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控制性降温;重型颅脑损伤;脑温;颅内压
引言:重型颅脑损伤发病率较高,重型颅脑损伤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恶性颅内压升高,因此实施外科手术治疗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在其治疗中至关重要。亚低温(33~35℃)治疗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脑保护方法,通过体温控制调节脑温,降低脑组织葡萄糖利用率、耗氧量来缓解脑代谢,从而降低颅内压、提高脑灌注量,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发生的脑缺血低氧改变是导致继发性脑损害的主要原因,关于实施亚低温治疗的时机普遍认为越早越好,因此如何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中,同步实施亚低温治疗,并准确对术中脑温的监测与控制,仍是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治疗的研究方向。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亚低温疗法,近年来国内外常用4℃冷冻输液来降低患者体温 ,即将生理盐水放在冰箱冷冻,取出后温度维持在 4℃经中心静脉输注,这种方法能快速降体温至目标温度,且更少因亚低温而诱发血管痉挛,具有降温快速、操作简便、无严重并发症等特点。在本研究中选取我院68例入院后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实验组术中使用4℃冰冻生理盐水中心静脉输注控制性降温,研究和分析患者术中脑温、颅内压的影响,以及术后颅内压、中期预后的对比。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需要进行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手术日期为单数的患者进入对照组,手术日期为双号的患者进入实验组。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人,女性患者14人。年龄21—69周岁,平均年龄41.7±4.5周岁。术前GCS评分 3~5 分 14例,6~8分19例。在实验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人,女性患者13人。年龄22—68周岁,平均年龄42.2±4.6周岁。术前GCS 评分3~5 分15例 ,6~8分20例。入组患者均符合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并经CT检查确诊 ,同时排除胸腹脏器严重受损 、重要器官衰竭或濒死患者。通过以上数据发现,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等基础资料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
对照组施行重型颅脑损伤术的过程中,针对患者施行常规护理。首先,监测患者肛温,手术过程中不做控制降体温治疗,监测患者的直肠温度;当温度超过 38 ℃后 ,给予药物 、冰敷等传统方法进行降温。第二,手术开颅前先钻孔置入带温度颅内压监测探头(索菲萨脑带温度实质型颅内压测量导管,以下同),同时监测脑组织内部温度;第三,手术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的脑温、肛温,手术后患者使用冰毯管理体温,诱导肛温33-36℃,脑温、颅内压数据采集至术后72小时。
1.2.2实验组方法
在实验组,除了通过常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之外,对患者进行控制性降温。在具体方法方面,首先,患者麻醉后即使用中心静脉输注4℃的生理盐水为患者进行控制性降温,目标肛温32-34℃。手术中,需要根据患者的肛温变化对冰冻生理盐水的输注速度进行调整。其次,手术开颅前先置入带温度颅内压测量探头,持续监测脑温、颅内变化[4]。第三,手术进行过程中持续控制性降温,同时持续监测患者肛温的变化。肛温低于31℃,就需要对患者进行复温,将肛温恢复到32-34℃。第四,手术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的脑温、肛温,手术后患者使用冰毯管理体温,诱导肛温33-36℃,脑温、颅内压数据采集至术后72小时。
1.3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术中脑温情况对比。(2)2组术中、术后对比,颅内压检测标准方面,采用待温度脑实质型颅内压测量探头与颅内压监护仪监测患者颅内压,70—220mmH2O为成人颅内压的正常范围。在术后治疗上均采用常规的治疗原则,维持正常体温,根据颅内压监测管理脱水方案。(3)2组预后比较。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预后,分为5个等级。死亡:GOS 1级;植物生存:GOS 2级,长期昏迷,呈去皮质或去脑强直状态;重残:GOS3级,需他人照顾;中残: GOS4级,生活能自理;良好:GOS 5级,成人能工作、学习。预后不良率=(1级+2级+3级)/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温情况
在本研究中,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颅内压进行检测和对比。通过对比发现,在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脑温差异不大,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肛温控制在31-34℃,监测脑温可有效下降至32-35℃,手术后脑温也相对能稳定在35-36℃,而对照组脑温个体差异较大,整体指标差异较大,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脑温对比(,℃)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变化
两组患者开颅前颅内压均明显高于正常范围,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治疗之后,两组患者颅内压都明显下降,但实验组患者的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
表2:两组患者颅内压对比(,mmH2O)
2.3两组患者中期预后的比较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中期预后评价的对比发现,实验组患者恢复良好、中残较观察组比率高,实验组预后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GOS预后对比[n(%)]
3.讨论
3.1控制性降温是降低患者颅内压的有效方法
在施行重型颅脑损伤术的过程中,脑温过高是导致患者颅内压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手术过程中就需要采用科学的手段降低患者的体温。中心静脉输注冰冻生理盐水法控制性降温在降低患者脑温和颅内压方面产生了更好的效果。本研究中,术中冰冻输液能有效降低体温从而控制脑温;两组患者的颅内压整体情况都在治疗之后逐渐下降,但实验组患者颅内压下降幅度更明显,维持相对稳定,因而再次发生颅内高压的风险更低。
3.2控制性降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3个月GOS情况
在施行重型颅脑损伤减压手术中,体温的上升会导致患者发生继发脑损害的几率变得更高。而在全身麻醉状态下,可直接抑制下丘脑使其自身反馈机制失效以及使周围血管舒张增加散热;4℃生理盐水中心静脉输注法能够有效的控制和降低患者的肛温、脑温。脑温的控制与温度,颅内压管理更有效,患者术后3个月GOS情况就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
综上所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脑温异常升高一方面会导致患者的颅内压增高,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患者发生各种继发脑损害。针对这样的情况,本研究使用了术中控制性降温方式对患者进行脑温管理,通过术中冰冻输液管理体温,患者的脑温与颅内压都得到了更加有效的降低;同时,术后3个月GOS评定也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1]王学义,马承君,王莹莹,等.亚低温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7):741—745.
[2]只达石,黄惠玲,张赛,等.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患者颅内生化代谢动态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O(2):151~155.
[3]Thompson HJ,Kirkness CJ,Mitchell PH.Hypothermia and rapid rewarming is associated with worse outcome following traumarie brain injury[J].J Trauma Nuts,2010,17(4):176-177.
[4]宿志宇,李春盛.低温疗法在心肺脑复苏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2):119-121.
[5]张劲松,孙昊.对我国亚低温治疗现状的认识[J].实用医院临床杂 志,2012,9(1):31-33.
[6]黄忠诚,于春江.只达石神经外科学[M].第1版.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9,284.
[7]黄忠诚,于春江.只达石神经外科学[M].第1版.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9,284.
[8]彭月丽,李成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血管内控制性降温治疗的疗效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9,40(07):103-105.
[9]刘静,易波,李保林.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血管内控制性降温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8,04(01):9-12.
[10]Sessler D I,Olofsson C I,Rubinstein E H,et a1. The Thermoregulatory Threshold in Humans during Halothane Anesthesia.Anesthesiology,1988,68:836—842.
[11]肖志红,曾继培,曹大明.控制体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9,12(4):42-43.
论文作者:李如兟 沈浩男 张弘强 陈功煌 谢乃健 唐国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0
标签:患者论文; 颅脑论文; 颅内论文; 实验组论文; 损伤论文; 控制性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