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演变和构建——基于创新视角的整合与拓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优势论文,视角论文,理论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导言
企业竞争优势一直是战略管理学的主要研究热点。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主要是回答“为 什么有些企业能够相对于其他企业获得更好的业绩”这个问题,[1]即解释造成企业之 间业绩差异的原因。战略管理学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和进展,对于企业 竞争优势的来源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或阐释,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战略学说或理论。从古典 战略理论到行业结构理论和资源能力理论,再到创新理论和最近出现的组织间关系理论 ,都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解和分析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视角。不过,也有学者 指出,这些理论只是从某一特定方面来考察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似乎因局限于局部或 表面而失之偏颇,[2]并且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建议,由此可能导致企业在具体的经 营实践中无所适从。通常认为,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管理理论的发展 ,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演变的,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是与当时产生的历史背 景相适应的。目前,企业经营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比如虚拟组 织、战略联盟和产业集群等。针对它们的竞争优势,许多学者和专家纷纷展开研究,从 不同学科角度或单一战略视角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但目前这些观点都比较零 散,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的阐述。围绕上面提出的目前竞争优势理论发展面临的三个问 题,本文沿着以下思路展开分析:第一,基于日益动态不确定的经营环境,归纳出企业 竞争优势理论的三条演变路径;第二,勾勒企业竞争优势的整合性分析框架,以对目前 流行的多种竞争优势理论进行整合;第三,基于本文提出的分析框架,就当前企业竞争 优势构建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二、竞争优势理论的演变路径
“竞争优势”的概念由英国经济学家张伯伦(E.Chamberlin)于1939年率先提出,经霍 弗和申德尔(Hofer & Schendel)引入战略管理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得到以波 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现在已经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技术诀窍与知识迅速扩散,顾客需求日益个 性化、差异化,竞争日趋全球化,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不断细分,这些因素正 在改变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性质和竞争规则,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动态化和不确定 。与上述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相适应,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也在不断演变。纵观竞争优势理 论的产生与演变过程,主要呈现出以下三条路径。
(一)第一条演变路径:从组织外部到组织内部
最早对竞争优势进行专门研究的理论是以波特等为代表的行业结构学派。行业结构学 派的战略思想起源于以Mason和Bain等为早期代表的产业组织经济学派,其基本范式是S —C—P(结构—行为—业绩)。该范式的本质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业绩表现主要取决 于它所参与竞争的产业环境。战略管理领域的行业结构理论学派继承了早期的产业组织 学的基本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波特。波特提出了著 名的“五力”模型,认为一个行业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力量(供应商、顾客、替代者 、互补者和同行)的相对强度,这些竞争力量合起来决定了行业的最终利润潜力,而企 业的行业定位则决定了行业内企业的业绩差异。按照行业结构理论,企业业绩差异来源 于所谓的“张伯伦租”,主要因为存在行业壁垒,其中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本 需求、转换成本、分销渠道、与规模无关的成本劣势、政府政策等。
按照行业结构理论可以推导如下:如果企业所处的行业利润率不高,那么企业就没有 取得优良业绩的希望。这显然和现实不符。一个经常被举的反例就是,1990~1993年期 间,美国其他航空公司亏损高达100亿美元,而西南航空公司却利润持续增长。芝加哥 学派对传统S—C—P范式进行了批评,认为高利润是对高度专业化的高质量资源或能力 的回报。这一观点为后来的资源基础学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20世纪8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比较流行,但到了90年代又普遍受到批评。80年代后期 ,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加快,市场竞争变幻莫测。 企业越来越认识到现实当中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万能战略。学者们无法通过战略与公司 特征来解释企业的优异表现,便纷纷转向探寻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竞争优势就是导致 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加成功,而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因素。
在这种背景下,战略资源论和核心能力论(注:已有文献对资源和能力两者的关系与区 别进行了大量的论述,由于不是本文分析重点,故这里不作区分,暂统称为资源能力论 。)(下文统称资源能力论)越来越受到重视。资源能力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战 略学说,从不同的视角对企业业绩差异进行了解释。企业资源能力论,作为从组织内部 来寻找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理论,逐步兴起并成为主流战略理论之一。[3]资源能力论 认为,企业是资源能力的集合体,企业不同的资源能力是造成企业业绩差异的根本原因 。[4—6]资源能力论否认了经济学中关于企业不存在差异的假设,认为企业因掌握的资 源不同而彼此存在差异,独特性资源和核心能力给企业带来了“李嘉图租”。组织内部 资源和能力较好地解释了在不良的经营环境中存在经营业绩良好的企业,以及同一行业 的企业间存在业绩差异的现象。
(二)第二条演变路径:从竞争到竞合
行业结构理论和资源能力论是诸多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理论。但无论 是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外部行业定位的竞争战略理论,还是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组织内 部的资源能力论,对竞争优势的思考都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侧重于探讨如何通过 有效的竞争来获取优势。战略管理研究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是帮助企业采取适当措施 来获取竞争优势。但许多企业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并不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获得的,而是 来自于企业所处的企业群体——企业群中的其他企业既可能是该企业的合作者,也可能 是该企业的竞争对手。企业经营的本质不应该是竞争,而是挖掘市场价值和创造价值。 [7]
“竞争”与“合作”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两上同等重要和普遍的方面,没有好坏与主次 之分,都是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和其他方面进步的动力。自斯密以来,由西方文化所主导 的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体系,都是以“竞争”为主线,它反映了西方国家企业几百年的 发展战略是“竞争”的战略。上述流行了几百年的企业战略模式在20世纪末开始发生变 化。合资、合营、特许经营、战略联盟和业务外包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近年来,发 达国家的企业已经运用全球资源整合理论、战略联盟理论、虚拟组织理论、供应链合作 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等来指导企业的实践活动。
竞合是发生在企业或组织之间、涉及不同企业或组织的一种关系。一些学者开始从企 业或组织间的角度来寻求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提出企业竞争优势来自组织间的“关系 租”。[8]Jeffrey H.Dyer和Harbir Singh开创性地对关系租做出了如下定义:如同超 常报酬,从厂商彼此的交换关系中产生,单一厂商无法产生,必须通过特定联盟伙伴共 同的努力才能创造。联盟伙伴通过整合、交换或投资于特定资产、知识与资源(能力), 且(或)利用有效的治理机制来降低交易成本,或有效地整合资产、知识或能力以获得租 金。他们俩又进一步指出,通过旨在在组织之间建立关系的特定投资,可以以独特的方 式对资源进行整合。因此,厂商之间的特殊关系是关系租与竞争优势的来源。厂商的重 要资源可拓展厂商的边界,这些资源可能镶嵌于厂商间的资源与惯例之中。在过去的十 几年里,企业联盟的数量剧增,成对企业或企业网络已成为日益重要的分析单位。“关 系租”可能来源于关系专属资产,具有互补性的稀缺资源或能力,以及共同学习、知识 交换或更有效的治理机制等。
表1对关系理论、战略资源理论与行业结构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三)第三条演变路径:从静态到动态
20世纪90年代企业经营环境的最大特点是竞争全球化,国际竞争越演越烈。全球统一 大市场的出现,使得国家的边界变得模糊。时间和速度已经成为新的竞争手段。企业发 现,原来建立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容易被对手攻克,传统的经营范式主张以最低的成本来 创造最大的价值。80年代以来,在激烈动荡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竞争呈现动态化特征, 成功取决于对市场趋势的正确预测和对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新的企业成功 范式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价值。许多学者后来的研究发现,没 有一个战略过程或一种战略能力能单独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学者们开始关心企业如何 才能维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对于企业所面临的日益动荡的经营环境,既有理论无法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究其原 因,上述三种理论无一例外,都是静态地研究不断变化的问题。针对现有理论所存在的 缺陷,各学派学者纷纷提出改进意见或新观点。
1.关于行业结构理论,一方面,由于企业竞争日益全球化和外部经营环境变化日益加 快,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行业进入障碍降低的速度加快;另一方面,不同行业间的重 组和变迁导致原有行业结构不断变化,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撇开行业结构理论提出的 相关操作或分析模型的内在缺陷不谈,从该理论的基本思路来看,企业越来越难以把握 基于行业结构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是,有学者沿着“外部”思路,对行业结构理论进行 拓展,开始把行业结构拓展到产业(价值)链竞争、产业群竞争等领域,以探寻新的竞争 优势来源。
2.资源能力论,除了本身在操作性(难以识别战略资源或核心能力)和片面性(忽视外部 因素)方面受到的批评之外,在新的经营环境下还面临着以下两方面的挑战:首先,竞 争优势的来源——不可复制的特异资源,在新的动态环境下变得更加容易替代;其次, 竞争优势越特异,专用性越强,资源就可能越难转移,越不易更新,越容易陷入“资源 锁定”,反而可能阻碍企业的转业和变革。针对这些缺陷,有学者在传统资源能力论的 基础上提出了“动态能力观”[9]和“动态资源论”[10]。动态能力观在认同企业特有 资产的重要性的同时,特别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也由此导致了“知识观”的诞生。知识 具体体现在组织流程中,但组织流程存在路径依赖性。路径依赖性会降低组织的灵活性 。企业可以通过降低组织流程的路径依赖性来更加协调、更有弹性地对外界环境做出快 速反应,[11]从而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Richard[10]构建了一个比较动态外显的模型 来阐述动态资源观。他认为,资源动态化包括资源的创造和积累、资源的杠杆化利用以 及资源取得与资源使用权的结合和交换,动态地处理资源才能保持竞争优势的持续性。
3.关于组织间关系理论,最近有学者研究发现,组织间关系能为各相关企业构建更大 的竞争优势;但是如果关系过分密切,也会造成新的问题,如出现制度“锁定”和“惰 性”、官僚主义、缺乏创新源泉等问题,有可能导致集体衰退或解体。[12]有关如何克 服和避免组织间关系所隐含的风险的研究仍不多见,而且也没有提出具体的对策,而只 满足于概念探讨。
越来越多的学者[13,14]研究发现,成功的企业是擅长创新的企业,是不断学习的企 业。于是,学者们越来越关心创新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如果企业所处的环境基 本保持不变或相对稳定,那么企业可以依赖独特的资源或可防御的定位并尽可能阻止其 他企业模仿来维持竞争优势。如今,企业日益面临超竞争的环境,因供需和竞争等多方 面因素的作用和变化而处于急剧的非连续与非线性动荡过程之中。环境的动态性严重削 弱了预测企业经营决策与行为的可能性,并且导致原有行业结构提供的优势和企业过去 积累的资源和能力陈旧过时。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来创造一系列的 临时优势,从而保证企业总体优势的可持续性。相应地,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问题是竞 争优势及其来源的持续更新,因此我们更加应该考虑如何持续更新竞争优势来源。
早在20年代初,熊彼特就对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故后来称创新所 创造的超额利润为“熊彼特租”。但是,既有企业创新理论大多更关注产品、技术和管 理流程方面的创新。我们应该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角度更好地识别持续创新机制和路 径,尤其是对创新理论和其他几种竞争优势理论进行整合。
(四)小结
上述三条路径的演变结果导致了多种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这三条路径的形成 虽然有先后之分,但并非完全单独自行完成;相反,三条路径是共同作用、相互迭加的 。例如,组织间关系理论的提出可以认为是第一、第二条路径演变的综合结果。
三、整合分析框架
综上所述,企业创新理论从另一个角度较好地补充了上述三种理论在动态经营环境方 面存在的不足。但是,本文在考察创新这个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同时,并不否认其他方 面的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事实上,从以上分析可知,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多元的,可能同 时来源于行业、组织间关系与组织内部资源和能力等因素以及持续创新。而且,几种来 源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或者相互协调的关系。企业创新理论是针对动态环境下其他三种 竞争优势理论在动态性方面的不足提出来的。不过,要通过创新来创造价值,也离不开 前述三种理论所论述的竞争优势构成因素。首先,创新需要组织资源的支持,如人力资 源、财务资源、前期积累的知识等;[15]其次,企业创新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进行,需 要外部资源;最后,企业创新应该是环境和市场机会导向型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识别外 部行业结构环境变化所造成的风险,并捕捉商机。持续创新对于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机 理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延长基于原有资源能力的竞争优势的持续时间;二是创造 新的资源能力,创造异质的竞争优势。
事实上,企业竞争主要集中在对企业长期生存产生重要影响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 价值链配置和对企业短期生存举足轻重的最终产品和细分市场层面。每一个层面都有其 独特的内容,并且彼此之间存在内在一致性(参见图1)。从表层的竞争活动到深层的竞 争活动对应不同层次的创新视角和创新战略,从表层的创新活动到深层的创新活动对企 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也依次增大。也就是说,在多层次的创新活动中,企业的整体竞 争优势由每个层次的活动聚合而成,企业应该同时在每个层次上做出选择,实行全方位 的创新战略。
如果把企业业绩差异理解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那么根据前文的论述,企业的业绩 差异可以理解为同时来源于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动态环境下的 企业竞争优势来源和动态发展的竞争优势体系,进而构成了基于创新视角的企业竞争优 势整合模型(参见图2)。
该整合分析框架的总体逻辑是:(1)从层次来看,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群)、关 系群体和企业层面。(2)持续创新是持续竞争优势的内在动力。创新不是封闭进行的, 而是跟其他方面互动的。因此,就竞争优势而言,创新也具有层次性,即涉及创新的空 间边界问题。各个层次创新与三个层次的竞争优势来源是相对应的,创新活动活化了不 同层次的竞争优势来源要素,促进了这些因素的持续更新。企业应该通过不同层次(范 围)的创新来创造不同(层次)的优势。而且,各个层次的创新活动之间是互动的。上述 创新层次间的对应关系和互动关系会综合影响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和持续。
四、构建竞争优势的对策
从上文分析可知,在日益动态化的不确定环境下,从行业、组织间和组织内部三个层 面构建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面临困境,也给实践提出了两难选择问题。综上所述, 我们简单总结基于行业、组织间和组织内部三个层面的竞争优势及其面临的风险,以及 可能的解决思路(参见表2)。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1.行业结构层面。该层面的优势来源于行业壁垒形成的优势。劣势除了来源于行业壁 垒消失日益加速以外,还可能来自于因技术创新滞后而造成的产业锁定,以及产业整体 迁移给当地经济造成的冲击。因此,必须实施产业群创新策略。从拓展战略的角度出发 ,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求企业不能只局限于本行业的传统领域,要创造新的市场空间 ,应该放开视野,超脱传统领域,[16]因此必须着眼于本行业的高附加值产业链环节的 竞争。
2.组织间关系层面。该层面的优势可能来源于关系壁垒和外部规模经济。但是,关系 过分密切和嵌入过深,也可能导致网络封闭性、机会主义和关系锁定等问题。从实施集 群创新策略这一角度来看,群体内的成员企业之间通过共同投资于关系专属资产、彼此 间更大规模的知识交流(包含导致共同学习的知识交流)、构建组织间互补性资源能力, 构建更有效的网络治理机制,降低联盟交易成本。群体企业之间关系资源和关系壁垒的 存在,使得群体内企业能够获得比群体外企业更大的竞争优势,而且可能更持久。
3.组织内部资源能力层面。该层面的优势来源于资源壁垒,也可以通过降低群体内企 业的异质性,或促进共同学习和集体创新来获得。劣势可能在于静态资源的锁定,竞争 日益激烈导致企业间异质性与同质性协调的失衡,由此可能导致简单模仿、产品雷同和 恶性竞争。出路在于企业个体内部要实现各创新要素(战略、技术、组织、市场、文化 、制度等)之间的协同创新,以及组织内外部空间的协同创新。
收稿日期:2005-01-10
标签: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差异分析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竞争分析论文; 环境分析论文; 路径分析论文;