设计思想、规划布局、造景手法等方面,不仅具有中国古典园林其共有的特点,而且在很多方面独具特色,造园的目的往往带有生活化和实用性的考虑,既体现精神需求,更注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因此,古村落园林在改善古村落生存环境的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很好的休息、活动交流场所。深入开展对古村落园林的研究,通过建立古村落园林的概念以及对其特点等分析,使人们对古村落园林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3.有利于发掘、保护和利用古村落园林景观

古村落园林与乡土建筑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由于历史的原因,古村落园林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特别是近年来,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古村落正面临或经历着重新规划,村民也在纷纷建设新房,尽快对古村落园林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对发掘、保护以及利用现存的古村落园林景观,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同时对现代村落的规划建设,以及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标签:;  ;  ;  ;  ;  

中国古代村落园林初探_中国古典园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