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课堂导入;教学内容;课后延伸
生活化教学是落实“教、学、做合一”思想的重要举措,是与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贴近生活”这一理念相符的有效教学措施。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实质在于将教学内容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化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为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在充分研究自身学科特征的基础上,积极探究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从而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使课堂教学变得充满灵动与活力。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生活化是指在导入环节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是生活中的热点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动力,促进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相比于传统单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课堂导入来说,学生更容易对生活化的导入方式产生兴趣和动力。为此,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巧妙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热点来导入新课知识,从而达到课前激趣的目标,使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得以顺利、高效地进展下去。
例如,在进行“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课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伊始环节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经典画面,即各路妖怪争相吃唐僧肉以求得长生不老的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紧接着,根据这一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生命真的可以长生不老,永久地存活下去吗?之后,向学生展示一段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容貌及身体形态演变的动画视频,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生命并非是永垂不朽的,应当利用有限的生命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在此基础上再开展教学,便能起到提升学生关注度的目的。如此,通过借助多媒体实现良好情境的设置,将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集中到了课堂中来,充分激活并调动了学生的多重感官,推动着课堂教学的顺利、有序进展。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激活学生生活经验
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创编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举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观察现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不难发现,其中增加了不少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或生活素材,如“运用你的经验”、“阅读感悟”等等,这种调整与改变也充分说明了开展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为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和案例进行提取并引入到课堂中,从而激活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充分凭借自身的经验理解知识,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例如,以“网上交友新时空”这部分内容为例,为了可以将学生快速代入到课堂中来,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网上交友经历和经验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网上交友时有没有遇到过被骗的现象,是否会把自己的照片、姓名以及家庭住址等一些比较隐私的个人信息告知给网上的朋友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发表观点和看法。之后,教师可以结合一些新闻、真实的案例等素材,使学生认识到网上交友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在一分为二地看待网上交友时,注重保护自身的利益不被损害。如此,便将教学内容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化方式呈现了出来,拉近了学生生活与课堂知识间的距离,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具有生活气息。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增强学生实践感受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与法治教学并摒弃传统拘泥于课本和教材中的单一授课模式,要将教学范围拓展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充分了解社会生活要求和规范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认知和适应能力。为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的课外实践活动,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将学科的育人功能和教育意义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完成“敬畏生命”这一课内容的教学后,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可以在课下带领学生到革命先烈博物馆参观,并向学生讲解这些革命前辈是如何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而流血牺牲的,向学生讲述长征途中的艰难,以及红军战士是如何与艰难的条件进行艰苦抗争的等等,从而体会到生命的伟大,当今幸福生活是他们用献血和生命换来等,从而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意识。如此,便将教学范围从课内拓展到了课外,促进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体验的提升,对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生活化教学作为贴近生活、服务生活的有效教学组织策略,在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方面发挥出自身特有的优势。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在充分研究自身学科特征的基础上,积极探究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借助生活化教学来促进学生良好价值取向的形式,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燕.把生活化元素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J].江西教育,2018
[2]丁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德育生活化教学方法浅析[J].新课程导学,2017
论文作者:李宁宁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4
标签:学生论文; 生活化论文; 课堂论文; 法治论文; 道德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初中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